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欒 莉發布時間:2006-12-06 08:55:31
近日,筆者對某市中級人民法院近幾年來審理的202例著作權案件,從開放的、多元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以期客觀地分析侵犯著作權案件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對策研究。
一、總體特征
近幾年來,侵犯著作權案件在數量上呈現出上升趨勢,并且在整個知識產權案件中占有很大比例,侵犯著作權案件的社會危害性也日益嚴重。主要表現為:系列案件(指同一侵權人侵犯不同被侵權人或同一被侵權人遭受不同的侵權人侵害而導致不同的案件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在侵犯著作權案件中占有很大比例;涉及計算機軟件、數據庫、互聯網等與信息科技有關的高科技案件不斷增多;在國內外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不斷出現。
目前,我國對侵犯著作權案件的懲治力度還不大。侵犯著作權案件中,侵權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比例很小,通過刑事司法途徑處理的案件非常少。通過民事審判解決的案件中,被侵權人獲得的經濟賠償數額也較少。在筆者研究的案件中,獲得經濟賠償額在2萬元以下的被侵權人占50.3%,其中獲得5000元以下賠償的被侵權人更是多達樣本總數的33.3%。
二、具體特征
?。ㄒ唬┣謾嗳颂卣鳌G址钢鳈喟讣?,單位侵權人所占比例遠遠高于自然人侵權人。在單位中,出版社、電視臺所占的比例遠遠高于其他單位,占筆者研究案件的42.7%;位居其次的是各種銷售場所,占30.5%;公司、研究機構和表演團體則分別位于其后。
(二)侵權行為特征。侵犯著作權案件中,未經許可、以營利為目的、復制發行作品的行為所占比例最多,約占35%;其次是侵犯使用權的行為,即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表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電影、電視、錄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的,占30.7%;再次為侵犯獲得報酬權的行為,占10.4%;侵犯署名權的行為占9.2%。以上侵權行為的特征表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是導致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最主要原因。
(三)被侵權人的特征。自然人在被侵權人中所占比例遠遠高于單位,約是單位的3倍。同時,被侵權人中男性所占比例約是女性的3倍。研究表明,侵犯著作權案件中,被侵權人的年齡與其受侵權的幾率成正比。筆者研究的案例中,59.6%的被侵權人是大于60歲的自然人;其次是51歲至60歲這一年齡段的人;年齡在31歲至40歲和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受到侵害的比例最小。從職業特征來看,在被侵權的自然人中,知識分子所占比例最高,為68.9%;國家機關干部其次,占19.4%;學生和自由職業者成為被侵權人的機率是最小的,均為1.9%。
三、對策分析
?。ㄒ唬┰鰪娙鐣鳈啾Wo的法律意識。以上分析顯示,經常使用他人作品的電視臺、出版社等單位卻成為侵犯著作權最主要的侵權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國公民的著作權保護意識普遍淡薄。大多數公民不能在觀念上對著作權保護有深入全面的理解,許多公民視侵犯為“合法”,甚至有些著作權人對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卻茫然不知,更加劇了著作權的被侵犯程度。有些執法機關的工作人員也認為,只有“殺人、搶劫”等傳統型案件是其工作重點,而忽視對侵犯著作權案件的執法力度。
?。ǘη址钢鳈喟讣姆乐我龅街攸c突出、有的放矢。以上分析表明,單位侵權人應是侵犯著作權案件防治工作的重點,而電視臺、出版社更應是重中之重。實踐中,應著重加強對這類性質單位的事先預防和事后懲治工作。分析同時表明,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司法實踐中,應加大對侵權人在經濟上的處罰力度,使侵權人一旦受到處罰即“得不償失”,由此相應加大對被侵權人的保護力度。同時,應有針對性地做好被侵權人的預防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應充分注意被侵權人性別、職業和年齡特點,加強對符合以上特征的群體的保護,減少其被侵害或再次被侵害的機會。同時,還應促進潛在的易被侵害群體充分認識到被侵害因素,加強被侵害的防范,消除被侵害條件,有效地預防案件的發生。
?。ㄈ┩晟莆覈闹鳈啾Wo體系,加大對著作權的保護力度。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包括立法保護、行政保護、司法保護、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保護以及著作權人的自我救濟保護五個方面的著作權法律保護的立體綜合模式,但這一體系內部還有其不夠完善的地方。在對侵犯著作權案件的被告人給予刑罰懲罰的時候,忽視了對被侵權人的補償。從司法體系來看,我國現在大量侵犯著作權案件運用民事、行政手段進行調節,刑法應有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了加強著作權的法律保護,應進一步完善包括刑法在內的各項保護制度,從整體上加大侵權人承擔法律責任的尺度,最大限度地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增強我國著作權保護的整體水平。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律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