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條 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家庭或者聯戶承包經營。
在草原承包經營期內,不得對承包經營者使用的草原進行調整;個別確需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批準。
【釋義】本條是關于集體所有的草原和確定給集體使用的國有草原承包經營權的規定。本條規定是草原法修改新增加的內容,也是修改的主要內容。
畜牧業是農(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草原保護、建設是畜牧業發展的關鍵性、基礎性工作,只有通過建立、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才能發揮農(牧)民保護、建設草原的主體作用。目前草原承包經營責任制深入推進,全國已承包草原30多億畝,約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70%。草原承包經營權,是通過草原承包關系轉移到承包者手中,但草原的所有權仍然屬于國家所有或者集體所有。能夠承包經營的草原,必須是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草原或者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有草原。也就是說,承包經營權存在的前提,必須是集體經濟組織擁有草原的所有權或享有國有草原的使用權,沒有這個前提存在,也就談不上草原的承包經營權。本條對草原的承包經營規定了兩種情形:
一、草原由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家庭或者聯戶承包經營
1.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家庭或者聯戶承包經營。即只要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成員,其對集體所有的草原和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都享有法定的權益,都有權依法承包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草原。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或者非法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草原的權利。這是草原承包中為法律所確定的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承包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的主體是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家庭或者聯戶,也就是說一家一戶或者兩家以上聯戶才有權承包草原,家庭內部個別成員無此權利。
2.在草原承包經營期內,不得對承包經營者使用的草原進行調整體現了我黨對農(牧)民的一貫政策。賦予農(牧)民長期而有保障的草原使用權,保持農村集體草原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與我國一貫的農村土地使用政策是相符合的。我國大部分草原地區經濟還比較落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草原不僅是農(牧)民的基本生產資料,而且是農(牧)民最主要的生活來源。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對承包草原的調整較為頻繁,不少地方幾年進行一次小調整,有的村甚至把已承包到戶的草原全部打亂重新發包,不利于草原承包關系的穩定。此外,隨意調整草原承包關系,也不利于農(牧)民對草原的長期投入,容易造成短期效應,是對草原生產力的破壞。還有的草原發包方利用調整草原提高承包費,增加農(牧)民負擔。因此,在法律中明確規定在草原承包經營期內不得對承包經營者使用的草原進行調整,目的就是維護草原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給農(牧)民吃一顆定心丸。
同時也應當看到,草原的承包期為30年至5O年,在這樣長的承包期內。農村的情況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完全不允許調整承包草原也難以做到。如果出現個別農戶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草原、承包草原被依法征用占用、人口增減導致人地矛盾突出等特殊情形、仍然不允許對承包草原進行調整,將使一部分農(牧)民失去草原,在目前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實現非農就業尚有困難的情況下,將使這部分農(牧)民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來源,既有悖社會公平,也不利于社會穩定。因此,在草原承包“大穩定”的前提下。可以作“小調整”。應當允許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個別承包戶承包的草原進行必要的調整。因此,本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對別確需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本款所指的“確需適當調整”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部分農戶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草原的;(2)部分農戶的草原被征收或者用于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喪失草原的農戶要求繼續承包草原的;(3)人地矛盾突出的。關于人地矛盾突出的,一般是指因出生、婚嫁、戶口遷移等原因導致人口變化比較大,新增人口比較多,而新增人口沒有草原可以承包,又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在這種情況下,允許在個別承包經營者之間適當進行調整。
3.對承包草原的調整應當經過一定的法定程序。本條第二款規定的法定程序是:“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準。”這樣規定是為了體現多數農(牧)民的意愿,防止隨意調整承包草原。“村(牧)民會議”是村(牧)民集體討論決定涉及全村村(牧)民利益問題的一種組織形式,是村(牧)民行使自治權的根本途徑。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會議由本村18周歲以上的村民組成。為了在草原承包過程中體現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則,體現大多數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意志,承包方案的調整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村(牧)民會議的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同意。同時,承包經營方案的調整還必須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否則該承包方案的調整不能生效。
二、草原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
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除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外,還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集體經濟組織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草原的,也要經過一定的程序。按照本條第三款的規定:“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批準。”本款規定的目的主要是確保本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成員的利益,防止個別人員對農牧民集體所有的草原所有權和國有草原使用權的侵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二號)
2007-03-16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2000修正)
2000-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關于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合作協定》的決定
2003-04-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匈牙利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1995-10-0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引渡條約》的決定
1995-06-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鄉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
1992-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
1993-07-02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命辦法
1998-03-10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1998-08-29澳門特別行政區司法機關具體產生辦法
1999-07-03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2001-08-31城市綠化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2017)
2017-05-28城市道路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志愿服務條例
2017-08-22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2012第一次修正)
2012-03-30地圖管理條例
2015-11-26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2011修訂)
2011-10-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全國綠化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7-25國務院關于機構設置的通知
2013-03-19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3-01-3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
2012-07-30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消防工作的意見
2011-12-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的意見》任務分工的通知
2011-12-28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
2011-03-27國家賠償費用管理條例
2011-01-17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
2010-11-26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通知
2010-08-2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城市)名單的通知
2010-06-30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的決定
20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