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辭職卻被當成自動離職處理,近日,廣東省梅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宣判了這起勞動合同糾紛案。判決被告廣東興寧梅州市衛生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梅-衛職校)在三個月內為原告小紅辦理辭職手續,駁回小紅的其他訴訟請求。
2005年8月,小紅被梅-衛職校引進任教,屬正式在編在崗的專職教師,雙方沒有簽訂書面合同,只是口頭約定月工資1300元。2007年8月27日,想到珠三角發展的小紅向梅-衛職校提交書面辭職報告。同年9月7日,梅-衛職校向小紅發放《辭職申請表》要求其填寫,小紅填寫好后即交給梅-衛職校,并收拾行囊離開學校。該校發給小紅的工資至2007年9月止。同年12月4日,學校在小紅出具《保證書》后為其辦理了注銷護士證登記手續。小紅以為一切手續都已經辦妥,就只差學校的正式通知了。然而,2008年4月,她接到了學校的來電,學校要求她必須在4月30日前回校上班,逾期將按自動離職處理;如需辭職須返還學校多發的9815元工資。4月30日,學校再次以郵寄方式向小紅發出通知,小紅收到該通知,未按要求回校。
梅-衛職校于同年5月26日向其上級主管部門請示對小紅按自動離職處理的意見。6月12日,主管部門作出同意作自動離職處理的批復。2008年7月1日,小紅收到學校轉送的上述批復后,即向有關單位上訪,該單位建議其向當地人事部門申請人事爭議仲裁。8月18日,小紅向興寧市人事局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人事爭議仲裁。同年11月30日,仲裁委員會作出維持梅-衛職校的主管部門對申請人作出自動離職的決定;駁回申請人的其他請求。
小紅遂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撤銷興寧市人事局的裁決,依法責令相關主管部門撤銷對自己作出按自動離職處理的文件以及責令興寧梅-衛職校給其辦理辭職及一切相關手續,結清相關工資、獎金、福利等并責令被告共同賠償相關損失。法院經過開庭審理后作出判決。小紅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審理后認為,從相關事實可看出,小紅已按規定履行了其單方提出辭職申請的相關程序性義務。根據相關規定,梅-衛職校應當在2007年11月27日前為小紅辦理辭職手續。而梅-衛職校一直未在小紅填寫的“辭職申請表”內作出相應的批注,亦未對小紅的辭職申請及其離開工作崗位作出任何的答復。小紅的辭職申請情形符合補辦辭職手續的情況,梅-衛職校有義務為其辦理辭職手續。梅-衛職校在小紅提交辭職申請書并離開學校長達七個多月后才書面通知其回校上班,并提出如需辭職需退還學校多發的工資約9815元作為條件,限期辦理手續,逾期則按自動離職處理。梅-衛職校的行為不符合上述辭職暫行規定的精神,故梅-衛職校對小紅作出按自動離職處理不當。小紅要求梅-衛職校為其辦理辭職手續,依據充分應予支持。
小紅對撤銷相關主管部門的決定及獎金、福利等問題由于涉及內部行政管理與單位自主管理權的范疇,法院不予處理,遂作出上述終審判決。
連線法官
自動離職將不續計工齡
本案中,原告申請辭職,被告卻按自動離職處理。辭職和離職僅一字之差,那么在法律上到底有何差異呢?
對此,梅州中院民一庭賴*長說,申請辭職與自動離職對于勞動者個人權益而言是有影響的。申請辭職是勞動者依法按程序從原單位辭職,國家法律法規對申請辭職的勞動者權益予以保護。而自動離職是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行為,國家法律對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懲罰性,它體現在對自動離職的勞動者,如果日后被其他單位錄用,工齡從重新錄用之日起計算,他在原單位的工齡就不再計算了。而工齡的長短可能又會影響到勞動者在新單位的工資、福利、社保、醫保等方面的待遇。所以當勞動者決定辭職時,最好的做法是首先直接跟主管提交辭呈,誠實地說明辭職的原因,然后與主管商量,如何將工作合理移交,辭職過程中雙方都應盡量做到合情合理合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特殊累犯的罪名有哪些
2021-02-11交通事故怎樣選定管轄法院
2020-11-15銀行監督機構從業人員需承擔哪些法律職責
2021-02-17公司同城搬遷離職是否有賠償
2021-02-21房屋中介有權收取中介費嗎
2020-12-04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數額是多少
2021-02-11能否對離退休人員進行勞務派遣
2020-12-18實踐中 如何認定勞動關系解除的時間
2021-02-18哪些情況下勞動爭議不得仲裁
2021-02-02車輛維修時丟失 保險公司被判賠償責任
2020-12-11無證駕車所致財損保險會不會賠
2020-12-13企業財產險怎么計算賠償金額
2021-01-22如何理解互聯網保險
2020-12-24保險合同盡到說明義務是否就可以免責
2021-01-26哪些需購買保險需要加費及哪類人不能投保
2020-11-09承包合同約定安全事故由一方承擔是否有效
2021-03-25土地承包權到期應該如何處理
2021-03-12未按土地出讓合同時間竣工怎么處理
2021-02-03集體土地出讓方式有哪些
2021-02-17有關物權法的基本法律知識(三)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