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職工與企業或雇主之間必須存在勞動關系。
在我國,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合伙企業、三資企業以及私人雇工,凡使用勞動力,均須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使勞動者成為用人單位的職工。即使是國營企業,也都全面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因而,無論是職工與企業之間,還是職工與雇主之間,凡是用工,一律以勞動合同的形式固定其勞動法律關系。在用人單位和職工之間存在勞動合同,是構成工傷事故責任的必要要件,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才能構成工傷事故的可能,沒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無論受何傷害,都不屬工傷事故,不構成工傷事故的保險責任或者賠償責任。
2、職工必須受有人身損害事實。
工傷事故的損害事實,是職工人身遭受損害的客觀事實,不包括財產損害和其他利益的損害。職工的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都在勞動保險的范圍之內,都是工傷事故侵害的客體。工傷事故的主要侵害對象,是職工的健康權和生命權,事故致職工傷害,致傷或者致殘,侵害的是健康權;致死,則侵害的是生命權。職工患職業病,也是一種人身損害事實,侵害的客體是健康權。身體權的侵害也可以構成工傷事故,但是如果只是身體遭受一般的不甚痛苦的撞碰、打擊,沒有具體的傷害后果,不應認為構成工傷事故的損害事實;如果職工從事的是特種行業,對身體的外在完整性有特殊要求的,如模特、演員、特別需要的操作者等,如果造成了身體組成部分如頭發、指甲、皮膚的顏色等的損害,破壞了身體組織的完整性,以至于使其從事特種工作能力遭受影響的,構成工傷事故的損害事實。
3、職工的損害必須在其履行工作職責的過程中發生。
在實踐中,怎樣判斷工傷事故的履行工作職責,就是工傷事故構成的三要素: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和工作原因。
工作時間,就是在履行工作職責的時間界限之內,即用人單位規定的上班時間。為了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對工作時間的認定適當放寬。
(1)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的正式工作時間的前后,認定為工作時間;
(2)因工外出時間,認為是工作時間;
(3)上下班途中的時間,認為是工作時間。
工作場所,是指在履行工作職責的環境范圍之內。執行工作任務的場所,就是工作場所。因工外出的領域,以及上下班的途中,也認為是工作場所。在這些地方發生的職工人身傷害事故,也認為是工傷事故。
工作原因,是指履行工作職責的事由。對此,應當作較為寬泛的理解,不能過窄。例如,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工作和收尾性工作,在工作中遭受暴力等意外傷害,以及在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也都認為是工作原因。
4、事故須是職工受到損害的原因。
事故必須是造成職工人身損害的原因,這是構成工傷事故責任對因果關系要件的要求。換言之,事故須與職工受到人身損害的事實之間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關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掛名股東如何安全退出
2020-12-03房屋強制執行公證效力是什么
2021-01-29如何寫法律意見書
2021-01-10協議限制離婚自由歸于無效
2021-02-27民法典包括勞動法嗎
2021-01-24離職補償金標準是稅前還是稅后
2021-02-28立約定金合同的法律效力
2020-11-23當事人在房地產糾紛訴訟中的權利義務有哪些?
2020-11-25轉合同工前兩年的實習期算工齡嗎
2020-11-08實習期企業解聘員工怎么補償
2020-12-24能要回給妻子的彩禮嗎?
2020-11-26變更保險合同程序怎么走
2020-12-30保險理賠沒有工資條怎么辦
2021-01-26平安保險車禍理賠手續
2021-01-18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2020-11-30在不同保險公司投保人身意外和重大疾病險,如何理賠
2020-12-07投保人參保了意外傷害險,摔傷能要求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1-02-07保險法修訂擬擴大保險公司經營范圍
2021-02-17論保險詐騙的共犯問題
2021-02-26什么是刑事代理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