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張某與周某于1998年9月離婚,離婚協議未涉及銀行存款。同年10月8日,張某持戶名為周某、金額1.1萬元定期三年的存單和離婚證明,到建-行某支行提前取款,因手續不符,建-行未予辦理,但將該存款凍結,并在存單上注明“到期由張某憑身份證支取”。1999年3月,周某以存單遺失為由向建-行申請掛失,建-行辦理了掛失手續,后又為其補發存單。后周某憑存單和本人身份證提前支取了存款本息1.12萬余元。一年后,張某在存單到期后去取款,得知其存款已被周某取走,張某認為,該存款系其與周某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共同財產,離婚時已分歸其個人所有;存款凍結后又被周某取走系銀行過錯,要求建-行按存單付清本息。建-行在要求張某寫下“今后如經法律裁決需返還此款,張某承擔返還義務”的字據后,向其支付了存款本息1.32萬余元。后建-行訴至法院要求張某返還不當得利1.32萬余元。訴訟中,法院認定系爭存款為張、周離婚時未分割的夫妻共同財產,遂追加周某為共同被告參加訴訟,判決被告張某和周某應分別向建-行返還不當得利7826.47元和5606.23元。當事人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作了改判。提醒:返還不當得利與確認并分割系爭存款的所有權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法律關系,不容混淆。在建-行提起的返還不當得利訴訟案中,周某不是不當得利者因而也不應追加為被告,更談不上返還不當得利的問題;法院在本案中應判決支持建-行的訴請由張某返還不當得利;張某則可另行起訴周某確認系爭存款的所有權并分割該存款。本案關鍵是要依法確認誰是不當得利者。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規定:“沒有合法依據,取得不當得利,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據此,解決本爭議的關鍵是確認誰有合法依據領取該筆存款。有合法依據者領取存款不構成不當得利,反之則構成不當得利,至于領取者究竟是否屬于存款的所有權人,銀行不必過問也無權過問。這里的“合法依據”僅以法律規定為限。儲蓄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明確規定:“未到期的定期儲蓄存款,儲戶提前支取的,必須持存單和存款人的身份證明;代儲戶支取的,代支取人還必須持其身份證明。”存款人周某憑存單(掛失后補發的存單)、本人身份證到建-行取款,顯然合法有據;建-行向周某支付存款本息,既無損失,也無不當。因此,周某行為不構成不當得利。建-行凍結周某存款,因違反銀行不得為個人凍結存款的法律規定而無效。建-行在依法向周某支付存款本息后,重復向張某付款,使張某沒有合法依據得款而受益,建-行因此受損,張某的受益與建-行的受損兩者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故張某的行為構成不當得利,應負全部返還之責,建-行的訴請并無不當,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周某取款合法有據,并非不當得利,法院依職權追加其為本案被告參加訴訟并判令其返還“不當得利”,在程序和實體處理上均于法有悖。法院不能在建-行提起的返還不當得利的債權債務訴訟中處理張某與周某之間的財產所有權歸屬與分割問題。否則,就會混淆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因為不當得利關系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由民法中的債法規范所調整;而張某與周某之間對這筆存款歸屬的爭議是一種所有權關系,且這種所有權關系與人的身份密不可分,它是由婚姻法中的有關夫妻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所調整。本案中,這兩種民事法律關系,除客體相同外,無論是性質,還是主體與內容,都完全不同,而且它們所賴以產生的法律事實也迥然不同。本案爭議的正確處理方法是:法院在建-行提起的返還不當得利訴訟中應依法判令被告張某返還不當得利,同時建-行也應承擔與自己的過錯相應的民事責任(如承擔一定的訴訟費等)。張某可以就系爭存款的所有權歸屬與分割問題以周某為被告另行向法院提起夫妻共同財產確認與給付之訴,法院如查明系爭存款確系張、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且無其他特別約定,且張、周離婚時尚未分割該存款的,可依法認定該款為尚未分割的夫妻共同財產,在張某與周某之間依照婚姻法有關離婚后夫妻共同財產處理的原則進行合理分割。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20年傷殘賠付
2021-01-09股份有限公司設立要求有什么
2020-12-22判決書下來后還錢流程是怎樣的
2021-02-16離婚財產有哪些
2020-11-17家庭暴力案例
2021-02-27二審案件能否申請回避
2020-12-18被判拘役也注銷戶口嗎
2021-02-17被執行人失信會影響到孩子嗎
2021-02-22保全債權是如何保全的
2021-02-08勞動合同過期是否有效力
2021-03-05工地勞務合同需要注意什么事項
2020-11-14被刑拘后是否可以直接解除勞動關系
2020-11-15公司無故調崗降薪怎么辦
2021-01-30哺乳期員工仲裁需要什么材料
2021-03-16交通事故意外險的免責事項
2021-01-23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定義是什么
2021-02-11交強險合同生效前出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賠付嗎
2020-12-21《人身保險新產品》六大亮點修改 消費者維權有章可循
2021-02-03無證駕駛肇事保險公司應當賠償
2021-02-21為父投保瞞病史 保險公司拒絕理賠獲法院支持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