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傷職工依法獲得哪些工傷待遇,規定是什么?
工傷職工依法獲得的工傷待遇的規定是:包括工傷醫療待遇、傷殘待遇、工亡待遇。工傷醫療待遇包括工傷醫療費、康復性治療費、輔助器具安裝配置費;傷殘待遇包括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其他待遇包括伙食補助、外地就醫差旅費、停工留薪待遇;工亡待遇包括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
二、相關法律依據
1、工傷醫療待遇
工傷醫療待遇包括工傷醫療費用、康復性治療費用、輔助器具安裝配置費用。
(1)工傷醫療費用。工傷職工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治療工傷、職業病,所需醫療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規定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2)康復性治療費用。工傷職工到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進行康復性治療,費用支付也是有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3)輔助器具安裝配置費用。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就業需要,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所需費用,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輔助器具安裝配置費用一般采用限額支付方式。
2、傷殘待遇
傷殘待遇包括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
一次性傷殘補助金。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至十級的,按照傷殘等級由工傷保險基金一次性支付給本人補助金。一至十級傷殘職工一次性補助金的標準分別為24~6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
(2)傷殘津貼。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至四級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傷殘津貼。。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3)生活護理費。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生活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三個等級,其標準分別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30%。
3、其他待遇
其他待遇包括伙食補助、外地就醫差旅費、停工留薪待遇等。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情況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工傷職工評定傷殘等級后,停發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關規定享受傷殘待遇。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后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4、工亡待遇
工亡待遇包括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
(1)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工亡職工家屬可領取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其標準為48~60個月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具體標準由各地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規定,報省級人民政府備案。
(2)喪葬補助金。工傷職工家屬可領取專項補助金喪葬補助金,其標準為6個月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3)供養親屬撫恤金。由工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可領取供養親屬撫恤金,撫恤金按工亡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按月支付。具體標準是: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基礎上增加10%。供養親屬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于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
一至四級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后死亡的,只享受喪葬補助金和供養親屬撫恤金。
員工如果在工作期間由于工作的關系受傷的,可以在療養結束后準備相關的資料進行工傷保險的報銷事宜。員工所在的工作單位相關部門應當全力協助員工進行工傷保險的報銷,同時也應當對于員工的休假給予一定時間的假期,在這個假期當中不能與員工解除勞動合同。
提出工傷待遇申請流程是什么
工傷待遇中如何計算工資基數
最新工傷待遇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同居財產分割法律依據
2020-11-09父母尚未喪失勞動能力可以分割兒子死亡賠償金嗎
2021-01-07企業固定資產轉入清理是怎么辦
2021-03-16訴訟離婚中的訴訟費,訴訟離婚需要哪些資料
2021-03-02哪些財產不能作為遺產繼承
2021-01-05主合同和補充合同沖突怎么辦
2020-12-15父母贈與兒子兒媳房產可以反悔嗎
2020-12-12玻璃窗意外掉落砸死男童,誰來負責
2021-01-20兒童意外險不得超過多少
2020-12-30投保人對被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保險合同無效嗎
2020-11-17保險合同變更中的三個關鍵詞
2021-01-23一波三折的保險理賠
2021-02-02保險人應對保險合同盡說明義務
2020-12-16沒有責任認定書保險會賠嗎
2021-03-17網銷保險為何如此受熱捧
2021-02-06廣西的商業車險二次費改
2021-01-22關于保險代理人的內容有哪些
2021-03-08怎么才能承包林地
2020-11-16土地流轉協議書范本
2020-12-20不服征地拆遷補償方案,可重復申請行政復議嗎
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