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抵消呢?抵債的定義又是什么呢?法定具備的條件又是什么呢?如果需要抵債的話有哪幾種情形呢?協議抵消的概念又是什么呢?下面讓律霸小編為大家詳細講解一下,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什么是抵債?
抵消,指當事人雙方互負債務,各以其債權充抵債務的履行。
抵消因其產生的根據不同,可分為法定抵消和協議抵消。
一、法定抵消,應具備以下條件:
1.當事人雙方互負債務互享債權。抵消發生的基礎在于當事人雙方既互負債務,又互享債權,只有債務而無債權或者只有債權而無債務,均不發生抵消。
2.雙方債務均已到期。抵消具有用相互清償的作用,因此只有履行期限屆至時,才可以主張抵消,否則,等于強制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犧牲其期限利益。
3.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
種類相同,指合同標的物本身的性質和特點一致。
品質相同,指標的物的質量、規格、等級無差別,債務種類品質不相同,原則上不允許抵消。
當事人雙方互負到期債務的,任何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消,但下列情況除外:
1)依照法律規定不得抵消的。
2)按照合同的性質不得抵消的。
二、什么是協議抵消?
協議抵消,指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使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在對等額內消滅。
法定抵消與約定抵消都是將雙方債務在對等額內消火。但兩者有不同,主要表現在:抵消的根據不同。
法定抵押是基于法律規定,只要具備法定條件,任何一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消。
約定抵消,雙方必須協商一致,不能由單方決定抵消。
對抵消的債務的要求不同。
法定抵消要求標的物的種類、品質相同;
約定抵消標的物的種類、品質可以不同。
3.對抵消的債務的期限要求不同。
法定抵消當事人雙方互負的債務必須均已到期;
約定抵消,雙方互負的債務即使沒有到期,只要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愿意在履行期到來前將互負的債務抵消,也可以抵消。
4.程序要求不同。
法定抵消,當事人主張抵消的應當通知對方,通知未到達對方,抵消行為不生效;
約定抵消,雙方達成抵消協議時,發生抵消的法律效力,不必履行通知義務。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希望以上內容,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如果現實生活中您或您的家人朋友們遇到了債務抵消糾紛等方面的困擾,可以直接找所在地人民法院或公安機關,直接起訴或報警立案,或者在第一時間找律霸網律師在線圖文咨詢或電話咨詢。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也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辦理社會保險登記
2020-03-10欠錢不還請律師費用和法院訴訟費用
2020-03-11重婚罪的證據有哪些
2020-03-16信用卡逾期多久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2020-03-23解除勞動合同的幾種情形
2020-04-11家庭暴力起訴離婚的程序
2020-04-13作品標題著作權的相關規定
2020-04-15商標侵權慎解決,案件準備是關鍵
2020-04-16醫療鑒定過程多,因果分析很重要
2020-04-16產假的具體規定
2020-04-16工傷鑒定完成之后怎么理賠?
2020-04-18遺棄重病的妻子需承擔哪些責任
2020-04-24不要在網上嗶嗶賴賴,小心現實生活中被判刑
2020-04-24拖欠工程款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2020-04-28子女撫養費起訴狀怎么寫?
2020-04-28離婚財產保全怎么辦理
2020-04-29不要孩子可以不給撫養費嗎?
2020-04-29法院計算子女撫養費的標準是什么?
2020-04-29誣告陷害罪的概要
2020-05-06子女撫養權法院通常怎么判決?
2020-04-30夫妻共同財產可以約定的范圍是什么?
2020-04-30離婚后女方戶口遷移如何辦理?
2020-05-01離婚時確定子女撫養權有哪些辦法?
2020-05-01子女撫養費支付一般要給到什么時候?
2020-05-02離婚以后想要變更孩子撫養權怎么辦?
2020-05-02新婚姻法離婚債務是怎么分割的?
2020-05-02繼子女有沒有贍養老人的法律義務?
2020-05-03關于變更子女撫養權有哪些法律規定?
2020-05-03子女探視權在法律上是如何規定的?
2020-05-04離婚以后男性擁有撫養權可以跟女方生活嗎?
2020-05-04離婚后可否再次起訴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2020-05-08離婚時惡意轉移夫妻共同財產法院會不會追究?
2020-05-08離婚前轉移夫妻共同財產還分不分和有哪些法律規定?
2020-05-09非婚生子落男方戶口女方需要提供證明嗎
2020-05-09夫妻離婚時怎么爭奪子女撫養權更有利于孩子成長?
2020-05-10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的判定與量刑
2020-05-12夫妻一方借款債務以及擔保債務能不能認定為共同債務?
2020-05-12以不可抗力為由的免責之說
2020-05-12可以要求配偶的同居人賠償嗎
2020-05-12加工承攬合同印花稅如何計算?
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