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國土資源行政處罰辦法》的必要性
1993年7月19日和1995年12月18日,原地質礦產部和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分別發布了《違反礦產資源法規行政處罰辦法》、《土地違法案件查處辦法》(以下簡稱“兩個辦法”),均屬部門規章。兩個辦法實施以來,對于規范土地、礦產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查處土地、礦產資源違法案件,促進依法行政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土資源管理形式不斷變化,特別是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兩個辦法已經不適應國土資源管理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一是兩個辦法的有些內容不符合行政處罰法、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有的甚至與法律規定相抵觸、相沖突,造成地方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實施行政處罰過程中難以把握;二是兩個辦法的有些內容不能滿足當前執法需要。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面臨著“執法難、法難執、難執法”等實際困難,出現很多亟需解決的問題;三是新的國土資源管理體制需要一部統一的國土資源行政處罰辦法。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隨著國土資源部的組建,地方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陸續成立,對土地、礦產違法案件的查處,由以前分散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礦產資源管理部門負責,轉為現在統一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客觀上也需要統一的行政處罰辦法。
另外,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查處國土資源違法案件中,創造了很多經驗、措施和方法,需要歸納和總結,并吸收在規章中。因此,制定《國土資源行政處罰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于規范國土資源行政處罰,保障和監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二、起草過程
按照部立法工作計劃的部署,2009年7月16日,國土資源部執法局啟動了兩個辦法的修訂工作,成立了專門的起草小組,從
河北、
湖北、
湖南等省、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抽調具有豐富執法監察工作經驗的同志參加起草。起草小組先后走訪了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環境保護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發函向各省(區、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征求意見并要求征求市、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在
無錫召開座談會,赴湖北、
遼寧等省,深入市、縣基層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實地調研。收集了與行政處罰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國務院部、委、直屬機構制定的關于行政處罰的部門規章以及河北、
重慶、等省關于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以及我部關于土地、礦產違法案件查處的規范性文件等資料。9月15日至29日,起草小組匯總梳理了當前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中的突出問題和表現形式,并對每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對策進行了認真研究,確定了《辦法》的起草定位。10月9日至21日,起草小組在認真研究梳理問題的基礎上,參考其國務院其他部、委、直屬機構已經頒布實施的關于行政處罰的部門規章,與部政策法規司協商溝通后,提出了《辦法》的框架結構。根據框架結構,10月28日形成初稿。12月16日,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在
南京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邀請部分省(區、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法規處長、執法隊長參加。其后,多次召開修改座談會,對《辦法》初稿多次修改完善,幾易其稿,形成了目前的《國土資源行政處罰辦法(征求意見稿)》,共六章四十條。
三、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一)關于《辦法》適用范圍
《辦法》除了適用于實施國土資源行政處罰以外,其中有些規定如管轄、立案、調查取證、審理、決定處理意見等還適用于以下三種類型的國土資源違法案件:一是非法批準征收、占用土地,或者非法批準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案件;二是違反國土資源法律法規應當追究黨紀政紀責任的案件;三是違反國土資源法律法規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主要考慮到:這三種案件中,除了一些案件可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直接作出行政處分決定外,其他案件的處理權不在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如黨政紀處分案件由紀檢監察部門依法作出,
刑事案件由司法機關追究責任,非法批準案件由有權機關處理。盡管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無權處理這些案件,但是,這些案件中的多數是在實施國土資源行政處罰案件中發現的,需要追究上述責任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案件移送相關部門處理。因此,有必要在《辦法》中對這三類案件的調查與移送作出規定。
(二)關于聽證程序
2004年2月,國土資源部發布部門規章《國土資源聽證規定》,詳細規范了國土資源行政處罰的聽證程序。為與《國土資源聽證規定》相銜接,《辦法》規定,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按照國土資源部聽證規定組織聽證。同時對符合聽證的條件進行了重新界定,即“作出較大數額罰款、吊銷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責令限期拆除等行政處罰決定”。
(三)關于審理
本辦法新增加了審理的程序。審理并不是《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程序,設置審理的目的是,保證國土資源違法案件調查處理的公平、公正,加強內部監督,防止調查人員濫用職權、枉法裁判。為達到這一目的,《辦法》規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調查報告和相關證據等材料對案件進行審理,提出同意調查報告,要求補正、糾正或者改正調查報告,不予行政處罰等審理意見。
(四)關于執行
執行是行政處罰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行政處罰決定書一旦送達當事人后,就產生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當事人逾期不履行,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機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督促當事人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為了體現國土資源行政處罰的嚴肅性,《辦法》第二十三條詳細規定了這些措施。如果當事人仍不履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可以申請人民
法院強制執行,除此之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
行政訴訟法的司法解釋規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申請先予執行,通過這些措施來達到執行目的。為了解決基層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比較關心的沒收財物特別是沒收建筑物或其他設施如何執行等問題。《辦法》規定,沒收后應當及時移送同級財政部門處理。增強了與財政部門的銜接。
(五)關于結案
結案是行政處罰結束的標志,考慮到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沒有強制執行權。《辦法》規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在履行職責完畢后,就可以結案。但是為了避免國土資源部行政主管部門履行職責不積極,一送了之,對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仍需要積極溝通、協調,爭取執行到位。因此,《辦法》規定,已經申請強制執行,但人民法院既未受理,也未說明原因的,或者人民法院已經受理,但超過6個月未予執行也未作出不予執行的裁定的的情形,可以結案。
(六)關于行政處罰的監督
《行政處罰法》第五十四條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處罰的監督制度。《辦法》第五章專門對此進行細化,制定了上級監督、掛牌督辦等制度。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通過監督措施,發現本級或下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政處罰可能存在錯誤的,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啟動監督程序,對已經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進行重新審查,分別作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