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條 公益性社會團體應當將受贈財產用于資助符合其宗旨的活動和事業。對于接受的救助災害的捐贈財產,應當及時用于救助活動。基金會每年用于資助公益事業的資金數額,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比例。
公益性社會團體應當嚴格遵守國家的有關規定,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積極實現捐贈財產的保值增值。
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應當將受贈財產用于發展本單位的公益事業,不得挪作他用。
對于不易儲存、運輸和超過實際需要的受贈財產,受贈人可以變賣,所取得的全部收入,應當用于捐贈目的。
【釋義】本條是關于如何使用捐贈財產的規定。
一、公益性社會團體對捐贈財產的使用和保值增值
公益性社會團體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公益性,并且屬于非營利的社會組織,所以向公益性非營利社會團體進行捐贈和資助成為社會捐贈、資助的主要對象。實現公益性社會團體使用、管理受贈財產的法制化、規范化,能夠使捐贈人放心,也有利于公益性社會團體的健康發展。
(一)捐贈財產的使用
1.公益性社會團體應當將受贈財產用于資助符合其宗旨的活動和事業。公益性社會團體的宗旨包括兩個方面:(1)法定宗旨。《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社會團體必須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不得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不得危害國家的統一、安全和民族的團結,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組織和公民的合法利益,不得違背社會道德風尚。”《基金會管理辦法》規定:“基金會的活動宗旨是通過資金資助推進科學研究、文化教育、社會福利和其他公益事業的發展。”(2)章程規定的宗旨。由于公益性社會團體形式多樣,其具體宗旨也各不相同,所以公益性社會團體還應當在其章程中明確其宗旨。如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章程中規定,本會旨在弘揚人道主義,動員社會力量,發展殘疾人事業,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活動。宋慶齡基金會在章程中規定,本會旨在增進國際友好,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發展少年兒童文教、福利事業。
2.關于救助災害的捐贈財產的使用。賑災捐贈是特殊的捐贈,是指為救助因受地震、洪澇、火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陷入困難、無力自救的個人或群體而捐贈財產的行為。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災害常有發生,并且有些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大,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性,如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特大洪水災害。因此本條對賑災捐贈作了特別規定,賑災捐款必須專款專用。挪用賑災捐贈款物的,按照本法第五章的規定處罰。
3.基金會每年用于資助公益性事業的資金數額比例。基金會的活動宗旨是通過資金資助推進科學研究、文化教育、社會福利和其他公益事業的發展。資助公益事業是基金會財產使用的歸宿,如果資金不用于公益事業,基金會便沒有存在的意義。由于基金會要保持長期運作,并且每年資助的項目的情況不同,基金會還要實現捐贈財產的保值增值、要保證有一定的風險基金,因此基金會每年可以留取一部分資金用于基金本金。為了避免基金會以公益性非營利為名,行非公益性營利之實,本條規定基金會每年必須有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資助公益性事業,但本條沒有具體規定最低的比例數額,最低的比例數額由國務院規定。
(二)捐贈財產的保值增值
公益性社會團體接受的捐贈財產往往不是一次性使用完畢,有的有一定的節余,有的則是直接捐入基金本金,靠捐贈財產的增值部分從事公益事業。因此,實現捐贈財產的保值增值,是公益性社會團體的重要職責。
根據本條規定,實現捐贈財產的保值增值應當遵循三個原則:1?合法性原則。指公益性社會團體對捐贈財產進行保值增值的形式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基金會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基金會可以將資金存入金融機構收取利息,也可以購買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這里規定的兩種形式是兩種法定的增值形式。2?安全性原則。捐贈財產的安全使用通常被認為是不得從事高風險投資,但如何界定“高風險”,目前尚無這方面的法律規定,并且為了使捐贈財產增值而購買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本身就具有相當的風險性,因此,怎樣在財產增值的情況下使風險降至最低,才是安全性原則的核心問題。《基金會管理辦法》規定,基金會購買某個企業的股票額不得超過該企業股票總額的20%。規定其購買股票的比例,目的是為了防止基金會因某一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其他經營狀況的惡化而遭受重大損失。3?有效性原則。是指受贈人應積極實現捐贈財產的保值增值。有效性原則首先體現在目的的有效性上,即達到了保值增值的目的,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產出;其次體現在手段的有效性上,即采用合理的方式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
基金會基金的保值、增值可以委托金融機構進行。基金會基金的增值部分,應當按其章程的規定用于資助符合其宗旨的活動和事業,不得挪作他用。
公益性社會團體受贈的財產及其增值為社會公共財產,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損毀。
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對捐贈財產的使用
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既是受贈人也是受益人,事業單位是受贈財產的所有權人。但和一般的所有權人不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對受贈財產的所有權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規定:“事業單位開展活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須用于符合其宗旨和業務范圍的活動”。對于受贈財產來說,則必須用于發展本單位的公益事業,不得挪作他用。如果所捐贈的設備或其他財產不適宜于本單位使用,經取得捐贈人和有關主管部門同意,可以轉贈其他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或作價出售。作價出售的,應依法補交有關稅款,所得收入應用于公益目的。
三、受贈財產的變賣
一般情況下,捐贈人捐贈的都是受益人所需或者可以直接使用的財產。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如在1998年特大洪水災害的捐贈活動中,有的捐贈人捐贈了礦泉水、口紅等,對于這部分捐贈財產可以采取變賣的方式處理。變賣是指以出賣物品的方式換取現金。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采用拍賣等方式。在捐贈法的起草過程中,有的同志曾經提出對于不易儲存、運輸和超過實際需要的受贈財產一律采用拍賣的方式處理,因為拍賣透明度較高,并且有專門的機構、特定的場所和完整的拍賣程序,可以避免黑箱操作,保證捐贈財產賣得其價。但拍賣程序繁雜,時效性較差,要求所有捐贈財產一律采取拍賣的方式,難以做到。因此,本法作出了比較靈活的規定。捐贈財產變賣所得,必須全部用于捐贈目的,不得挪作他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2001年修訂)
2001-04-2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2010年修訂)
2010-04-29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五條的決議
1980-09-1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1990)
1990-04-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澳門特區第一屆政府有關機構和主要官員職位設置的意見
199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2000修正)
2000-1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菲律賓共和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1-04-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在一九七九年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將革命委員會改為人民政府的決議
1979-09-1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
1987-04-11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1986-01-2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2009修訂)
2009-08-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鄉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
1992-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
1999-06-2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
2002-06-29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表決議案辦法
2003-03-04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
2006-06-29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17毒品違法犯罪舉報獎勵辦法
1970-01-01國務院關于修改《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決定
2018-01-16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試行辦法
2015-04-20浙江省行政規范性文件異議審查處理辦法
2014-12-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湖南望城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復函
2014-02-18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規程》和《中小學校責任督學工作守則》的通知
2013-12-18國務院關于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
2013-11-30國務院關于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的批復
2013-10-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
1970-01-01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