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所謂隱名股東,是指實際出資認購公司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簿上記載他人為股東的投資者。與隱名股東相比,是明顯的股東,即未出資但已登記為正式股東的一方。多數隱名股東是為了規避《公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這是一種典型的脫法行為,容易導致公司的信任危機。因此,隱名股東現象不應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然而,在實踐中,匿名出資現象時有發生。法律界人士,尤其是法官和律師,不能忽視這一點。對于如何處理這類問題有不同的看法。這里是對司法領域的概括性介紹。
(1)隱名股東與顯性股東發生沖突時,如誰應享有分配給公司的利潤、誰應行使股東權利等,應根據雙方的真實意思確定。一般而言,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在隱名出資問題上有一定的約定或約定,因此,該約定或約定與債權債務合同、信托合同、信托合同等普通民事合同沒有本質區別,等等,根據意思自治原則,只要雙方的協議是真實意思的表達,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就應當是有效的協議,雙方的權利義務應當根據協議確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應當按照舉證規則分配舉證責任,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2)隱名股東與其他股東或者公司之間的沖突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公司和公司其他股東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隱名股東的存在,隱名股東實際參與了公司的經營管理,實際行使了股東作為股東的權利,隱名股東的實際股東資格應當在法律關系中予以確認,以保護其權益。二是隱名股東只出資,根本不履行義務,不享有股東的權利。實際上,他們是在行使和操縱隱名股東出資所帶來的股東權益。公司與其他股東不知道隱名股東存在的,應當認定隱名股東在處理借款法律關系時不具有公司股東的法律地位,應當按照借款等一般民事關系處理。
(3)當公司與外部第三方發生沖突時,第三方與公司之間的所有交易均以第三方對公司工商登記記錄的信任為基礎,公司工商登記在這方面起到宣傳和公眾信任的作用。因此,公司與第三人發生糾紛時,公司內部的任何協議都不能對抗登記的法律效力,登記的法律效力決定了隱名股東不在公司范圍內,隱名股東與表見股東之間的協議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應當承認,顯性股東即注冊股東具有股東資格,隱名股東不享有股東權益,不承擔公司經營風險。因虛假驗資導致隱名股東出資不足的,公司債權人只能追究顯股東的法律責任。以上是小編為你安排的。隱名股東是法律承認的享有股東權利和義務的股東。如果他們的權利受到侵犯,他們可以向作為股東的公民提出異議。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律師協會還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參加法律咨詢。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處理醫患糾紛應從哪些問題著手
2021-01-01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信息要定期查驗嗎
2021-02-28如何注冊品牌名
2020-12-24商標侵權怎么怎么處罰
2020-11-30反擔保成立要什么條件
2021-03-25什么是擔保期限
2021-01-01土地租賃合同糾紛如何處理
2021-01-26再婚老人遺產糾紛相關內容
2020-11-20蓄意造假做偽證如何處罰
2021-01-24無責撞死人要坐牢嗎
2021-02-01產假期被裁員賠償標準
2020-12-24談法人型聯營合同終止后續法律問題的處理
2020-11-16二審上訴變更訴訟請求的處理及風險
2021-01-09如何才能正確的規避購房交易中風險呢
2021-02-03單位調崗調職調薪勞動者要如何應對
2021-01-18在企業固定工轉制過程中,如何處理用人單位與企業固定工的勞動關系
2020-12-17遲交人壽保險的保險費會有什么后果
2020-11-25保險公司合同變更 第三者責任險賠付
2020-11-30保證保險合同法律適用問題研究
2020-12-26車禍死亡保險理賠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