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則
第一條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改革職稱評定,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的決定和國家人事部關于《企事業單位評聘專業技術職務若干問題暫行規定》,為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的工作,保證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經常化的順利進行,結合鐵路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以下稱評委會)是負責評議、審定專業技術人員是否符合相應專業技術職務任職條件,確定其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組織。
各級評委會對本單位行政領導(或單位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受同級干部人事(職改)部門的業務指導,行使評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權力。各級評委會之間沒有上下級領導關系。
第三條 各級干部人事(職改)部門是本單位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的歸口部門和辦事機構,負責專業技術職務評審的組織、指導、協調、檢查,做好有關政策解答、學歷資歷審查、日常定期考核及日常事務處理等項工作。
二、組織
第四條 評委會應按系列組建,負責各該系列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審。各單位、各部門不設置綜合性的評委會,各系列評委會不得評審本系列以外的專業技術職務。
第五條 各專業技術職務系列分別按高、中、初級組建評委會。鐵道部組建正高級職務評委會;經部授權,各路局及總公司等局級單位組建高級職務評委會,名單報部批準。正副高級職務評委會均報國家人事部備案。
高等學校教授、副教授評委會按國家教委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批準授予的有關專業(學科)教授、副教授的評審權進行組建,由鐵道部批準,報國家人事部備案。
教授評審權的授予,由部人事司會同教育司提出,部職改領導小組審核,報國家教委批準;副教授評審權的授予,由部人事司會同教育司提出,經國家教委同意后,部職改領導小組批準。
各中級職務評委會由部屬單位批準。初級職務評委會由有評審權的單位自行組建。
未按上述規定呈報批準或備案的評委會,其評審結果無效。
第六條 評委會應由具有較高學術技術水平,責任心強,作風正派,辦事公道,身體健康的本學科技術領域的專家組成。正高級職務評委會委員應具有本專業正高級職務;高級職務評委會委員應具有本專業的高級及以上職務;中級職務評委會委員應具有本專業中級及以上職務,其中具有本專業高級職務的委員應不少于二分之一;初級職務評委會委員應具有本專業中級及以上職務。
為掌握政策,具有本專業相應技術職務的干部人事(職改)部門的人員應參加評委會。
第七條 各級評委會設主任委員1人,副主任委員1~3人,主任、副主任委員可由單位的主管專業技術的負責人或有威望的專家擔任。高級職務評委會一般由25人及以上組成;中級職務評委會一般由20人及以上組成;初級職務評委會一般由13人及以上組成。各級評委會委員中,中青年專家應由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八條 高教、科研、衛生、工程等系列,可在評委會下按學科、專業設置若干評議組,協助評委會做好評審工作。
專業(學科)評議組一般由5~7人(衛生專業為6人)組成,設組長1人。組長應由本專業相應評委會委員兼任,小組成員必須符合本專業相應評委會委員需應具有的技術職務,正高級職務專業(學科)評議組成員應全部具有本專業正高級職務,高級職務專業(學科)評議組成員應全部具有本專業高級及以上職務。
衛生系列可按內兒、婦外、衛生防疫、中醫、醫技、藥學、護理以及其他臨床各科等學科設置評議組。其他系列(含高校教師)按專業(學科)設置若干評議組。
第九條 評委會委員名單由干部人事(職改)部門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由單位行政領導主持,黨政領導集體(或單位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討論決定。
第十條 評委會最多可有一名本專業相應專業技術職務的單位行政副職參加(不包括“三總師”),已離退休人員原則上不參加。各級評委員一般不外聘,確需外聘的,需先經上級干部人事(職改)部門同意。評委會委員名單在本期評審工作完成以前不對外公布。
第十一條 不具備評審條件的部屬單位,不能進行評審。除高校教師按地方規定評審,農業、林業特殊專業和部沒有評審權的高級職務可委托地方評審外,其余各系列、各檔次職務必須委托路內單位有相應職務評審權的評委會評審。
委托評審的程序是:屬于正常晉升的高、中級職務,由鐵路局、總公司、院校等部屬局級單位干部人事(職改)部門批準并出具
委托函,直接送交有評審權的路內單位評審。屬于破格晉升的高、中級職務和需委托地方評審的高級職務,部屬單位將評審材料報部職改辦,經審查后,由部送交相應評委會或部向地方出具委托函。
其它單位之間或個人委托評審均屬無效。
屬于部組織評審范圍的人員材料,按規定程序報部評審。
第十二條 評委會實行任期制,每屆任期一般為兩年。任期屆滿,應適當調整委員,每次調整人數不應少于三分之一,同時為保證評審工作的連續性,調整人數亦不應多于三分之二。高級職務評委會委員調整后,應將新委員的“登記表”、匯總表”(鐵職改辦[1992]4號文件附件二)報部備案。
對不稱職的委員要及時調整,無特殊原因連續兩次不能出席評審會議的委員按自動退出評委會處理。
第十三條 評委會的評審工作一般每年舉行一次,必須有三分之二及以上的委員出席,方可評審。
第十四條 為保證評審工作的順利進行,各單位干部人事(職改)部門應制定具體措施,切實加強對評委會工作的政策指導;對不能保證評審質量的評委會,應如實將情況向上級干部人事(職改)部門報告,上級部門在調查核實后,視情節可宣布評審結果無效,或停止其工作進行整頓,直至收回評審權。
三、職責
第十五條 評委會具有以下職責:
1、根據原中央職改工作領導小組頒發的各專業技術職務《
試行條例》、《鐵道部貫徹國家人事部〈企事業單位評聘專業技術職務若干問題暫行規定〉的實施意見》和本《組織辦法》等有關文件規定,進行評審工作。
2、組織、指導專業(學科)評議組的評議工作。
3、認真審查申報材料,對被評審人的能力、水平、成績、貢獻進行綜合評價。
4、按規定權限評審技術職務的任職資格,確定評審結果,寫出評審意見。
5、負責向本系列高一級技術職務評委會提出推薦人選 。
6、根據干部人事(職改)部門的安排,對行政領導提出有異議的被評審人進行復議。
第十六條 專業(學科)評議組在同級評委會的組織、指導下,負責審查被評審人的申報材料,對被評審人的業績、成果(含著作、論文)等進行評估,確認被評審人的專業技術水平,寫出評議意見,向評委會推薦評審人選。
四、程序
第十七條 評委會的評審工作,按下列程序進行:
1、干部人事(職改)部門介紹情況。干部人事(職改)部門對被評審人員任職資格的基本條件、人員概況、政策規定、注意事項等向評委會作全面介紹,并提供被評審人員的考核結論和考績檔案及有關評審材料。
2、專業(學科)評議組評議。各專業(學科)評議組負責審查被評審的人的有關評審材料,對被評審人的學術、技術水平和業績、成果(含論文、著作)等基本情況按任職條件進行評議。對晉升高級職務(含破格晉升)的被評審人員,應以本人提交的論文為依據進行答辯,屬正常升的在評審前的考核時進行;屬破格晉升的由專業(學科)評議組組織答辯,以確認其實際專業技術水平,提出評議意見。
衛生系列高級職務的評審,需先經專業(學科)組進行無記名投票,三分之二及以上評議組成員同意后方可向高級職務評委會推薦。其他系列專業(學科)評議組不需表決推薦,高校教師毓按地方規定辦理。
3、評委會審議。評委會在聽取各專業(學科)評議組評議意見的基礎上,根據被評審人的能力,水平、成績、貢獻和考核意見進行充分的討論,發揚民主,暢所欲言,全面衡量,綜合評價。
評委會應充分重視、尊重評議組的評議意見,對評議組絕大多數成員不同意晉升的,評委會一般可不再討論,但仍需表決,辦理評審手續。
4、評委會表決。在充分醞釀,反復比較的基礎上,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表決。經出席會議委員三分之二及以上贊成,任職資格方為有效。未出席評委會的委員不得委托投票或補充投票。
5、寫出評審結果。評委會對被評審人寫出評審結果意見,主任委員在《評審表》上簽字或蓋章,并加蓋評委會公章生效(也可由系列主管部門或職改部門的公章代)。
第十八條 評審結果報相應的干部人事(職改)部門,并由該部門統一下發任職資格通知。對個別確需復議的,應由有相應技術職務評審權的評委會同級別層次的單位行政正職或主管干部人事(職改)工作的行政副職(未參加評委會)提出,干部人事(職改)部門重新審核后,提請評委會復議一次。
第十九條 評審推薦工作必須堅持按一系列低職務評委會向高職務評委會層層推薦的原則進行,不得越級評審。
推薦工作應按民主程序進行。召開會議時,必須有全體成員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經無記名投票,贊成票數超過出席成員的二分之一時,方可推薦。
如單位不具備成立評委會條件,可組成評審小組向上一級單位的相應評委會進行推薦。
單位評審小組可按專業性或綜合性設置,設組長1人,成員一般7人以上,要盡量吸收專業技術干部參加。
五、準則
第二十條 各級評委會(評議組)成員必須認真執行政策,正確掌握標準,切實做到作風正派、秉公辦事,堅持原則,不徇私情,敢于發表意見,堅決抵制不正之風,切實把好質量關。
第二十一條 各級評委會(評議組)成員必須遵守職業道德和保密紀律,不得透露評議情況及評結果。在評審委員本人及其直系親屬的專業技術職務時,該評委本人應主動回避或被告知回避,不參加評議和表決,評委出席人數相應核減。
第二十二條 評委會的評審工作必須堅持民主程序,走群眾路線,提高評審工作的透明度和公開性。評審辦法、評審條件、崗位設置等應向廣大專業技術干部公部。
第二十三條 各級評審組織如果發現有偽造學歷、資歷,謊報成果或以其他非法手段騙取職務者,應及時提出處理意見,報主管部門嚴肅處理。各單位如有違反本組織辦法的,各級評委會及其成員有權向上級干部人事(職改)部門報告,上級部門有權撤消其技術職務,并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情節嚴重者,給以必要的紀律處分。
六、附則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適用于全路各系列、各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本辦法由部人事司(部職改辦)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