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玩弄校花双胞胎,日本人真人姓交大视频,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欧美熟妇无码成a人片

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1-03-23 · 6189人看過
  國務院   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   引言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是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基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隨著人口增加,我國糧食消費呈剛性增長,同時,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水土資源、氣候等制約因素使糧食持續增產的難度加大;生物燃料發展,全球糧食消費增加,國際市場糧源偏緊,糧價波動變化加劇,利用國際市場調劑余缺的空間越來越小。為此,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依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2020年全國糧食消費量將達到5725億公斤,按照保持國內糧食自給率95%測算,國內糧食產量應達到約5450億公斤,比現有糧食生產能力 1增加近450億公斤??紤]到影響糧食生產和有效供給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本著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供給、留有余地的原則,未來12年間,需要再新增500億公斤生產能力,提高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1 現有糧食生產能力約為5000億斤公斤水平(2005-2007年3年糧食平均產量約4950億公斤,2007年5016億公斤,2008年達到5285億公斤)。   本規劃所述糧食生產能力,是指由資源狀況和經濟、技術條件所決定的,各種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對穩定實現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   本規劃期限為2009-2020年。品種為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作物,兼顧大豆,按照糧食生產核心區、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后備區和其他地區對全國進行統籌規劃。   一、我國糧食生產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著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1132億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5016億公斤,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跨越,成功地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生產回顧。   回顧歷史,我國糧食生產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后28年(1949-1977年)低起點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30年高起點波動發展兩個階段。   1.從新中國成立到1977年。這一時期,糧食播種面積從16.5億畝擴大到1977年的18.1億畝,總產量先后躍上1500億公斤、2000億公斤、2500億公斤3個臺階,糧食單產從69公斤提高到157公斤,增長1.28倍。物質裝備和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積由1952年的2.99億畝擴大到1977年的6.75億畝,增長了1.26倍;雜交水稻等新品種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現代化生產要素投入增加,化肥施用量(折純)由7.8萬噸增加到648萬噸,增加了82倍。但由于這一時期我國人口增長較快,糧食人均占有量僅從209公斤提高到298公斤,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溫飽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在3000億公斤起點基礎上,先后跨上3500億公斤、4000億公斤、4500億公斤和5000億公斤4個新臺階,特別是2004年以來連續5年增產,目前糧食生產能力基本穩定在5000億公斤水平,實現了糧食供求基本平衡,滿足了日益增加的消費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深化改革奠定了物質基礎。取得這一巨大成就,一是得益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二是得益于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市場為導向,取消糧食統購統銷制度,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實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構建市場與調控相結合的國家糧食宏觀調控體系;三是得益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糧食新品種、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農業抗災能力不斷增強,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品種大面積應用,單產大幅度提高;四是得益于中央財政對糧食生產的扶持政策,先后實施了商品糧基地縣、大型商品糧基地、農業綜合開發、優糧工程、種子工程、植保工程等項目建設,取消了農業稅,建立了對種糧農民的“四項補貼”(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制度,糧食生產能力得到提高,種糧農民得到實惠。截至2007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8.5億畝,比1978年增長25.7%;化肥施用量(折純)5108萬噸,比1978年增長4.8倍;農村用電量5509.9億千瓦時,比1978年增長21倍;良種覆蓋率達到95%;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2.5%,比1978年增加1.16倍。   (二)糧食生產格局變化。   1.糧食生產重心北移。隨著東南沿海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減少,北方地區2糧食生產占全國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北方地區糧食播種面積占全國的55%,產量占全國的52.5%,分別比1980年增加5個百分點和11.9個百分點;稻谷產量占全國比重達到17.7%,比1980年增加近11個百分點,其中,黑龍江省稻谷產量占全國7.6%,比1980年提高近7個百分點。糧食流通格局由“南糧北調”變為“北糧南運”。   2 北方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6個省(市、區);南方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15個省(市、區)。   2.糧食產能向主產區和產糧大縣集中。2007年,13個糧食主產省(區)3糧食產量占全國比重為75%,比1980年增加6個百分點。位居全國前100名的產糧大縣糧食產量之和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1%。根據糧食跨省流通數據,2007年13個糧食主產省(區)外銷原糧占全國外銷原糧總量的88%,比2005年增長近8%。黑龍江、吉林、河南、江蘇、安徽、江西、內蒙古、河北、山東等9個主產省區凈調出原糧占全國凈調出原糧總量的96%,其中黑龍江省凈調出原糧位居首位。   3 主產區包括: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個省(區);平衡區包括:山西、廣西、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1個省(區、市);主銷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7個省(市)。   3.糧食生產集約化水平提高,儲運設施明顯改善。隨著勞動力價格上升,資本替代勞力趨勢明顯,化肥、農膜、除草劑使用量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2.5%,比1998年提高5個百分點,其中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有效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同時,糧食倉儲運輸能力逐步增強,全國糧食有效倉容和日烘干能力得到提高,六大糧食物流通道貫穿南北,為實現大范圍糧食調運提供了保障。   4.糧食品種結構不斷優化。稻谷、小麥、玉米3大糧食品種結構逐漸適應消費市場變化,玉米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30%,增加了12個百分點,保證了飼料及加工用糧的需要;小麥的比重由18%提高到22%,增加了4個百分點,優質、專用品種比重逐步提高;稻谷的比重雖然由45%減至37%,降低了8個百分點,但早秈稻減少,粳稻增加,適應了口糧需求變化。   (三)主要經驗與啟示。   1.穩定糧食面積是基礎。糧食播種面積是決定糧食產量的關鍵因素,糧食播種面積從1998年糧食播種面積17.1億畝,降至2003年14.9億畝的歷史最低水平,再恢復到2007年的15.8億畝,糧食產量相應經歷了5123億公斤、4307億公斤和5016億公斤的波動過程。實踐證明,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必須首先保持播種面積穩定。   2.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是根本。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糧食統購統銷體制、幾次大幅度提高糧食收購價,到對種糧農民實行“四補貼”、出臺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等,各項政策均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為出發點,不斷加大扶持力度,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穩定了糧食播種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   3.依靠科技進步是關鍵。改革開放以來,糧食單產從每畝168.5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316.5公斤,總產由3000多億公斤增至5000多億公斤,農業科技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培育和更換速度大大加快,每次品種更換都促進了糧食單產的提高。雜交水稻、緊湊型玉米等品種大面積推廣,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地膜覆蓋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實用技術廣泛應用,提升了糧食生產科技水平。   4.強化基礎設施是保障。國家堅持把糧食生產作為農業工作重點,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糧食生產條件。2007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擴大到8.5億畝,除澇面積擴大到3.2億畝,抗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國家支持農用工業加快技術改造,改進工藝,增加產出,保證化肥等農資供應,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糧食生產。   二、我國糧食供需面臨的形勢   未來12年,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糧食需求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產需缺口不斷擴大,糧食品種和區域結構性矛盾加劇,供求平衡難度加大,國際市場糧源緊張,市場運行不確定因素增多,彌補國內糧食缺口的空間有限,我國必須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面臨的資源、環境等不利因素增多,但是通過加大投入,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挖掘糧食單產潛力,增加糧食產量是可以實現的。   (一)糧食需求剛性增長。   《綱要》預測,2010年和2020年全國糧食需求量將分別達到5250億公斤和5725億公斤。從用途看,口糧消費略有減少,飼料和工業用糧增加,種子用糧基本穩定。   (二)糧食產需缺口擴大。   雖然當前我國糧食總量能保證基本自給,但全國糧食人均占有量僅為380公斤,與《綱要》提出的2010年不低于389公斤、2020年不低于395公斤的目標相比仍有差距。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畜產品的增加和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糧食產需缺口還將擴大。   按照《綱要》提出的國內糧食自給率95%,其中谷物自給率100%的目標測算,2010年,現有糧食產能基本滿足需求。但2020年,糧食產能存在缺口,品種間產能差距加大。   (三)利用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有限。   從全球范圍看,利用國際市場彌補國內糧食產需缺口不僅成本高、風險大,而且空間小。   一是國際市場糧源有限。我國既是糧食生產大國,又是糧食消費大國,國際市場的谷物貿易量僅為我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左右,可供我國進口的糧食資源十分有限。   二是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加劇。由于前兩年生物質燃料發展拉動了糧食需求,世界谷物庫存下降到25年來最低水平,加上國際游資炒作農產品期貨,世界糧食價格上漲40%。近期,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原油價格大幅下滑,生物質燃料需求減少,糧食價格下降。但從中長期看,國際金融、能源市場對糧食市場的牽動作用逐漸加大,引發糧食市場波動的因素日益復雜,利用國際市場彌補國內產需缺口仍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四)糧食增產制約因素增多。   目前及今后一個階段,我國糧食生產面臨的制約因素與改革開放前有很大不同,突出表現在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素質下降,氣候不確定性增加,生態環境惡化等,對糧食生產十分不利。   一是水土資源約束加大。我國水資源總量約28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常年人均水資源量約22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春耕和秋冬種期間用水矛盾突出;水土資源匹配不佳,淮河以北地區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2/3,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1/5。人均耕地少是我國基本國情,從長遠看,人增地減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全國耕地面積從1996年的19.5億畝降至2007年18.26億畝,年均減少1100萬畝,目前人均耕地面積1.38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耕地仍將繼續減少。   二是種糧比較效益長期偏低。隨著農資價格上漲、人工費用增加,今后糧食生產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趨勢,而糧食價格漲幅低于成本增幅,種糧比較效益長期偏低,不利于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一些地區已出現糧食生產口糧化、兼業化勢頭,影響未來糧食增產潛力發揮。   三是農業勞動力素質下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的勞動力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相對偏弱,勞動技能提高難度大,影響糧食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制約糧食科技水平的提升。   四是氣候不確定性增加。我國是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年際年內變化大,加上近年來溫室效應,氣候變暖,導致極端性天氣增加。據中國氣象局預測,我國未來氣候條件不容樂觀,與2000年相比,2020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將升高0.5-0.7℃,降水的不確定性較大,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銳。同時,極端性天氣引發氣候事件增多,糧食生產將面臨大旱、大澇、大冷、大暖的氣候影響,旱澇災害發生的概率增加,由此帶來的農業病蟲害影響將加大。   五是生態環境約束大。當前,北方部分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農田掠奪性經營以及化肥、農膜等長期大量使用,導致耕地質量下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嚴重,面源污染加重,水環境惡化,城市周邊、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屬與有機污染物嚴重超標,嚴重影響著糧食質量和效益。   此外,我國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中低產田比重高,抗災能力弱。現有耕地中,中低產田約占2/3,糧食單產不穩定,年際間波動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例不足47%,灌排設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資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未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   (五)未來糧食增產仍有潛力。   盡管當前糧食生產面臨著一些不利因素,但從長遠看,未來我國糧食增產仍有潛力。我國現有糧食單產水平與發達國家有不小差距,稻谷、小麥、玉米平均單產約425公斤、300公斤和350公斤,分別是單產排在前10位國家平均水平的71%、60%和67%。國內同一種植區內的同一作物,省際間單產差距也較大,有的相差50公斤以上。從我國歷年糧食單產情況看,1949-1978年糧食單產年均增長3.2%,1979-2007年單產年均增長1.9%,未來12年,在面積不變的情況下,新增糧食500億公斤,糧食單產年均僅需增長0.9%。因此,通過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實現糧食增產目標是可能的。   一是糧食生產政策環境不斷優化。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地方各級政府認真落實中央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和保護力度。2004年以來,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實行了“四補貼”以及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建立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托市收儲以及支持糧食生產的補貼制度等。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將繼續擴大對糧食生產的補貼規模,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水平,進一步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二是農業生產條件逐步改善。根據中國工程院對典型地區調查數據,有灌溉條件地區的小麥單產是旱地單產的1.67-1.89倍,有灌溉條件的玉米單產是旱地單產的1.47-1.53倍,而且產量相對穩定。通過配套完善灌排條件,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強糧食生產抗災能力,增加單產水平15-20%。   三是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步伐加快。我國農業科技到位率仍然較低,常規作物自留種比例較高,高產品種沒有得到普遍應用,主栽品種多亂雜,高產栽培技術推廣不到位,現有品種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根據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經驗,通過使用優良品種、組裝配套集成農藝和農機技術,每畝可提高產量50-75公斤。   四是糧食產前產后保障水平提高。目前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仍然偏低,糧食烘干、倉儲、運輸能力不匹配。通過提高農機質量,增加機型,推進社會化服務,提高糧食生產效率;通過進一步加強糧食烘干、倉儲、運輸等設施建設,提升糧食收儲和調運能力,夯實糧食產前產后保障基礎。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強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礎條件,提高裝備水平,推進科技進步,轉變發展方式,建立糧食持續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不斷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二)基本原則。   1.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突出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加快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確保國內糧食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堅持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科學有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協調好糧經爭地矛盾,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的穩定。   2.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快推廣良種良法和先進適用的節水灌溉技術,配套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及裝備條件,充分挖掘增產潛力,著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步提升。   3.優化布局,突出重點。綜合考慮區域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糧食生產基礎,進一步優化糧食生產布局。著力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圍繞大型灌區,依托產糧大縣所在市(地),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劃定重點建設片區,集中投入,整體推進,形成集中連片、高產穩產的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   4.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圍繞糧食增產目標,統籌規劃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的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因地制宜采取綜合措施,統一規劃重點片區建設內容,同步實施各類建設項目,確保項目銜接和配套。根據投資可能,按照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建設內容和建設進度,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各方面建設,加快改善糧食生產條件。   5.創新機制,持續發展。深化農村改革,綜合運用財稅、價格、金融、法律等多種手段,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經濟,建立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形成糧食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創新管理機制,加強項目整合,強化分工協作。加快建立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注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完善農業用水模式和價格機制,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   6.多元籌資,加大投入。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結構,不斷加大各級財政支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力度,現有涉農投資也要向糧食產能建設項目傾斜。完善糧食補貼、價格支持和獎勵政策,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以及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糧食生產能力建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   (三)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到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5500億公斤以上,比現有產能增加500億公斤。   ——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億畝,確保基本農田面積15.6億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5.8億畝以上。   ——糧食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到2020年,全國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億畝以上,有效灌溉率達到51%,比2007年提高4個百分點;灌溉水利用系數 4達到0.55左右。耕地質量逐步提高,規劃區改造中低產田3億畝,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65%,糧食生產災害損失率由10%下降到8%-9%,下降1-2個百分點。   4 灌溉水利用系數:指灌入田間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與灌溉系統取用的灌溉總水量的比值。   ——糧食生產科技水平顯著提高。到2020年,糧食單產水平達到每畝350公斤,比2007年提高33.5公斤;糧食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實現良種全面更新1-2次,種子商品化供種水平達到85%以上,科技貢獻率由48%提高到55%,增加7個百分點。   2.分階段目標。   到201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5000億公斤以上,與現有能力持平略增。到2015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5300億公斤以上,比現有能力增加300億公斤。到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實現5500億公斤以上,比現有能力增加500億公斤。   四、主要技術路線   針對目前我國糧食生產存在的主要制約因素,未來12年挖掘糧食增產潛力的技術路線主要是,改造現有灌排設施,有條件的地方擴大灌溉面積,改善生產條件;推廣優良品種和高產栽培技術,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改革耕作制度,開發利用有限資源;推廣使用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及配套技術,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防控重大病蟲害,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   (一)改善灌溉條件,改造中低產田。配套和改造現有灌排設施,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有條件的地方適當擴大灌溉面積,加強地力培肥等工程建設,大幅度改造中低產田,建設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糧田,進一步提高耕地的產出能力。   (二)選育推廣優良品種。將現代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進一步加大品種選育力度,挖掘種質資源潛力,培育高產、高抗、廣適的優良品種。重點培育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蟲、適應機械化作業的玉米新品種,滿足不同稻區生產條件且豐產性好、米質優、多抗的水稻新品種,多抗、高產的小麥專用品種,高油、高產、多抗的大豆新品種,加快轉基因大豆新品種的研發。同時,加大優良品種推廣力度,提高良種商品化程度和規模化種植水平。   (三)改進耕作方式。通過改革耕作制度和改進種植方式,充分利用光熱水土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黃淮海部分適宜地區改套種玉米為直播;北方地區發展保護性耕作,均衡土壤肥力;大力開發南方冬閑田,長江中下游地區通過科學選配糧油品種,增加雙季稻種植,提高復種指數。   (四)推廣重大技術措施。加強技術指導,引導農民進行全過程規范化、標準化種植,提高技術到位率。玉米重點推廣增密技術、全膜雙壟溝播、催芽坐水種等技術;水稻重點推廣大棚育秧、集中育秧、使用壯秧劑和拋秧、機插秧、水稻精確定量播種等栽培技術;小麥重點推廣精量半精量播種、“雙晚”等技術;大豆重點推廣窄行密植、行間覆膜、種子包衣等技術。同時,配套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耦合等技術。推廣膜下滴灌、覆膜壟作、集雨節灌、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等農業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據農業部測算,推廣玉米增密技術單產可每畝提高50公斤左右,現有3億畝面積可推廣增密技術;推廣水稻大棚集中育秧技術單產可每畝提高10-25公斤;推廣“雙晚”技術,小麥、玉米單產可每畝分別提高5公斤以上。   (五)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節本增效和勞動力替代作用,加快推進主要作物、關鍵環節的生產機械化。北方旱區加快推廣深松整地、免耕播種、化肥深施等機械化技術,加強農機農藝結合;南方水田區推廣高效整地、稻草旋埋、機電排灌等技術,大力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據農業部測算,土壤深耕深松,可改善耕層結構,保墑增溫,畝增產10%左右。   (六)加大病蟲害防控。強化病蟲害預測預報和統防統治,科學合理用藥,降低農藥用量,減少病蟲害損失。我國糧食病蟲害常年發生面積,玉米約8億畝次,水稻約17億畝次,小麥約10億畝次,糧食生產病蟲害損失率約5%。如果損失率降低1個百分點,即可減少糧食損失25億公斤左右。   五、區域布局及分區增產任務   根據農業區劃特點、生產技術條件和增產技術潛力等因素,將全國糧食生產區劃分為核心區、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后備區和其他地區四類地區。按照發揮比較優勢、突出重點品種、注重調出能力、兼顧區域平衡的原則,確定分區、分品種增產任務。   (一)區域功能定位。   1.著力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提高商品糧調出能力。綜合考慮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商品量、集中連片和水資源等因素,從13個糧食主產省(區)選出680個縣(市、區、場)作為糧食生產核心區,通過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進農業耕作方式,全面提升耕地質量,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優良品種選育及推廣應用,完善糧食倉儲運輸設施,鞏固并提升在國家商品糧源中的核心地位。   2.加強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建設,提高區域自給能力。從晉、浙、閩、粵、桂、渝、貴、云、陜、甘、寧等 11個非糧食主產省(區、市)選出120個糧食生產大縣(市、區)。重點加強農田水利、標準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地力培肥和水土保持,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健全科技支撐與服務體系,提高糧食生產科技到位率,加快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推進農業機械化應用,充分挖掘糧食單產潛力,增強區域糧食供給能力。   3.適度開發糧食生產后備資源,加強國家糧食戰略儲備。對吉林省西部等地區部分宜農荒地,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優先安排骨干水利工程建設,根據國內糧食供求狀況,適時、適度進行后備土地資源開發。   4.輻射帶動全國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其他地區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輻射,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加快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提高糧食生產水平。   (二)各區基本情況。   1.核心區。   核心區共計680個縣(市、區、場),分布在東北、黃淮海和長江流域。   ——東北區。該區是我國最大的玉米、優質粳稻和大豆產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四省區的209個縣(市、區、場),占核心區縣數的31%。耕地面積約3.4億畝,占全國的18.5%;糧食播種面積約2.6億畝,總產量約870億公斤,分別占全國的16.4%和17.6%。   ——黃淮海區。該區是我國小麥、玉米和稻谷優勢產區,包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五省的300個縣(市、區),占核心區縣數的44%。耕地面積約3.2億畝,占全國的17.7%。糧食播種面積約3.7億畝,總產量約1432.5億公斤,分別占全國的23.2%和28.9%。   ——長江流域。該區是我國稻谷集中產區,包括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四省的171個縣(市、區),占核心區縣數的25%。耕地面積約1.2億畝,占全國的6.6%。糧食播種面積約1.8億畝,總產量約714.5億公斤,占全國的11.7%和14.4%。   2.非主產區產糧大縣。   11個非主產省(區、市)中的120個產糧縣(市、區)分布在華東及華南地區、西南地區、山西及西北地區。   ——華東及華南地區。包括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省(區)的42個縣(市、區),占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總數的35%。   ——西南地區。包括重慶、貴州、云南三省(市)的38個縣(市、區),占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總數的32%。   ——山西及西北地區。包括山西、陜西、甘肅、寧夏四省(區)的40縣(市、區),占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總數的33%。   3.后備區。   ——吉林西部等適宜地區。   4.其他地區。   其他地區為上述地區以外的產糧縣(市、區)。耕地面積近10億畝,糧食播種面積約6.9億畝,糧食產量1659.5億公斤,分別占全國的53%、43.6%和33.5%。   (三)分區增產任務。   1.產能分配原則。   依據各區生產特點、播種面積及增產潛力,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向主產區中的核心區傾斜,同時,兼顧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帶動全國糧食生產水平提高。   國務院   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   引言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是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基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隨著人口增加,我國糧食消費呈剛性增長,同時,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水土資源、氣候等制約因素使糧食持續增產的難度加大;生物燃料發展,全球糧食消費增加,國際市場糧源偏緊,糧價波動變化加劇,利用國際市場調劑余缺的空間越來越小。為此,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依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2020年全國糧食消費量將達到5725億公斤,按照保持國內糧食自給率95%測算,國內糧食產量應達到約5450億公斤,比現有糧食生產能力 1增加近450億公斤??紤]到影響糧食生產和有效供給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本著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供給、留有余地的原則,未來12年間,需要再新增500億公斤生產能力,提高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1 現有糧食生產能力約為5000億斤公斤水平(2005-2007年3年糧食平均產量約4950億公斤,2007年5016億公斤,2008年達到5285億公斤)。   本規劃所述糧食生產能力,是指由資源狀況和經濟、技術條件所決定的,各種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對穩定實現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   本規劃期限為2009-2020年。品種為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作物,兼顧大豆,按照糧食生產核心區、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后備區和其他地區對全國進行統籌規劃。   一、我國糧食生產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著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1132億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5016億公斤,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跨越,成功地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生產回顧。   回顧歷史,我國糧食生產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后28年(1949-1977年)低起點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30年高起點波動發展兩個階段。   1.從新中國成立到1977年。這一時期,糧食播種面積從16.5億畝擴大到1977年的18.1億畝,總產量先后躍上1500億公斤、2000億公斤、2500億公斤3個臺階,糧食單產從69公斤提高到157公斤,增長1.28倍。物質裝備和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積由1952年的2.99億畝擴大到1977年的6.75億畝,增長了1.26倍;雜交水稻等新品種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現代化生產要素投入增加,化肥施用量(折純)由7.8萬噸增加到648萬噸,增加了82倍。但由于這一時期我國人口增長較快,糧食人均占有量僅從209公斤提高到298公斤,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溫飽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在3000億公斤起點基礎上,先后跨上3500億公斤、4000億公斤、4500億公斤和5000億公斤4個新臺階,特別是2004年以來連續5年增產,目前糧食生產能力基本穩定在5000億公斤水平,實現了糧食供求基本平衡,滿足了日益增加的消費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深化改革奠定了物質基礎。取得這一巨大成就,一是得益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二是得益于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市場為導向,取消糧食統購統銷制度,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實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構建市場與調控相結合的國家糧食宏觀調控體系;三是得益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糧食新品種、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農業抗災能力不斷增強,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品種大面積應用,單產大幅度提高;四是得益于中央財政對糧食生產的扶持政策,先后實施了商品糧基地縣、大型商品糧基地、農業綜合開發、優糧工程、種子工程、植保工程等項目建設,取消了農業稅,建立了對種糧農民的“四項補貼”(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制度,糧食生產能力得到提高,種糧農民得到實惠。截至2007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8.5億畝,比1978年增長25.7%;化肥施用量(折純)5108萬噸,比1978年增長4.8倍;農村用電量5509.9億千瓦時,比1978年增長21倍;良種覆蓋率達到95%;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2.5%,比1978年增加1.16倍。   (二)糧食生產格局變化。   1.糧食生產重心北移。隨著東南沿海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減少,北方地區2糧食生產占全國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北方地區糧食播種面積占全國的55%,產量占全國的52.5%,分別比1980年增加5個百分點和11.9個百分點;稻谷產量占全國比重達到17.7%,比1980年增加近11個百分點,其中,黑龍江省稻谷產量占全國7.6%,比1980年提高近7個百分點。糧食流通格局由“南糧北調”變為“北糧南運”。   2 北方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6個省(市、區);南方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15個省(市、區)。   2.糧食產能向主產區和產糧大縣集中。2007年,13個糧食主產省(區)3糧食產量占全國比重為75%,比1980年增加6個百分點。位居全國前100名的產糧大縣糧食產量之和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1%。根據糧食跨省流通數據,2007年13個糧食主產省(區)外銷原糧占全國外銷原糧總量的88%,比2005年增長近8%。黑龍江、吉林、河南、江蘇、安徽、江西、內蒙古、河北、山東等9個主產省區凈調出原糧占全國凈調出原糧總量的96%,其中黑龍江省凈調出原糧位居首位。   3 主產區包括: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個省(區);平衡區包括:山西、廣西、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1個省(區、市);主銷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7個省(市)。   3.糧食生產集約化水平提高,儲運設施明顯改善。隨著勞動力價格上升,資本替代勞力趨勢明顯,化肥、農膜、除草劑使用量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2.5%,比1998年提高5個百分點,其中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有效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同時,糧食倉儲運輸能力逐步增強,全國糧食有效倉容和日烘干能力得到提高,六大糧食物流通道貫穿南北,為實現大范圍糧食調運提供了保障。   4.糧食品種結構不斷優化。稻谷、小麥、玉米3大糧食品種結構逐漸適應消費市場變化,玉米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30%,增加了12個百分點,保證了飼料及加工用糧的需要;小麥的比重由18%提高到22%,增加了4個百分點,優質、專用品種比重逐步提高;稻谷的比重雖然由45%減至37%,降低了8個百分點,但早秈稻減少,粳稻增加,適應了口糧需求變化。   (三)主要經驗與啟示。   1.穩定糧食面積是基礎。糧食播種面積是決定糧食產量的關鍵因素,糧食播種面積從1998年糧食播種面積17.1億畝,降至2003年14.9億畝的歷史最低水平,再恢復到2007年的15.8億畝,糧食產量相應經歷了5123億公斤、4307億公斤和5016億公斤的波動過程。實踐證明,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必須首先保持播種面積穩定。   2.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是根本。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糧食統購統銷體制、幾次大幅度提高糧食收購價,到對種糧農民實行“四補貼”、出臺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等,各項政策均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為出發點,不斷加大扶持力度,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穩定了糧食播種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   3.依靠科技進步是關鍵。改革開放以來,糧食單產從每畝168.5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316.5公斤,總產由3000多億公斤增至5000多億公斤,農業科技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培育和更換速度大大加快,每次品種更換都促進了糧食單產的提高。雜交水稻、緊湊型玉米等品種大面積推廣,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地膜覆蓋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實用技術廣泛應用,提升了糧食生產科技水平。   4.強化基礎設施是保障。國家堅持把糧食生產作為農業工作重點,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糧食生產條件。2007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擴大到8.5億畝,除澇面積擴大到3.2億畝,抗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國家支持農用工業加快技術改造,改進工藝,增加產出,保證化肥等農資供應,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糧食生產。   二、我國糧食供需面臨的形勢   未來12年,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糧食需求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產需缺口不斷擴大,糧食品種和區域結構性矛盾加劇,供求平衡難度加大,國際市場糧源緊張,市場運行不確定因素增多,彌補國內糧食缺口的空間有限,我國必須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面臨的資源、環境等不利因素增多,但是通過加大投入,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挖掘糧食單產潛力,增加糧食產量是可以實現的。   (一)糧食需求剛性增長。   《綱要》預測,2010年和2020年全國糧食需求量將分別達到5250億公斤和5725億公斤。從用途看,口糧消費略有減少,飼料和工業用糧增加,種子用糧基本穩定。   (二)糧食產需缺口擴大。   雖然當前我國糧食總量能保證基本自給,但全國糧食人均占有量僅為380公斤,與《綱要》提出的2010年不低于389公斤、2020年不低于395公斤的目標相比仍有差距。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畜產品的增加和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糧食產需缺口還將擴大。   按照《綱要》提出的國內糧食自給率95%,其中谷物自給率100%的目標測算,2010年,現有糧食產能基本滿足需求。但2020年,糧食產能存在缺口,品種間產能差距加大。   (三)利用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有限。   從全球范圍看,利用國際市場彌補國內糧食產需缺口不僅成本高、風險大,而且空間小。   一是國際市場糧源有限。我國既是糧食生產大國,又是糧食消費大國,國際市場的谷物貿易量僅為我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左右,可供我國進口的糧食資源十分有限。   二是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加劇。由于前兩年生物質燃料發展拉動了糧食需求,世界谷物庫存下降到25年來最低水平,加上國際游資炒作農產品期貨,世界糧食價格上漲40%。近期,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原油價格大幅下滑,生物質燃料需求減少,糧食價格下降。但從中長期看,國際金融、能源市場對糧食市場的牽動作用逐漸加大,引發糧食市場波動的因素日益復雜,利用國際市場彌補國內產需缺口仍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四)糧食增產制約因素增多。   目前及今后一個階段,我國糧食生產面臨的制約因素與改革開放前有很大不同,突出表現在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素質下降,氣候不確定性增加,生態環境惡化等,對糧食生產十分不利。   一是水土資源約束加大。我國水資源總量約28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常年人均水資源量約22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春耕和秋冬種期間用水矛盾突出;水土資源匹配不佳,淮河以北地區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2/3,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1/5。人均耕地少是我國基本國情,從長遠看,人增地減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全國耕地面積從1996年的19.5億畝降至2007年18.26億畝,年均減少1100萬畝,目前人均耕地面積1.38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耕地仍將繼續減少。   二是種糧比較效益長期偏低。隨著農資價格上漲、人工費用增加,今后糧食生產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趨勢,而糧食價格漲幅低于成本增幅,種糧比較效益長期偏低,不利于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一些地區已出現糧食生產口糧化、兼業化勢頭,影響未來糧食增產潛力發揮。   三是農業勞動力素質下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的勞動力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相對偏弱,勞動技能提高難度大,影響糧食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制約糧食科技水平的提升。   四是氣候不確定性增加。我國是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年際年內變化大,加上近年來溫室效應,氣候變暖,導致極端性天氣增加。據中國氣象局預測,我國未來氣候條件不容樂觀,與2000年相比,2020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將升高0.5-0.7℃,降水的不確定性較大,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銳。同時,極端性天氣引發氣候事件增多,糧食生產將面臨大旱、大澇、大冷、大暖的氣候影響,旱澇災害發生的概率增加,由此帶來的農業病蟲害影響將加大。   五是生態環境約束大。當前,北方部分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農田掠奪性經營以及化肥、農膜等長期大量使用,導致耕地質量下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嚴重,面源污染加重,水環境惡化,城市周邊、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屬與有機污染物嚴重超標,嚴重影響著糧食質量和效益。   此外,我國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中低產田比重高,抗災能力弱?,F有耕地中,中低產田約占2/3,糧食單產不穩定,年際間波動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例不足47%,灌排設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資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未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   (五)未來糧食增產仍有潛力。   盡管當前糧食生產面臨著一些不利因素,但從長遠看,未來我國糧食增產仍有潛力。我國現有糧食單產水平與發達國家有不小差距,稻谷、小麥、玉米平均單產約425公斤、300公斤和350公斤,分別是單產排在前10位國家平均水平的71%、60%和67%。國內同一種植區內的同一作物,省際間單產差距也較大,有的相差50公斤以上。從我國歷年糧食單產情況看,1949-1978年糧食單產年均增長3.2%,1979-2007年單產年均增長1.9%,未來12年,在面積不變的情況下,新增糧食500億公斤,糧食單產年均僅需增長0.9%。因此,通過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實現糧食增產目標是可能的。   一是糧食生產政策環境不斷優化。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地方各級政府認真落實中央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和保護力度。2004年以來,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實行了“四補貼”以及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建立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托市收儲以及支持糧食生產的補貼制度等。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將繼續擴大對糧食生產的補貼規模,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水平,進一步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二是農業生產條件逐步改善。根據中國工程院對典型地區調查數據,有灌溉條件地區的小麥單產是旱地單產的1.67-1.89倍,有灌溉條件的玉米單產是旱地單產的1.47-1.53倍,而且產量相對穩定。通過配套完善灌排條件,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強糧食生產抗災能力,增加單產水平15-20%。   三是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步伐加快。我國農業科技到位率仍然較低,常規作物自留種比例較高,高產品種沒有得到普遍應用,主栽品種多亂雜,高產栽培技術推廣不到位,現有品種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根據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經驗,通過使用優良品種、組裝配套集成農藝和農機技術,每畝可提高產量50-75公斤。   四是糧食產前產后保障水平提高。目前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仍然偏低,糧食烘干、倉儲、運輸能力不匹配。通過提高農機質量,增加機型,推進社會化服務,提高糧食生產效率;通過進一步加強糧食烘干、倉儲、運輸等設施建設,提升糧食收儲和調運能力,夯實糧食產前產后保障基礎。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強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礎條件,提高裝備水平,推進科技進步,轉變發展方式,建立糧食持續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不斷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二)基本原則。   1.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突出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加快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確保國內糧食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堅持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科學有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協調好糧經爭地矛盾,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的穩定。   2.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快推廣良種良法和先進適用的節水灌溉技術,配套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及裝備條件,充分挖掘增產潛力,著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步提升。   3.優化布局,突出重點。綜合考慮區域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糧食生產基礎,進一步優化糧食生產布局。著力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圍繞大型灌區,依托產糧大縣所在市(地),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劃定重點建設片區,集中投入,整體推進,形成集中連片、高產穩產的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   4.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圍繞糧食增產目標,統籌規劃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的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因地制宜采取綜合措施,統一規劃重點片區建設內容,同步實施各類建設項目,確保項目銜接和配套。根據投資可能,按照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建設內容和建設進度,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各方面建設,加快改善糧食生產條件。   5.創新機制,持續發展。深化農村改革,綜合運用財稅、價格、金融、法律等多種手段,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經濟,建立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形成糧食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創新管理機制,加強項目整合,強化分工協作。加快建立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注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完善農業用水模式和價格機制,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   6.多元籌資,加大投入。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結構,不斷加大各級財政支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力度,現有涉農投資也要向糧食產能建設項目傾斜。完善糧食補貼、價格支持和獎勵政策,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以及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糧食生產能力建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   (三)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到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5500億公斤以上,比現有產能增加500億公斤。   ——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億畝,確?;巨r田面積15.6億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5.8億畝以上。   ——糧食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到2020年,全國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億畝以上,有效灌溉率達到51%,比2007年提高4個百分點;灌溉水利用系數 4達到0.55左右。耕地質量逐步提高,規劃區改造中低產田3億畝,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65%,糧食生產災害損失率由10%下降到8%-9%,下降1-2個百分點。   4 灌溉水利用系數:指灌入田間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與灌溉系統取用的灌溉總水量的比值。   ——糧食生產科技水平顯著提高。到2020年,糧食單產水平達到每畝350公斤,比2007年提高33.5公斤;糧食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實現良種全面更新1-2次,種子商品化供種水平達到85%以上,科技貢獻率由48%提高到55%,增加7個百分點。   2.分階段目標。   到201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5000億公斤以上,與現有能力持平略增。到2015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5300億公斤以上,比現有能力增加300億公斤。到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實現5500億公斤以上,比現有能力增加500億公斤。   四、主要技術路線   針對目前我國糧食生產存在的主要制約因素,未來12年挖掘糧食增產潛力的技術路線主要是,改造現有灌排設施,有條件的地方擴大灌溉面積,改善生產條件;推廣優良品種和高產栽培技術,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改革耕作制度,開發利用有限資源;推廣使用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及配套技術,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防控重大病蟲害,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   (一)改善灌溉條件,改造中低產田。配套和改造現有灌排設施,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有條件的地方適當擴大灌溉面積,加強地力培肥等工程建設,大幅度改造中低產田,建設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糧田,進一步提高耕地的產出能力。   (二)選育推廣優良品種。將現代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進一步加大品種選育力度,挖掘種質資源潛力,培育高產、高抗、廣適的優良品種。重點培育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蟲、適應機械化作業的玉米新品種,滿足不同稻區生產條件且豐產性好、米質優、多抗的水稻新品種,多抗、高產的小麥專用品種,高油、高產、多抗的大豆新品種,加快轉基因大豆新品種的研發。同時,加大優良品種推廣力度,提高良種商品化程度和規模化種植水平。   (三)改進耕作方式。通過改革耕作制度和改進種植方式,充分利用光熱水土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黃淮海部分適宜地區改套種玉米為直播;北方地區發展保護性耕作,均衡土壤肥力;大力開發南方冬閑田,長江中下游地區通過科學選配糧油品種,增加雙季稻種植,提高復種指數。   (四)推廣重大技術措施。加強技術指導,引導農民進行全過程規范化、標準化種植,提高技術到位率。玉米重點推廣增密技術、全膜雙壟溝播、催芽坐水種等技術;水稻重點推廣大棚育秧、集中育秧、使用壯秧劑和拋秧、機插秧、水稻精確定量播種等栽培技術;小麥重點推廣精量半精量播種、“雙晚”等技術;大豆重點推廣窄行密植、行間覆膜、種子包衣等技術。同時,配套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耦合等技術。推廣膜下滴灌、覆膜壟作、集雨節灌、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等農業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據農業部測算,推廣玉米增密技術單產可每畝提高50公斤左右,現有3億畝面積可推廣增密技術;推廣水稻大棚集中育秧技術單產可每畝提高10-25公斤;推廣“雙晚”技術,小麥、玉米單產可每畝分別提高5公斤以上。   (五)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節本增效和勞動力替代作用,加快推進主要作物、關鍵環節的生產機械化。北方旱區加快推廣深松整地、免耕播種、化肥深施等機械化技術,加強農機農藝結合;南方水田區推廣高效整地、稻草旋埋、機電排灌等技術,大力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據農業部測算,土壤深耕深松,可改善耕層結構,保墑增溫,畝增產10%左右。   (六)加大病蟲害防控。強化病蟲害預測預報和統防統治,科學合理用藥,降低農藥用量,減少病蟲害損失。我國糧食病蟲害常年發生面積,玉米約8億畝次,水稻約17億畝次,小麥約10億畝次,糧食生產病蟲害損失率約5%。如果損失率降低1個百分點,即可減少糧食損失25億公斤左右。   五、區域布局及分區增產任務   根據農業區劃特點、生產技術條件和增產技術潛力等因素,將全國糧食生產區劃分為核心區、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后備區和其他地區四類地區。按照發揮比較優勢、突出重點品種、注重調出能力、兼顧區域平衡的原則,確定分區、分品種增產任務。   (一)區域功能定位。   1.著力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提高商品糧調出能力。綜合考慮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商品量、集中連片和水資源等因素,從13個糧食主產省(區)選出680個縣(市、區、場)作為糧食生產核心區,通過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進農業耕作方式,全面提升耕地質量,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優良品種選育及推廣應用,完善糧食倉儲運輸設施,鞏固并提升在國家商品糧源中的核心地位。   2.加強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建設,提高區域自給能力。從晉、浙、閩、粵、桂、渝、貴、云、陜、甘、寧等 11個非糧食主產省(區、市)選出120個糧食生產大縣(市、區)。重點加強農田水利、標準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地力培肥和水土保持,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健全科技支撐與服務體系,提高糧食生產科技到位率,加快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推進農業機械化應用,充分挖掘糧食單產潛力,增強區域糧食供給能力。   3.適度開發糧食生產后備資源,加強國家糧食戰略儲備。對吉林省西部等地區部分宜農荒地,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優先安排骨干水利工程建設,根據國內糧食供求狀況,適時、適度進行后備土地資源開發。   4.輻射帶動全國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其他地區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輻射,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加快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提高糧食生產水平。   (二)各區基本情況。   1.核心區。   核心區共計680個縣(市、區、場),分布在東北、黃淮海和長江流域。   ——東北區。該區是我國最大的玉米、優質粳稻和大豆產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四省區的209個縣(市、區、場),占核心區縣數的31%。耕地面積約3.4億畝,占全國的18.5%;糧食播種面積約2.6億畝,總產量約870億公斤,分別占全國的16.4%和17.6%。   ——黃淮海區。該區是我國小麥、玉米和稻谷優勢產區,包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五省的300個縣(市、區),占核心區縣數的44%。耕地面積約3.2億畝,占全國的17.7%。糧食播種面積約3.7億畝,總產量約1432.5億公斤,分別占全國的23.2%和28.9%。   ——長江流域。該區是我國稻谷集中產區,包括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四省的171個縣(市、區),占核心區縣數的25%。耕地面積約1.2億畝,占全國的6.6%。糧食播種面積約1.8億畝,總產量約714.5億公斤,占全國的11.7%和14.4%。   2.非主產區產糧大縣。   11個非主產省(區、市)中的120個產糧縣(市、區)分布在華東及華南地區、西南地區、山西及西北地區。   ——華東及華南地區。包括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省(區)的42個縣(市、區),占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總數的35%。   ——西南地區。包括重慶、貴州、云南三省(市)的38個縣(市、區),占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總數的32%。   ——山西及西北地區。包括山西、陜西、甘肅、寧夏四省(區)的40縣(市、區),占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總數的33%。   3.后備區。   ——吉林西部等適宜地區。   4.其他地區。   其他地區為上述地區以外的產糧縣(市、區)。耕地面積近10億畝,糧食播種面積約6.9億畝,糧食產量1659.5億公斤,分別占全國的53%、43.6%和33.5%。   (三)分區增產任務。   1.產能分配原則。   依據各區生產特點、播種面積及增產潛力,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向主產區中的核心區傾斜,同時,兼顧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帶動全國糧食生產水平提高。   (2)噴灑農藥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殺蟲劑和除草劑如過量施用將會抑制甚至滅生土壤微生物,影響土壤中酶的活性、營養物質的轉化,改變農業生態系統營養循環效率,使土地持續生產力下降;植物或土壤粘附的農藥,經淋溶、滲漏、徑流和退水等進入地表水體或滲入地下含水層,嚴重危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為此,要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培育高抗品種或轉基因品種,提高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減少農藥施用次數和數量;通過預測預警、統防統制、精準施藥,降低農藥、除草劑的使用數量;發展生物農藥或除草劑,鼓勵利用赤眼蜂等天敵進行生物防治,降低使用農藥和除草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使用農膜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殘留農膜會破壞耕作層的土壤結構,降低土壤通氣性和透水性,并使微生物和土壤動物活力受到抑制,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同時也阻礙了農作物種子發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相關文章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柴成楠

柴成楠

執業證號:

11201202210408880

天津浩思律師事務所

簡介: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柴成楠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2015年修正)

2015-04-24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決定

2005-10-27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國性法律的決定

2005-10-27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2006-10-31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1994-10-27

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幾個問題的解釋

1996-05-15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植樹節的決議

1979-02-23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

1982-12-04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失效]

1950-03-03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

1993-07-0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1996-05-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1995-06-3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3-12-27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2013修訂)

2013-12-07

農業保險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

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實施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

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

國務院關于修改《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決定

2018-01-16

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2016年修正)

2016-02-06

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6年)

2016-02-06

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4-02-19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天津東麗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復函

2014-02-18

國務院關于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

2013-11-30

國務院關于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通知

1970-01-0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3-06-14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10

國務院關于上海市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批復

2012-11-01

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

2012-08-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16號

2012-03-28

國務院關于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的批復

2012-02-13
法律法規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真| 云浮市| 南江县| 旬邑县| 蒙阴县| 工布江达县| 五大连池市| 土默特左旗| 正安县| 大厂| 乌审旗| 罗平县| 江阴市| 仪陇县| 江达县| 略阳县| 长白| 曲周县| 沙田区| 磴口县| 靖江市| 寿宁县| 东兰县| 迭部县| 河西区| 西吉县| 那曲县| 株洲县| 桂阳县| 姜堰市| 商南县| 文登市| 扬中市| 永善县| 新津县| 祁门县| 准格尔旗| 定州市| 曲水县| 青冈县| 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