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自然人股東的數量也隨之不斷增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份額繼承也相應增多,我公證處曾辦理過幾起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份額繼承的公證,由于我國《公司法》、《繼承法》對上述問題沒有明確規定,在辦理過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本文就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份額繼承中的若干問題作一粗淺地探討,以求教于同仁。
二、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份額可以繼承
我國《公司法》第24條所規定的出資形式有5種,即:貨幣、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這些出資方式均不具有人身專屬性。具有人身專屬性的勞務、信用出資我國《公司法》持否定態度,所以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出資均屬于財產的范疇。
我國《繼承法》第三條規定:“遺產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的合法財產。”顯然,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通過出資而取得的出資份額符合我國《繼承法》第三條所規定遺產范圍,是可以繼承的,這在我國法學界已達成共識。
三、繼承人繼承了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份額是否繼承了股權即是否繼承了被繼承人的股東身份
(一)、我國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三種觀點
對于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份額可以繼承,沒有多大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繼承人繼承了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份額是否繼承了股權即是否繼承了被繼承人的股東身份。對于上述問題在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有多種不同看法,主要有三種觀點,一、除公司章程與股東協議禁止外,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的身份;二、股東身份可以繼承,除非獲得其他股東同意,否則繼承人只能繼承股權中相應的財產權益—自益權,不能享有共益權三、股權繼承的性質乃是股東出資的轉讓,如果有限責任公司章程中未對繼承人股東身份的取得作出明確約定的,則可以比照《公司法》第35條的規定處理。3筆者認為以上三點觀點都有不足不處,鑒于我國現行《公司法》的規定和目前有限責任公司的現況,筆者認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出資份額可以繼承,如果有限責任公司章程中未對繼承人股東身份的取得作出明確約定的,則可以參照《公司法》第35條的規定處理,即繼承人是否取得股東身份,應由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如果股東不同意繼承人取得股東身份,其必須購買死亡股東的出資份額,如果不購買股東的出資份額,則視為同意接納繼承人為股東。筆者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試從理論和實踐上論述筆者觀點的可行性。
(二)、股權的性質和繼承的客體
1、股權的性質
關于股權的性質在國內外法學界歷來爭議頗多,至今未有定論,從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大概主要有“所有權說”、“債權說”、“所有權債權化說”、“社員權說”、“共有權說”,“股東地位說”、“權利義務集合體說”、“獨立的新型權利說”、“股權—股東權說”、“經濟發展權說”等學說。由于篇幅關系,筆者只對目前在法學界占主導地位的兩學說“社員權說”、“獨立的新型權利說”進行單獨論述,其他學說不再逐一展開。
社員權,又稱成員權,是指構成社團法人的社員對社團法人所享有的各種權利的總體。自德國學者瑞*德(Renaud)自1875年首倡股東權為一種獨特的社員權以來,該說已為德國之通說。在日本,**丞治于1916年出版的《會社法講義》中,一方面采納德國學者**斯博格(Regelsberger)的見解,將社員的權利分為共益權與自益權;另一方面采納瑞*德的觀點,將社員所享有的權利視為一個權利,即社員權。自此,社員權說亦為日本之通說。股權為社員權之一種,同樣為我國法學界之通說,我國法學家謝*栻、梁*星也持上述觀點。
社員權的內容包括財產性與非財產性。前者稱之謂共益權指以完成法人所擔當的社會作用為目的,而參于其事業的權利,后者稱之謂自益權指專為社員個人的利益所有之權。從社員權的內容可以看到,基于社員的資格而享有共益權,故具有身份權的屬性,但社員又基于自益權享有財產權益,故具有財產權的屬性,由此可見社員權兼有身份權與財產權雙重性質。法學家鄭*波認為“社員權既非單純之財產權,又非單純之非財產權,實乃一種特殊性權利。”
“獨立的新型權利說”在國內已有取代“社員權說”成為通說之勢,為現在法學界之有力說。該說認為從股權的內容、特征上看,股權既不是所有權,也不是債權,股權實質上是與所有權和債權并列的一種權利,股權只能是一種自成一體的獨立的新型權利類型。其特征有學者總結為:股權內容具有綜合性,分為自益權和共益權;股權是股東通過出資所形成的權利;股權的客體既不是公司,也不是公司財產,而是特定行為(股東只能依公司章程規定的特定方式行使其權利,如在股東會上行使建議權、表決數,使自己的意志間接作用于公司財產),故股權是一種無體財產權
以上兩種學說起碼有一個共同點,都認為股權的內容分為自益權和共益權,都認同股權兼具非財產權與財產權雙重性質。
2、繼承的客體
從法律的意義上說,繼承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繼承是指對死者生前財產權利和身份權利的繼承;狹義的繼承是指對死者生前財產權利的繼承。近現代法律中的繼承是狹義的繼承,即單純的財產繼承。我國《繼承法》第三條規定:“遺產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的合法財產。”可見,繼承的客體是財產。
何為財產呢?原則上,一個人的財產是由這個人所有的具有金錢價值的各種權利的總體構成的。只有權利屬于財產,所有具有金錢價值的權利才屬于財產;它們是權利,但這此權利在正常的關系下可以以金錢價值來出讓或轉變為金錢。
有限責任公司中的出資份額是財產,可股權是嗎?股權有自益權和共益權,自益權是財產權,具有金錢價值,但共益權是非財產權,在正常的關系下難以以金錢價值來出讓或轉變為金錢。從整體上來看,股權顯然不能全部繼承,若繼承,也只能繼承股權中相應的財產權益。
(三)、有限責任公司的人資兩合性
人資兩合性是有限責任公司最為主要的特征,人合性是繼承人繼承股東身份的最大障礙。在資合和人合兩個要素上,人合應占有更大的比重。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資合是基礎,但人合起到決定性作用,最為簡單的道理,在社會上有一定資金的人比比皆是,可值得信賴的人是少之又少。在《公司法》(修改草案)第24條中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降低至人民幣5萬元,這更突出了人合的重要性。股東之間的信任關系是公司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的關健。我國臺灣學者林*榮將有限責任公司定位于印間形態而較接近于人合公司,學者王*宏更是認為,有限公司與無限公司,同為人合公司。
繼承人要取得股東身份必須符合人資兩合的要求。繼承人繼承了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份額,達到了成為股東的資合要求,是否也達到了人合要求呢?股東之間的相互信任產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基于相互之間的親情、友情,有基于相互之間長期的交往和了解,有基于對相互之間各自才能的認可,有基于性格和處事作風相互之間的互補,有基于為對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所有的人身具有的特點或才能都不屬于財產的范疇,不能繼承。要達到人合的要求,只有得到其他股東的同意。作為股東他們肯定不希望一個陌生的人加入到公司之中,防止在公司經營方針和利益分配上出現矛盾,影響公司的發展,影響到自己的利益。
當一個占絕大比重出資份額的股東的唯一合法繼承人是一個年老體弱、目不識丁的人,或是一個游手好閑、嗜賭成性的人,或是一個貪婪自私、見利忘義的人,象這種無法得到其他股東認可的繼承人無需其他股東同意即可成為公司股東,不僅是對人合性的破壞,而且對公司來說只有是災難。
有觀點認為“出資繼受人取得股東資格,應經其余股東全體同意,公司章程另有約定的除外。從法理上講,有限責任公司是人合性公司,外人取得股東資格必須經全體股東同意,否則不能取得股東資格。”
從法理上來看,上述觀點有一定道理。但從我國現行《公司法》的規定來看,不能按此操作。因為,我國《公司法》第35條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對股東出資轉讓只需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但對出資繼受人取得股東資格,應經其余股東全體同意,這樣的規定過于苛刻和嚴厲,并使法律失去其統一性和嚴肅性,筆者認為還是參照《公司法》第35條規定較為適宜,即繼承人是否取得股東身份,應由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如果股東不同意繼承人取得股東身份,其必須購買死亡股東的出資份額,如果不購買股東的出資份額,則視為同意接納繼承人為股東。
還有觀點認為“若其他股東有權限制繼承人取得股東資格,繼承人與其他股東之間進行協商的平等基礎就不復存在,其他股東通過這種限制謀取私利的事情就可能發生,而繼承人對這種不公正的結果缺乏有效的救濟途徑。設想一下,如果公司業績上升,其他股東選擇限制繼承人取得股東資格,用很低的價格獲得被繼承人的股權;如果公司業績下滑,那么其他股東可能允許繼承人取得股東資格,繼承人就要承擔股權不斷貶值的損失。”
對上述觀點,筆者不能贊同。首先,當公司業績上升,其他股東不愿意讓繼承人取得股東資格時,其他股東不能限制,繼承人取得股東資格,那么繼承人與其他股東不合的種子在一開始時已種下,股東之間就可能不會精誠合作,公司業績很有可能會下滑,最終公司也許會解散、破產。這樣的話,繼承人繼承的出資份額的價值也許會貶值,甚至一無所得,還不如當初讓其他股東購之。其他股東的利益因此也得到了損失。同時,公司解散、破產不僅會經濟損失,還會造成社會失業人數增加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權衡利弊,不辯自明。
其次,當雙方對股權的價格達不成一。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事故公司一般怎么處理
2021-01-26什么是拆遷安置房,如何購買
2021-02-15匿名舉報誣陷怎么處理
2020-12-12勞動關系的特征有哪些
2020-12-29注冊和使用的域名不得含有哪些內容
2021-02-18開發商在建工程抵押可以預售嗎
2021-03-13不動產是否可以內部鎖定不讓質押
2021-03-21關于子女探視權法律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19民事案件延長審限的適用情形
2021-02-24審查監督程序時效
2021-02-07提出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要求需要哪些
2021-01-24沒拿房子抵押可以強制執行嗎
2021-03-25要約修改后原來的條款還有效嗎
2021-01-08房屋中介費可要求退還嗎
2020-12-20中介不退錢去哪里投訴
2020-12-18試用期完離職扣一半工資怎么辦
2021-03-08私人企業疫情期間要發工資嗎
2021-01-03員工被無故辭退如何維權
2021-03-18保險受益權的喪失與保險合同的解除
2021-02-16保險合同的訂立與生效是怎樣的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