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行為其實也是比較特殊的,如果不是因為該職務賦予我們去履行相關的職責的話是不構成職務行為的,而且已經有很多的人習慣性的把職務行為就定性成為了國家工作人員的相關職權。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公司法人也是屬于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代表也具有絕對的職務行為能力的。那么,職務行為的司法解釋是什么?
職務行為的司法解釋是什么?
一、民法總則職務行為應該怎么認定?
實踐中一般結合以下幾個標準判斷員工行為是個人行為還是職務行為:
(1)行為是否有經營者的授權,是否是有雇傭關系的工作人員所為。
(2)行為是否發生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
(3)行為是否以經營者的名義或身份實施。
(4)行為與職務是否有內在聯系,如行為的內容是否是工作需要,是否符合雇主雇用的目的,行為是否具有為法人謀利的意思。
二、相關法律法規
(1)《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簡稱《民訴意見》”)第四十二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組織為當事人。”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簡稱《賠償解釋》”)
第八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條:“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雇傭活動”,是指從事雇主授權或者指示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雇傭活動”。”
(4)《關于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第三條:“經營者的職工采用商業賄賂手段為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的行為,應當認定為經營者的行為。”
職務行為是必須要發生在正常的工作時間,并且是通過自己的職務去實施相關的做法的,工作人員公司在執行職務行為的過程當中,不管是給其他機構或者公民個人造成的任何的損害,職務行為有與之相對應的賠償責任,甚至,有些違法的職務行為是會被追究刑事責任的。
職務侵占罪民事賠償都有哪些規定?
公司法人職務侵占罪如何認定?
職務侵占罪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被拆遷人對補償安置房屋的優先取得權
2020-12-06修路征地未得到補償怎么投訴
2020-12-10強拆程序違法是否需要賠償
2021-03-15手機照片法庭上算證據嗎
2021-01-22駕校學車撞車要賠錢嗎
2020-12-16未婚生子男方不給撫養費有什么后果
2020-11-09什么是申請回避
2021-02-21給繼子買房后可不可以要回來
2020-12-17離婚精神損失賠償是怎樣的
2021-01-31吃霸王餐違法嗎
2021-03-21證明房款是誰付的,房子就是誰的嗎
2021-02-09勞動關系轉移到異地保險怎么轉移
2020-12-01投保人壽保險后輕易退保會有什么后果
2021-01-29違反壽險免責條款會有什么后果
2020-12-31員工意外保險合同的相關內容有哪些
2021-01-25保險代理合同保存期限是多久
2021-02-16保險合同訂立程序的特征
2020-12-04保險理賠中保單維護需要注意的細節有什么
2021-01-11保險提醒、說明義務嚴格,保險人說明義務的履行標準是什么
2021-02-10新法修訂對保險公司提出挑戰
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