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監護人是指我國社會中需要保護和監護的相關個人,這類人群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的保護。我國的相關監護人應保證這類人的人身安全不受破壞。那被監護人住所地是戶口所在地么,下面小編就這類問題為你進行解答。
一、被監護人住所地
1、被監護人的住所地,不一定是戶口所在地。
2、根據民法的規定,住所地一般情況是指公民的戶籍所在地。但是,如果公民離開戶口所在地,到另一地方居住時間超過一年的,該地方為經常居住地。這種情況下,戶籍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則為法律上將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地。
民法通則
第十五條 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
最高法院關于民法通則的意見
公民離開住所地最后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為經常居住地。但住醫院治病的除外。
公民由其戶籍所在地遷出后至遷入另一地之前,無經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戶籍所在地為住所。
二、民法總則中監護人的范圍
《民法總則》重大修改條文:
第二十七條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條文主旨本條是關于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規定。
第二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親屬;
(四)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條文主旨本條是關于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規定。
本條第一款規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父母具有撫養、教育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義務,與未成年子女的關系最為密切,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基于此,父母無條件成為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只有在父母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情況下,才可以由其他個人或者有關組織擔任監護人。
本條第二款對父母之外的其他個人或者組織擔任監護人作出規定。第二款在《民法通則》相關規定的基礎上,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完善:
一是規定父母之外具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二是增加規定了有關“組織”擔任監護人的規定。
我國的法律規定,這類人的經常居住地是被監護人的住所地。因為這類人由于生活,學習等原因,不在戶口所在地進行生活的,我國認定這類人群的一年以上的居住地為,被監護人的住所地。
監護人的確定標準
監護人證明在哪里開具
怎么申請變更監護人,申請變更監護人的程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證券上市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3-01工傷賠償怎么算的
2020-12-18著作權訴訟時效改為三年了嗎
2021-02-11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管理辦法
2020-12-22影樓拍照不給底片是否違法
2021-03-11夫妻共同房屋離婚時如何分割
2021-01-01撫養費不給會判刑嗎
2021-02-09近親可以領到結婚證嗎
2020-12-08移送管轄查封是否繼續有效
2021-03-10哪些交通事故由保險公司賠償
2021-01-01懸而未決的勞動合同如何處理
2021-02-10協議離婚,如何要回我的買車資格
2021-01-30宣傳單是否屬于要約邀請
2020-11-27再審時變更訴訟請求怎樣進行
2020-11-16雇傭關系下的猝死賠償嗎
2020-12-14企業如何與員工約定競業限制條款:對象、范圍、期限、義務
2021-01-03公司未與死亡員工簽訂勞動合同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2021-03-04拼裝的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由誰賠償
2021-02-07企業勞動糾紛處理程序是怎樣的
2021-03-10人壽保險保單能夠轉讓嗎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