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訴訟參加人
??????? 行政訴訟法第4章第24節
標題:原告資格
法條內容: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已經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釋義 :本條是對原告資格的規定。原告是指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本法主要指依照本法的第二條,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必須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就是說原告必須和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和自己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時,不能作為原告。二、必須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雖然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沒有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仍然不能稱為原告。在規定原告資格的問題時,有一個特殊情況,即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尚未提起訴訟就已經死亡的怎么辦?本條明確規定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已經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這里“近親屬”一詞的范圍,本法未作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規定,“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對此,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司法實踐作出司法解釋。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已經死亡,其近親屬提起訴訟時的訴訟地位等同于原告。
行政訴訟法第4章第25節
標題:被告資格
法條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托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托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釋義 :本條是對被告資格的規定。在行政訴訟中,被告是指經原告認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并由人民法院通知應訴的行政機關。一、除法律特別規定外,必須實施了經原告認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具體行政行為。沒有實施某種具體行政行為或者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和原告認為被侵犯的合法權益沒有因果關系的,不能作被告。二、由人民法院通知應訴。被告地位的確定是因人民法院通知應訴,被告才享有在訴訟中的權利和承擔訴訟中的義務。由于行政管理主體和行政管理活動的復雜性,本條分別情形,對誰是被告作出五種規定:第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機關是被告。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指未經復議直接起訴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被告是作出經原告認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機關。第二,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訴訟前先經復議的,根據復議機關的不同決定,被告一為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機關,一為復議機關。第三,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在一般情況下,具體行政行為是由某個行政機關作出的。有時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個具體行政行為,當原告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時,對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就涉及共同作出這一行為的機關,本案對共同作出這一行為的機關都有利害關系。因此,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機關應當作為共同被告。第四,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托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托的行政機關是被告。有時,非行政機關的組織也實施某種具體行政行為。當非行政機關的組織實施具體行政行為時,誰是被告的問題區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法律、法規授權的,被授權機關不是行政機關,它是根據法律、法規的授權才有權進行行政處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機關的行政處罰不服,依照本條規定被告是被授權機關。另一種情況是由行政機關委托的,被處罰人如果對處罰不服,依照本條規定被告不是具體實施處罰的單位,而是委托的行政機關。第五,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適用本款發生在兩種場合,一種是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后,在原告尚未提起訴訟時,該行政機關被撤銷;一種是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尚未作出裁判時,該行政機關被撤銷。#p#分頁標題#e#
行政訴訟法第4章第26節
標題:共同訴訟
法條內容: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并審理的,為共同訴訟。
釋義 :本條是對共同訴訟的規定。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的訴訟。原告為二人以上的,稱共同原告,被告為二人以上的,稱共同被告,共同原告或者共同被告,又可以總稱為共同訴訟人。依照本條規定,共同訴訟發生在兩種場合。一是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一是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并且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并審理。共同訴訟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這里同一的含義是同一個,即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對同一個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發生爭議。共同訴訟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并且共同原告或者共同被告有著共同的權利義務,因此,人民法院必須合并審理。由于共同原告或者共同被告具有共同的權利義務,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得到其他人的承認,對其他人也發生效力。共同訴訟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這里同樣的含義是指二個或者二個以上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性質相同或者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和理由相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訴訟,并不必然導致共同訴訟。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訴訟,必須是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并審理,才產生共同訴訟。如果人民法院認為不能合并審理,那么,訴訟主體不發生合并,就不是共同訴訟。共同訴訟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共同原告或者共同被告之間的權利義務是各自獨立的,因此,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無需得到其他人的承認,對其他人也不發生效力。如果共同訴訟人數眾多,人民法院也可以要求共同訴論人推選代表,進行訴訟。
行政訴訟法第4章第27節
標題:第三人參加訴訟
法條內容: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釋義 :本條是對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規定。第三人是指對訴訟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參加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第三人的基本特征,一是對訴訟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這里“有利害關系”,應當理解為有獨立的利害關系,如果不是獨立的利害關系,那么就不是第三人,而是必要的共同訴訟人。有獨立的利害關系,也區別于參加到訴訟中來的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對訴訟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沒有利害關系,他們是為了協助人民法院和當事人查明案件事實才參加訴訟的。對訴訟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獨立的利害關系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另一種情況是有間接的利害關系。第三人的另一基本特征,是參加到他人之間業已開始,尚未終結的訴訟中去。如果他人之間的訴訟尚未開始、不發生第三人參加訴訟,如果他人之間的訴訟已經終結,也不存在第三人參加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一是自己申請,經人民法院同意,一是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行政訴訟法第4章第28節
標題:法定代理
法條內容: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
釋義 :本條是對法定代理的規定。代理是在代理權限內,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活動,活動結果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種法律行為。訴訟代理就是代為他人從事訴訟活動。根據代理產生的不同原因,代理分為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和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依照法律規定直接產生的代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四條的規定。在訴訟代理中,法定代理是為無訴訟行為能力的人設定的。無訴訟行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不能親自進行訴訟活動,主張自己的訴訟權利,請求人民法院保護。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規定替無訴訟行為能力的人代為訴訟,以行使其訴訟權利,維護其合法權益。有的當事人的法定代理人不止一人,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當二個以上的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時,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p#分頁標題#e#
行政訴訟法第4章第29節
標題:委托代理
法條內容: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為訴訟。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托為訴訟代理人。
釋義 :本條是對委托代理的規定。委托代理是因當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而產生的代理。在訴訟代理中,那些有訴訟行為能力的人,由于法律知識、身體健康、不在一地、時間、精力等原因,也需要請人代為訴訟。因此,本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為訴訟。受當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代為訴訟的人是委托代理人。根據本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包括:第一,律師。律師是國家在法律工作者,律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接受當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擔任代理人參加訴訟,律師的職責之一就是在委托權限內,維護委托人的合法權益。第二,社會團體。社會團體如工會、青年團、婦聯等有義務維護其成員的利益,代為訴訟是它們對其成員提供幫助的一個方面,而且,社會團體以其團體的名義代其成員進行訴訟,也能消除有的當事人不敢告行政機關的顧慮,促使行政糾紛得到正確、及時地解決。第三,公民的近親屬。這里指的公民即訴訟中的原告。公民的近親屬如夫妻、子女、兄弟姐妹等,彼此熟悉,關系密切,對案情較為了解,相互之間較為信任,因此,公民委托其近親屬代為訴訟是常見現象。第四,公民所在單位推薦的人。單位是公民工作的主要場所,公民和單位之間往往有著親密關系。當公民在訴訟上發生困難時,常常希望得到單位的幫助,作為單位來說,也有責任為本單位的職工提供各方面的服務。第五,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除以上四種公民和組織外,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接受委托代為訴訟。依照本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的人數是一至二人。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他人代為訴訟,應當向受訴人民法院提出授權委托書。授權委托書是受托人取得訴訟代理資格的憑證。授權委托書應當載明委托事項和權限。授權委托書一般只證明代理人有權代為訴訟行為,如果代理人處分被代理人的某種實體權利,一般需有被代理人的特別授權。
行政訴訟法第4章第30節
標題:訴訟代理人及當事人的權利義務
法條內容: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定查閱本案有關材料,也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經人民法院許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本案庭審材料,但是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
釋義 :本條是對訴訟代理人以及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規定。本條對律師和其他訴訟代理人的權利義務分別作出規定。律師的權利是,第一,依照規定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本案有關材料包括起訴狀、答辯狀、訴訟證據、庭審記錄等等。第二,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律師的義務是在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和調查、收集證據過程中,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的權利是可以查閱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材料以外的本案庭審材料。本案庭審材料比本案有關材料的范圍窄,指在庭審過程中的庭審記錄以及出示的證據等。訴訟代理人在訴訟過程中可以享有哪些權利,應當承擔哪些義務,一般在授權委托書中規定。訴訟代理人在授權范圍內的權利義務類似于當事人的權利義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公告第五號
2013-03-15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1983年修訂)
1983-09-02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準予就業最低年齡公約》的決定
1998-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召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決定
2002-1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信用卡規定的解釋
2004-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五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
2005-04-27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臨時立法會的產生辦法
1996-10-05關于處理違法的圖書雜志的決定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國務院關于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的決議
1979-11-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鄉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
1986-09-05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免辦法
1990-03-29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游行示威法
1989-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地方性法規對法律規定的執法主體可否作出調整問題的答復
1996-09-20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1997-03-14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
2001-04-28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工程咨詢行業管理辦法
2017-11-06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
2017-02-07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
2016-11-30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
2014-04-25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14)
2013-12-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3-07-18國務院關于上海市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批復
2012-1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保定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2-08-17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07-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河北省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2-01-20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
2010-11-26保安服務管理條例
20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