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虛擬的世界,網民們利用計算機系統,通過網路通信設備和線路互相連接,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網絡虛擬世界并非法外之地,里面資源和信息既有合法的、有益的,也有非法的、有害的,發布或共享非法的、有害的信息有可能構成網絡侵權,比如發布侮辱誹謗他人的信息,共享未經權利人許可的著作權作品,侵權人應該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網絡侵權和傳統侵權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即行為人由于過錯侵害了他人的財產權利或者人身權利,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互聯網的聯通性和廣闊性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得網絡侵權的危害和影響較之傳統侵權既廣且深,并且迅猛的多,但是網絡侵權行為人隱藏在網絡名稱(以下簡稱“網名”)和IP地址構成的虛擬世界中,現實生活中與受害人可能并無交集,受害人難以找出侵權行為人并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有的受害人在嘗試尋找侵權行為人無果后,會選擇起訴實施侵權行為的網名或IP地址,這是受害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現實需求。我國法律尚未對此具體明確的規定,筆者嘗試探討其合法性和操作性如下。
二、我國法律關于民事被告的規定
我國法律中關于民事被告條件的條款規定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二款:起訴時必須有明確的被告。
“明確的被告”是民事主體成為被告的基本條件。原告提起訴訟,應當明確被告是誰,也就是要明確原告與誰發生了民事爭議,或者是誰可能承擔民事責任。沒有明確的被告,只有起訴的人而無應訴的人,人民法院便無從進行審判活動,因而也就不可能受理。
為統一認識,便于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零九條第一款對如何認定起訴時有明確的被告作出解釋:原告提供被告的姓名或者名稱、住所等信息具體明確,足以使被告與他人相區別的,可以認定為有明確的被告。
和對原告的要求“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同,民事訴訟法不要求起訴時有適格被告,被告是否適格經過法院實質審查才能確定,起訴時法院無法判定,不能以此為由不予立案。
自然人姓名或者法人名稱本身不是民事主體,而是民事主體區別與其他民事主體的標識。讓李四作被告,并不是要求“李四”這兩個字應訴,而是希望那個姓名為“李四”的自然人參加訴訟。不過,姓名相同的自然人或名稱相同的法人也許不止一位,還需要其他的輔助信息如身份證號和住所才能識別出唯一的民事主體。相應的,讓網名或IP地址作被告不是要求這些詞組或數字本身前來應訴,而是希望通過它們,綜合其他輔助信息如侵權時間、IP地址對應的實體地址等,找到使用用戶,使它們對應的主體特定化唯一化,讓該主體參與訴訟。
從《民事訴訟法》及上述解釋可知,作為民事被告的條件是能與他人相區別,原告提供的被告信息只要能夠具體識別出某個特定民事主體的,法院就可以立案受理。所以,若通過網名或IP地址能夠找出使用用戶,該網名或IP地址就可以作為被告,它們的使用用戶參與訴訟。
三、IP地址識別使用用戶
網名只是用戶給自己創設的用于網絡世界的虛擬代號,與現實世界中的本人幾乎沒有任何的聯系,從此處著手調查無跡可尋,所以無論受害人起訴的是網名還是IP地址,都必須通過追查用戶注冊信息或IP地址,以及其他的相關信息,才有可能找到特定用戶。
IP地址分配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靜態地址分配,即把特定IP地址固定地分配給一個用戶,該用戶每次上網都使用同一個IP地址;第二種是動態IP地址分配,同一IP地址由若干用戶隨機獲得,用戶每次上網或許使用不同的IP地址。
靜態IP地址是綁定在一條外網(例如,電信公司或寬帶公司)接口上的,使用該接口的用戶每次上網使用同一個IP地址,說明該IP地址專人專用的機率很大,除非該網線接口對應的物理地址有多人居住或工作,即便如此,也是有限的多人。專人專用的IP地址非常容易識別,直接就能找出IP地址的使用用戶,即為侵權行為人。即使多個計算機或用戶共享一個靜態地址,彼此之間只要有關聯(也就是排除公共場合,例如,網吧),也能按其他網絡或信息屬性來識別出特定的用戶或用戶群體,涉及多人的用戶群體,在庭審之中由法官辯別出真正的被告并非難事。
當然,例外雖少卻總是存在,若受害人和法官都無法在數個用戶中確定使用用戶,是否可以類推《侵權責任法》中高空落物的規定適用?
該法第八十七條規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筆者認為,雖然兩者情形非常相似,都是確定范圍的數人中一人實施了侵權行為而無法具體確定,但仍然不能類推適用。
《侵權責任法》把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分為三種: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因侵權行為人無法確定,要求不能自證清白的數人承擔責任或給予補償,體現的是過錯推定責任原則,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是歸責原則的例外,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不能直接援引相似情形的規定類推適用過錯推定。因此,雖然該情形與高空落物十分相似,但是不能類推適用。
動態IP地址的用戶每次上網或許使用隨機的IP地址,說明該地址屬共享資源。許多毫無關聯的人都可能使用它,僅根據IP地址識別出用戶有一定的難度,即便和侵權時間結合起來也難以確定。只有網絡運營商通過技術手段追蹤IP地址才可能確定具體地理位置與具體計算機從而識別使用用戶。此時,自力救濟難以完成,受害人可以嘗試請求公力救濟。
打個比方,IP地址好比只能乘坐一人的汽車,其中靜態IP地址就是私家車,動態IP地址則是公交車。私家車的乘客每次坐同一輛車,知道車牌就能查詢到乘客信息。公交車的乘客每次坐不同的車,知道車牌無法查到乘客的信息,只有通過報警,讓交警部門調取監控視頻,才有可能找出特定時間特定公交車的乘客。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二項規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據此,受害人可以申請法院依據職權要求網絡運營商來確定物理位置,以找出該IP地址的使用用戶,但該申請的前提是法院已經立案,立案的前提又是被告具體明確。此處出現法律悖論,現行法律無法解決。
無論是靜態地址分配或是動態地址分配,都是真實的IP地址,如果侵權人故意隱藏自己的IP地址,識別難度將變得極大。眾所周知,利用互聯網實施侵權行為的人,不會輕易暴露自己的真實IP地址,就像現實中侵權行為人喜歡蒙住臉面以防被害人認出一樣,網絡侵權行為人害怕被害人通過IP地址將自己找出來。隱藏IP地址的辦法非常多,比如將電腦改為代理服務器來隱藏自己的真實IP,利用網絡教程,無任何電腦基礎的人都可以在五分鐘內完成;還有人遠程控制他人電腦來實施侵權,就是所謂“肉雞”或者“肉機”。這些方法一旦實施,IP地址和侵權行為人的微弱聯系將被斬斷,即便是通過法院調查與網絡運營商的技術追蹤,由IP地址識別出侵權行為人或亦將面臨失敗的結果。
因此可知,IP地址的追查,會有三種可能的結果:第一種是當事人自己通過IP地址找出使用用戶,并通過證據證明該IP地址由該用戶使用;第二種經法院行使公權力調查,找出隱藏在IP地址背后的使用用戶;第三種是連法院也無法調查清楚,網絡運營商的技術手段定位失敗。
四、可識別出使用用戶的IP地址和使用該IP地址的網名可以作為民事被告
IP地址識別使用用戶會出現三種可能結果,不能武斷地說可以識別或者不能識別,故IP地址和網名能否作被告需要依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可識別出使用用戶的IP地址和使用該IP地址的網名,符合民事訴訟法對民事被告的要求,可以作為民事被告,不能識別的,因無法與他人進行區分,不符合民事訴訟法對被告的要求,不能作為民事被告。受害人憑自己的力量無法識別但通過申請法院調查可以識別的,因存在法律悖論,現行法律下法院無法依據申請介入調查,找不出使用用戶,民事被告也就只能從缺,從而也就不能立案了,網絡虛擬世界就真成為法外之地了。
不過,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已經作出新嘗試,于2011年4月21日出臺了《關于網絡侵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就全省法院對這類案件的受理和審判作出了統一規定。其中第九條明確規定,受害人提起民事訴訟時不能提供被告真實身份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案件實際情況,告知其可將電子證據中標記的IP地址或者網絡名稱作為被告。
《關于網絡侵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主要起草人、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的王慧軍法官表達了對此類問題的觀點。他說,指導意見的第九條創造性地設置了以網絡的IP地址或者網絡名稱作為被告的預立案程序,原告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查被告身份的相關信息,法院可以在查實被告真實身份信息后正式立案審理,無法查明的則不予立案受理。換一種說法,以網名或IP地址作被告,只是為原告進行的預立案程序,并使其獲得法院的幫助,如果法院介入后,仍然無法查清的則撤銷受理。所以,江西省高院規定的出臺化解了前述的法律悖論。
作為上述指導意見的組織保障,江西于2012年4月在青山湖、蓮花、都昌、鄱陽、井岡山5個縣(市、區)法院進行試點,成立網事審判庭,專司網絡侵權案件審理,配備專業審判人員,積累審判經驗,化解網絡侵權案件的訴訟難題。
2012年4月5日,南昌市青山湖區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以網絡虛擬名稱“老虎娘”為被告進行預立案的案件。該案原告申請法院調查被告的真實身份信息,法院受理后,被告主動刪除了所有侵權信息。
2012年5月,孫貴平發現當地網站某網帖嚴重侵犯其名譽權,便將發帖人“love-ny”訴至都昌縣法院,要求“love-ny”通過網絡平臺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1萬元。經取證,法院查出帖子發出的IP地址用戶登記為劉曉華。8月27日,都昌縣法院審理此案,調解中劉曉華同意書面賠禮道歉,并賠償3000元。
在這些案件中,通過一般起訴制度無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受害人利用網名或IP地址作為被告,通過預立案程序獲得法院的幫助查找出了IP地址的使用用戶,保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更糾正了許多人對網絡虛擬社會是法外之地的錯誤認識,對維護網絡虛擬社會的公平正義起了正面的示范作用,尤其處于時下可以一日不食卻不能一日離網的現實中,筆者認為是非常值得借鑒、稱頌與推廣的。
正如人民日報的評論所說,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新措施,有效化解了法律在互聯網面前的尷尬,明確規定允許以網絡名稱或IP地址作為被告進行預立案,同時可以申請法院調查,減輕了當事人訴訟負擔,讓虛擬社會也有了法律的守護。
多數網友也認為江西高院的舉措有利于社會,他們說,以定紛止爭為職責的人民法院應積極受理網絡侵權案件,依法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這是人民法院積極回應民眾關切、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促進社會穩定的一個有力舉措。人民法院要通過審理的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告誡廣大網民,現實生活中的法律規則,在網絡社會中同樣要遵守,網絡侵權必將承擔法律后果。
順帶補充的是,之所以使用動態IP地址是源于互聯網接口與計算機數量的迅猛增長,使得固定靜態IP地址消耗過快供不應求,以至于不得不訴求動態的技術解決方案,讓同一固定IP地址可以被多個用戶共用,以暫時舒緩固定IP地址供不應求的壓力,這就是動態IP地址。現在,由于IP地址v6標準的出臺與廣泛應用,大大增加了固定IP地址的供應量,使得固定IP地址不再是稀缺資源,換言之,動態IP地址即將完成其過渡性的歷史使命從而逐漸退出互聯網的舞臺,靜態IP地址將成為主流,IP地址與物理住所地和用戶的對應關系也就因此相對明確多了,以IP地址作為被告的操作性相對增強了許多。
綜上所述,滿足一定條件的網名或者IP地址可以作為民事被告。雖然目前實踐中的案例不多,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民和網絡侵權的數量迅猛增加,加上IPv6的普及,IP地址和使用用戶的對應關系愈易明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以IP地址或網名作為被告的案例將與日俱增,筆者期盼民訴法也能與時俱進的作出修正以適應社會網絡化的現實情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軟件盜版卸載后還存在侵權嗎
2021-01-17什么時間簽訂政府采購合同
2021-01-20拖欠農民工工資入刑
2021-02-05校園傷害事故分幾類
2021-03-11交通事故后找人頂罪怎么處罰是什么
2021-03-03離婚扶養義務有沒有強制性
2020-12-23想要離婚,有什么辦法可以申請離婚
2021-01-16老人贍養費標準2020年
2021-01-27法院恢復審理有期限嗎
2021-01-26結婚證在哪邊領比較好
2021-03-12無合同的居間費用怎么上稅
2021-02-20保姆續約要交中介費嗎
2021-02-10疫情期間被隔離扣工資嗎
2021-03-09道路交通事故認定與保險合同條款解釋發生沖突應如何解決
2021-01-16保險合同是什么
2021-03-16保險公司給予全額賠償后車主還能轉讓殘車嗎
2021-02-09理賠官司獲得精神損害賠償
2021-03-08購買汽車保險怎么選擇銷售商
2020-12-30法律上分紅保險是什么意思
2020-12-16保險合同有哪些類別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