因欺詐或脅迫而訂立的合同應分為兩類。一是一方通過欺詐或脅迫手段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應被視為無效合同;二是一方通過欺詐或脅迫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只損害集體或第三方的利益。此類合同應視為可撤銷合同。將其視為可撤銷合同的原因是:
(1)盡管某些欺詐行為可能會給欺詐者造成損失,但損失可能很小,受害者可能仍然認為合同對他有利,并愿意受合同約束。例如,被害人想要取得合同約定的標的物,只能根據生效的合同要求欺詐人按照合同約定的質量交付標的物,以實現其訂立合同的目的。如果合同被宣布無效,受害人不能提出這種主張。(2)它可以充分尊重被欺騙方的意愿,充分體現民法的自愿原則。誠然,欺詐是一種違法行為,但由于欺詐而簽訂的合同主要是意圖表達不真實的合同,這通常很難讓外界判斷。如果受騙者不打算受騙,法院和仲裁機構往往很難主動干預(3)尤其應注意的是,在許多情況下,在合同被宣告無效后,責令欺詐方承擔違約責任比責令欺詐方承擔違約責任對受害人更有利。例如,違約責任的形式包括違約賠償金、損失賠償金、存款責任等。損失賠償金還可以包括約定的損失賠償金和預期利益賠償金,當合同被宣布無效時,受害人不得要求欺詐人根據有效合同承擔違約金責任、約定的損失賠償責任、預期利益責任、雙倍返還定金責任等。因欺詐訂立的合同被視為無效合同的,無論當事人是否請求宣告合同無效,法院和仲裁機構都可以主動宣告合同無效,使被害人喪失選擇有利于自己的救濟的權利,這對被害人極為不利。正是基于這些原因,我國《合同法》對《民法通則》第58條的規定進行了修改。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思而訂立合同的,被欺騙的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也就是說,對于此類合同,如果受害人認為合同的持續有效性對他有利,他可以要求變更合同。認為適用違約責任對自己更有利的,可以要求在合同確認有效時責令欺詐人承擔違約責任;認為合同繼續有效對其不利的,可以請求法院和仲裁機構解除合同。合同解除后,合同被宣布無效后,同樣的后果也會發生。總之,《合同法》將此類合同視為可撤銷合同,并給予受害者更多的選擇,這非常有利于保護受害者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婚內出軌可以判幾年
2021-02-12房屋公證怎么收費
2021-02-10科技公司經營范圍怎么規定
2021-01-21施工過程中受傷的哪里的法院有管轄權
2020-12-28婚前財產處理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0-12-20在商場受傷了十級傷殘怎么辦
2021-02-08勞務合同依據的法律是什么
2021-01-01什么情況下勞務派遣單位不能與被派遣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
2021-03-04實習期過后工資會不會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增加
2021-02-052020年疫情上班工資怎么算
2020-12-14產品責任保險條款(中英文)
2020-12-18航班取消有賠償嗎
2021-01-07購車險小心“高投低賠”
2020-12-17再保險合同之法理構造是怎樣的
2021-01-09保險應當依法繳未簽合同應該怎么樣的
2020-12-20車上人員責任險常見問題
2020-11-29免賠額和不計免賠
2020-11-23保險公司如何認定死亡
2021-03-22車險拒賠能申訴嗎
2020-12-04如何處理保險代理合同糾紛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