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關系的客體是勞動行為。實施勞動行為,完成勞動任務是勞動者的首要職責。由于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行為,勞動關系建立后,勞動者必須參加用人單位的生產、工作,成為用人單位的一員,享有用人單位職工的權利,承擔用人單位職工的義務。用人單位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管理者,在要求勞動者完成生產任務的同時,必須為勞動者完成勞動行為提供條件,包括生產場地、機械設施、勞動工具等。
對于勞動法律關系中是否存在客體,我國勞動法學界最初持否定態度,認為沒有必要提及勞動法律關系的客體。在“勞動法律關系要素”部分,由愛心編輯主編的原版教材《勞動法》只介紹了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內容,沒有介紹勞動法律關系的客體。(注:見《勞動法》總編輯,群眾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頁)。)這一點被引入前蘇聯的教科書中。(注:見[蘇聯]亞歷山德羅夫:《蘇聯勞動法教程》,李墨、康田譯,中國**大學出版社,1955年,第5頁)。)勞動關系與勞動合同關系的區別不同于勞動關系。首先,它們具有統一的邏輯關系。勞動合同制度全面實施后,勞動關系的建立開始更多地依賴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協議。如果沒有特殊原因,是否建立勞動關系,與誰建立勞動關系,建立什么樣的勞動關系,只能由勞動者的意思自治來決定。因此,市場經濟國家勞動關系的一般形式是勞動合同。甚至可以說,一切勞動關系都是勞動合同關系,二者具有統一性。勞動合同的訂立是決定勞動關系的最重要事實。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勞動合同,不僅包括書面勞動合同,還包括口頭勞動合同和其他形式的勞動合同。二是事實上是統一的。勞動合同關系體現了意思自治精神,它以承認合同當事人的獨立人格和意志自由為前提。勞動者有權訂立勞動合同,就意味著他真正成為了自己勞動力的所有者。同樣,用人單位有權訂立勞動合同,也就意味著真正實現了用工的人權。雇傭關系與勞動關系的區別:(1)學科資格不同。勞動合同的主體只能是法人或者組織,即用人單位,對方必須是勞動者個人。勞動合同的主體不能同時是兩個自然人;勞動合同的雙方可以同時是法人、組織、公民,也可以是公民、法人、組織。(2)主體的性質及其關系是不同的。
勞動合同雙方之間不僅有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還有人身關系即行政隸屬關系。勞動者除提供勞務外,還應當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服從用人單位的安排,遵守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成為用人單位的內部職工。
事實上,我們每個公民都會接觸到相關的勞動關系,勞動的存在也對國家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我們在工作時,應該簽訂相應的勞動協議,以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如有任何疑問,請登錄官網進行法律咨詢。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份有限公司退休年齡有限制嗎
2021-03-07設計合同的有效期限是多久
2021-02-25合同法關于違約金標準
2020-11-15中止探望權的管轄是怎樣的
2021-03-25欠錢無力償還法院怎么判,會坐牢嗎
2021-02-05房屋土地轉讓違約金怎么算
2020-12-08車禍面部傷殘賠償多少錢
2021-02-19夫妻雙方怎樣做能不承擔對方債務?
2021-02-23婚前協議在哪里公證
2021-02-02快退休可不可以辭退
2021-01-23超市購物車小孩摔死,應當由誰負責
2020-12-05農村集體土地租賃期限有多長
2020-11-18疫情春節停工期間工資怎么算
2021-01-23什么是婦女的“四期”,法律對保護“四期”有何原則性規定
2021-01-12被辭退需要辦離職手續嗎
2021-03-10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3-05投保車型與實駕車型不符,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
2021-01-27人身保險不是一買就保 一起保險理賠案的教訓
2021-01-01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批準機構
2021-01-30買了保險≠進了保險箱 六種情況下汽車出險不賠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