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行使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權合同法以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重大誤解、明顯的不公平為可撤銷理由,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愿,體現意思自治原則。根據《合同法》第54條,當事人有權選擇和決定是否行使撤銷權。法律規定這一點的原因是,可撤銷合同往往涉及一方當事人意圖的不真實表達。當事人自愿承擔后果、放棄行使合同解除權或者長期不行使合同解除權的,人民法院應當對此“起訴或者不予理會”,承認合同的有效性。因此,合同的解除必須由主張解除權的解除權人來實現。否則,根據《合同法》第59條的否定解釋,可撤銷行為在撤銷前有效(一)民法認為合同撤銷權的主體是法律重點保護的當事人(如欺詐人、被脅迫人、誤解方等),另一方不享有該權利。我國合同法中的撤銷權主體采用了不同于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方法,并采用了區分制度。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因下列原因導致合同可撤銷的,撤銷權的主體為雙方當事人:A.因重大誤解訂立的;b、 在得出結論時,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因下列原因可以撤銷合同的,其撤銷權的主體是受害方:一方以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思表示訂立合同。然而,《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由于重大誤解和明顯的不公平,賦予合同當事人解除合同的權利,這與設立解除權的立法目的背道而馳。因為設立撤銷權的主要立法目的是保護受害方的權利。同時,根據撤銷權是成立權的特點,撤銷權的設定也應尊重受害方的意愿。受害方可以從維護其合法權益的角度申請撤銷;您也可以放棄您的權利或利益而不申請取消。如果撤銷權也被賦予另一方,有時顯然會違背受害方的意愿,這相當于將其意愿強加給受害方。此外,有時主張取消可能對受害方更為不利。因此,在完善我國相關民事立法時,對于因重大誤解和明顯不公平導致的合同解除權,還應規定受害方或意思表示瑕疵方具有解除權。具體來說,因重大誤解而訂立的合同,誤解方有權解除;對于訂立時明顯不公平的合同,受害方或無利害關系方有權取消該合同(二)行使取消權的方式。一種觀點認為,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定,合同解除權的行使必須由具有解除權主體資格的人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提出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依法立案、審理、判決解除合同;另一種觀點認為,撤銷合同的權利的行使不一定必須通過訴訟或仲裁。如果有權解除合同的人自愿向另一方表達其解除合同的意圖,而另一方不反對,則可以直接發生解除合同的后果。當事人對撤銷有爭議的,必須提起訴訟或者仲裁,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作出裁決。由于合同撤銷權在性質上也是一種形成權,根據形成權的特點,撤銷權的行使是撤銷權人未經對方同意的單方面行為。另一方面,《民法通則》和《合同法》規定的“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的權利”并不等同于“應當或必須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前者是授權規范,后者是強制性規范。“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撤銷的權利”并不排除撤銷權人可以直接向對方當事人行使撤銷權,并產生撤銷權的效力。海峽兩岸學者對當事人如何行使撤銷權或變更可撤銷合同也存在較大爭議。根據我國學者的觀點,法院可以因利害關系人的申請而撤銷合同或以巨額利潤減少合同的支付;利害關系人向法院申請減少支付的,法院不得撤銷。相反,如果利害關系方申請撤銷,法院可以自行決定撤銷或減少付款。中國大陸一些學者認為,我國合同法應廢除所謂的可變更制度,宜采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的現行做法,即對于可撤銷合同,有權撤銷的一方只能主張撤銷,而不能變更。同時,我們可以借鑒瑞士、意大利民法和英美法系的糾錯制度。我國《合同法》在立法上采納了臺灣學者的觀點,即當事人申請變更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不得撤銷;(三)行使撤銷權的期限,以平衡和保護合同雙方的利益,為了維護市場交易的安全和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合同法賦予當事人撤銷權,但撤銷權的行使并不是沒有期限的權利,它具有法律規定的行使期限。撤銷權人未在此期間行使撤銷權的,其撤銷權消滅,當事人不得再以撤銷理由為由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撤銷合同。應當指出的是,根據《合同法解釋(一)》第8條,行使撤銷權的期間為排他性期間和固定期間,不存在中止、中斷或延期的任何后果。然而,《合同法》和《民法通則》在撤銷權行使的出發點上存在一些差異。《合同法》第55條規定,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期限為一年,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解除原因之日起計算。根據《民法意見》第七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當事人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成立一年以上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合同法》作出了這樣的規定,其目的不是將行使撤銷權的期限的性質改為訴訟時效,而是基于《合同法》,對合同的撤銷原因作出了廣泛的規定,認定“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為解除合同的理由。這與《民法通則》規定的兩種可撤銷行為(重大誤解和明顯不公平)不同。就欺詐而言,在實踐中,由于欺詐而訂立的合同往往非常隱蔽,被欺詐方在行為成立時無法發現另一方的欺詐行為。如果仍以民事行為(簽訂合同)作為除外責任期的起點,無疑對被騙方不公平,這種規定也違反了民法中的公平原則。因此,《合同法》規定,撤銷權的起點從已知或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計算是合理的。《民法意見書》是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解釋,而《合同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其法律效力明顯高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因此,在實踐中應優先適用合同法的規定。此外,根據《合同法》第55條第2款的規定,如果具有撤銷權的一方明確表示或放棄撤銷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共同過失犯罪與共同犯罪
2021-01-27土地征收補償原則
2020-12-29公司驗資金要多久
2020-12-12一般保證中保證期間有什么效力
2020-11-07新婚姻法離婚財產如何分割
2020-12-24車禍如果私了怎么賠償
2021-03-25如何判定以危險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的界限
2021-02-03合同隱瞞真實情況是欺詐行為嗎
2021-01-30父母贈與兒子兒媳房產可以反悔嗎
2020-12-12房產證抵押貸款還需要銀行流水嗎
2021-01-05產假結束可以辭退嗎
2021-03-03辭退職工的要求是什么
2021-01-24勞動爭議仲裁管轄內容
2021-01-02個人雇主拖欠農民工工資怎么辦
2020-11-30投保人壽保險可能會存在哪些誤區
2020-12-28飛機延誤賠償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28飛機延誤4小時有賠償嗎
2021-01-09護理保險是什么
2020-12-15肇事送醫院后逃逸保險報嗎
2020-12-08財產保險的損失補償方式有哪些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