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對殘疾補償金的認定及其性質有不同的規定和態度。《民法通則》沒有規定殘疾賠償,但第一百一十九條對殘疾賠償的范圍作了不完整的規定:“對公民身體造成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公減少的收入、殘疾人生活津貼和其他費用。”根據其含義,“殘疾人生活津貼”應被理解為對因對受害者的損害而造成的生命資源減少或損失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性質的補償。《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也作了類似于民法通則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于2002年9月1日生效。
1994年1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中國第一部明確規定殘疾賠償的法律。后來,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了殘疾賠償。這兩部重要的法律除了規定了殘疾人身傷害賠償生活津貼的賠償內容外,還規定了殘疾賠償因此,實務界和理論界的觀點都傾向于認為殘疾賠償的性質屬于精神損害撫慰(后改)。此外參與制定這兩部法律的有關部門也做出了這樣的解釋
最明顯的是,2001年3月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認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九條明確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包括以下幾種方式:(1)造成殘疾的殘疾賠償。”
因此,在司法中,殘疾賠償的性質被認定為精神損害賠償(后改)財產損失賠償
4。1994年5月12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造成部分或者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應當支付醫療費用和傷殘賠償金,并根據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確定傷殘賠償金。”該條款還使用了“殘疾補償”的名稱。但是,與以往的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不同,本法將殘疾賠償定義為對公民因人身損害而喪失全部或部分工作能力的賠償,并根據中國國家賠償法只賠償財產損失而不賠償精神損失的原則進行判斷,本法規定的殘疾賠償屬于財產損失賠償
物質損害賠償
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關于殘疾賠償性質的規定,確認為因喪失全部或部分勞動能力而減少收入的財產賠償,第十八條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撫慰的賠償。
5.3第二十五條規定了殘疾賠償的計算標準。
5.4第三十一條進一步明確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131條(“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民事責任。”)以及本解釋第2條(“受害人故意或者過失造成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的,可以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減輕或者免除債務人的賠償責任。但是,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損害的,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債務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不應減輕bligor的賠償要求。”)確定第19條至第29條中財產損失的實際賠償金額。前款確定的物質損害賠償和依照第十八條第一款確定的精神損害撫慰,原則上應當一次性支付。“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傷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五條規定:“規定了傷殘賠償的計算標準和計算期限
計算標準
采用“定型賠償”的方式,即:,補償金額通過固定的計算標準和時限來確定
1.1采用“定型補償”的方式。傷殘賠償作為對喪失工作能力的補償,其理由應根據受害人的個人素質、工作能力和教育水平等主觀因素,估算其在完全工作能力的情況下未來可獲得的收入,作為確定賠償金額的依據。然而,這種預測沒有客觀標準,而且存在許多無法預測的不確定因素。各方很難對此達成更一致的理解,不利于糾紛的解決
1.2變更計算標準
1.2.1放棄中國原采用的當地居民基本生活費標準,采用被起訴法院所在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上一年度(更有利于保護殘疾人)
<1.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除以平均負擔系數計算的個人平均收入。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解釋,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被調查城鎮居民家庭在繳納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等當期轉移費用后的剩余實際收入。平均負擔系數是指每個就業者承擔的人數。(例如,2000年中國城鎮職工平均負擔系數為1.86,其中2000年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349.7元。)1.2.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也指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除以平均負擔系數計算得出。(例如,2000年中國農村居民的平均負擔系數為1.52,2000年北京農村居民的凈收入為4604.55元。)
1.2.4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村居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為客觀標準。在每個統計年度結束后的某一時間,政府統計部門將公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特區和計劃單列市上一年度的有關統計數據,包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上年人均純收入。(實踐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將以通知的形式明確具體標準。以江西省為例,如《江西省人身傷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中賠償項目的參考指標nce(贛高發50號)
計算期
2.1對于計算期,人身傷害賠償的司法解釋也采用了一種刻板的方法,即,20年的固定期限為標準。
第25條第1款規定:“自確定殘疾之日起計算20年。但是,60歲以上的,每增加一年,應減少一年;75歲以上的,應計算五年。”p>
2.2原有關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規定的殘疾人生活津貼的賠償期限與《人身傷害賠償司法解釋》本條規定的殘疾賠償的賠償期限不一致,例如:
2.2.1《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0條規定,殘疾人生活津貼的最高賠償期為30年,從殘疾月份開始計算。
2.2.2《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和《條例》的解釋也存在差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三級丙等醫療事故的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02涉外撫養管轄
2021-01-14外商投資企業的組織形式適用哪些法律
2021-02-18如何辦理提前解除抵押合同
2021-03-03如何解除收養關系
2020-12-15銀行監督機構從業人員需承擔哪些法律職責
2021-02-17買賣合同中關于擔保合同只主要規定有哪些
2020-11-23交通事故對方全責不賠償應該怎么辦
2021-01-25自己家修的路不準他人用違法嗎
2020-12-11道路施工占住商戶有賠償嗎
2021-02-20房產部分贈與怎么收稅
2021-03-20建筑公司可以將勞務分包給無資質的個人嗎
2021-03-11調崗到外地可以不同意嗎
2021-01-27人壽保險理賠程序有哪些
2020-12-01壽險理賠的材料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3-25離婚時可供分割的財產險有哪些
2021-03-25不同的保險公司怎么具體運作資產
2020-11-30出車禍對方跑了保險可以拒賠嗎
2021-01-27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草案)
2021-01-01土地互換幾年后土地補償款應該屬于誰
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