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之后,勞動者就是用人單位的正式員工,如果想要離職,必須得按照嚴格的程序來,否則勞動者就得負相應的責任。反之,沒簽勞動合同辭職算正式工嗎,可以立即離職嗎?針對這一問題,小編為大家找到了以下相關資料。
勞動者可以申請勞動仲裁,要求支付入職第2個月開始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最長11個月工資。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并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第八十二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 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綜上所述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沒簽勞動合同辭職算正式工嗎這個問題在上文中已經很好的反映出來了,結論,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如果是正式工的話,勞動者離職肯定會有相應的限制,但是,既然法條中規定了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可以立即離職,那么自然就不是正式員工了。
沒簽勞動合同辭職怎么辦
簽訂勞動合同后可以辭職嗎?是否需要賠償公司損失
勞動合同期限內怎樣辭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教師收手機多久算犯法
2021-01-11強制傳喚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2021-02-12公司是否有權收回股權贈與
2020-11-09買賣婚姻能提出離婚嗎
2021-03-24已經離婚了還算婚姻糾紛嗎
2020-11-09小孩在商場受傷怎么理賠,有哪些相關規定
2021-01-05業主委員會成立的條件和流程是什么
2021-01-05買的安置房現在房產證下來對方不配合過戶怎么辦
2021-02-14競業限制對在校學生有效嗎
2021-02-23勞動者在安全生產方面有哪些權利
2021-02-09勞動關系沒有終止仲裁時效有幾年
2020-12-18此人身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1-01-14保險合同解除
2021-02-16意外受傷保險不理賠怎么處理
2021-02-16保險理賠的步驟有哪些
2020-11-22保險代理人可以隨時終止合同嗎
2021-02-01保險代理人的職業資格證書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2020-11-23保險受益權之定性分析
2020-12-16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個人代理人保險代理合同
2021-01-31保險代理人的職責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