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法院網
1月4日陳儀、李偉燕在中國法院網發表案例分析《撿到存折到銀行取款應以詐騙定罪》一文,案情如下:2006年1月6日,李漢軍在貴港市交通征費稽查處停車場附近,撿到韋仲清丟失的郵政儲蓄存折一本,及存折內夾寫有存折密碼的紙條后,即與蒙海、黃英蘭(另案處理)密謀拿該存折領錢出來分贓。當天,由蒙海持該存折到貴港市石羊塘郵政儲蓄點和橋北郵政儲蓄點以韋仲清的名義分別取出人民幣20000元和25000元。蒙海領得后將錢藏于家中,未分贓即被公安機關查獲扣押,并已歸還被害人韋仲清。 陳儀、李偉燕兩同志認為兩被告人蒙海、李漢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冒充他人身份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額巨大,已構成詐騙罪。筆者不同意該觀點,筆者認為應構成盜竊罪,理由如下: 1、關于對李某占有韋某存折和密碼后是否即占有存折內資金的認識。盜竊罪客觀上必須是竊取他人占有的公私財務。如何理解占有?從客觀上講,占有是指事實上的支配,不僅包括物理范圍內的支配,而且包括社會觀念上可以推知財物的支配人的狀態。從主觀上講,占有只要求他人對其事實上支配的財物具有概括性、抽象的支配意識。占有的意識表示對支配的認識起到補充作用。因此,本案中,李某拾得了存折和密碼后,就可以輕易地取得存折內的存款,但從占有的主觀方面說,李某并未將存折內的現金實際占有,存折內的存款并非在李某的控制之下,還是在銀行的實際控制下,李某要實際取得對存折內存款的控制,達到非法占有的目的,必須通過取款、轉帳、消費等行為才能實現。因此,李某占有存折和密碼后并非即占有存折內資金,這是李某可能構成盜竊罪的前提。 2、李某的行為符合盜竊罪的竊取的客觀特征。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竊取是指使用非暴力手段,違反財物占有人的意志,將財物轉移為自己或第三人占有。竊取行為是排除他人對財物的支配,建立新的支配關系的過程,竊取手段和方法沒有限制,即使使用了欺騙手段,但如果該欺騙行為并沒有使對方基于認識錯誤處分財務,仍然成立盜竊罪。本案中,李某拾得了存折和密碼并不構成犯罪,存折本身也并沒有實際價值,但為李某竊取存折內存款提供了條件。銀行存款安全的管理是由存款人設置了密碼作為唯一方式作為保障,在李某拾得了韋某的存折和密碼后,其即可到儲蓄點進行取款消費,并不存在虛構、隱瞞事實的客觀表現形式。李某并非使用欺騙手段使對方基于認識錯誤處分的財物,而是拾得了存折和密碼后的竊取行為,仍然成立盜竊罪。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是三方協議,簽訂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
2019-06-17挪用公款案
2020-03-18丈夫給情人的財產,妻子還能要回嗎
2020-03-24這幾個條件下,代位權才能成立
2020-03-30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及程序
2020-04-02離婚起訴書怎么寫
2020-04-07夫妻個人財產的范圍
2020-04-09債務抵消的相關情況
2020-04-13總感覺小區物業收費不合理,請問有收費標準嗎?
2020-04-14被迫辭職,如何維權?
2020-04-14“被入職”到陌生企業,你中招了嗎?
2020-04-14離婚后是否享有房屋產權?
2020-04-15商標侵權慎解決,案件準備是關鍵
2020-04-16妨礙清算罪有哪些行為
2020-04-16發生勞動爭議,必須先仲裁后起訴嗎
2020-04-21婚姻法關于房產問題的解釋你知道多少?
2020-04-22房屋漏水,應該找誰承擔責任?
2020-04-22押一付三住了2天不想住房租可以退嗎
2020-04-23懷孕了離婚孩子一般判給誰?
2020-04-28工程款過了訴訟時效如何處理
2020-04-28離婚后女方不給撫養費如何處理?
2020-04-282020證明夫妻關系破裂的證據有哪些?
2020-04-29女性重婚罪懷孕怎么判刑?
2020-04-30解除勞動合同要依法
2020-04-30非婚生子女應該怎么樣上戶口?
2020-05-01拿到撫養權能否偷偷帶孩子出國
2020-05-01入職3個月無故被開除如何賠償
2020-05-01分居期間所得財產是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0-05-01已婚男子可否爭奪私生子撫養權?
2020-05-02子女撫養費可不可以要求免除?
2020-05-02女性結婚后遭受家庭暴力如何處理?
2020-05-02子女撫養權變更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2020-05-03二手房網簽8小時備案能完成嗎
2020-05-03網絡人肉搜索,隱形的侵權
2020-05-05結婚登記不預約是否可以
2020-05-05哪些婚外情證據法院會采納?如何認定婚外情?
2020-05-05借條未約定利息,但法院可以判定利息
2020-05-06把孩子送給別人違不違法?
2020-05-07離婚訴訟補償費對方自愿不要是否合法?
2020-05-08女童眼睛里被塞紙片,學校是否該負責?
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