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直轄市建委(建交委)及有關部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局,有關城市人民政府: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評價我國城市人居環境建設水平,指導城市健康發展,我部重新組織制定了《中國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標體系(試行)》,并對《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評選主題及內容》進行了修訂,編制了《中國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標體系說明》,現印發你們,請在中國人居環境獎評選和復查工作中遵照執行。執行中發現的問題請及時告知中國人居環境獎領導小組辦公室,以利進一步完善《中國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標體系》。原《中國人居環境獎參考指標體系》和《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評選主題及內容》(建城[2006]101號文件附件2、3)同時廢止。
聯系電話:010—58933661
傳 真:010—58934664
附件:
1.中國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標體系(試行)
2.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評選主題及內容
3.中國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標體系說明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二〇一〇年八月四日
附件1:
中國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標體系(試行)
第一部分 基本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指標標準
A、居住環境
A1住房與社區
住房保障率(%) ≥80% 65%—80%
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完成率(%) 100% ≥90%
社區配套設施建設 社區教育、醫療、體育、文化、便民服務、公廁等各類設施配套齊全。
棚戶區、城中村改造 建成區內基本消除棚戶區,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實施物業管理。制定城中村改造規劃并按規劃實施。
A2市政基礎設施
城市公共供水覆蓋率(%) ≥95%
城市供水水質 衛生防疫部門依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479—2006)檢測,符合標準。
城市燃氣普及率(%) ≥98%
城市生活污水處理 集中處理率高于全國平均值10%;污水收集管網配套;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污泥得到有效處置。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高于全國平均值20%;垃圾處理設施達到無害化等級評定Ⅱ級以上;運行安全;
試行垃圾分類。
城市排水 城市排水設施按規劃建設;建成區推行雨污分流排水體制,
雨水系統按《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規定標準高限建設;排水設施有專門管理機構,專項財政資金維護。
互聯網用戶普及率(戶/百人) ≥10
A3交通出行
平均通勤時間 ≤30分鐘 30—40分鐘
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 ≥30%
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 制訂專項規劃,并經批準實施,建成較為完善的步行、自行車系統。步行和自行車出行分擔率 ≥
40%。
A4公共服務
小學布局合理 分布均勻,服務半徑不超過500米。
校園安全 幼兒園、中小學校舍、校園符合安全要求,校園周邊治安環境良好,設置完善的警示、限速、禁止鳴笛等交通標志;
校園周邊無臺球、電子游戲機營業點、網吧,無集貿市場、攤點等。
人均擁有公共體育設施用地面積(㎡) ≥0.15
萬人擁有衛生服務中心(站)數量(個) ≥0.3
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個) ≥40
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圖書數量(冊) ≥16000
人均擁有公益性文化娛樂設施用地面積(㎡) 人均擁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
青少年宮等設施用地面積(指設施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用地)≥0.8平方米。
B、生態環境
B1城市生態
生態環境保護 市區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濕地等生態敏感區域得到有效保護,按照生態學原則進行駁岸和水底處理,
河道無大規模硬質護坡和襯砌。
城市生物多樣性 制定《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完成市域范圍的生物物種資源普查。
B2城市綠化
城市綠化覆蓋率(%) ≥40%
城市綠地率(%) ≥40% 35%—40%
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12
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 ≥80%
城市林蔭路推廣率(%) ≥70%
B3環境質量
城市空氣質量(%)API ≤100的天數占全年天數比例≥80% API ≤100的天數占全年天數比例60%—80%
城市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率100%,且市區內無IV類以下水體。
城市區域噪聲平均值(db)≤60db
C、社會和諧
C1社會保障
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率(%) ≥90%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線高于本省同類城市平均水平,實現應保盡保,正常發放。
C2老齡事業
優待老年人政策 制定完善的老年人醫療、交通等優惠政策,并得到有效實施。
百名老人擁有社會福利床位數(張) ≥2
C3殘疾人事業
殘疾人服務和保障體系 建立完善的殘疾人服務和保障體系,并得到有效實施。
無障礙設施建設 主要道路、公園、公共建筑等公共場所設有無障礙設施,管理、使用情況良好。
C4外來務工人員保障
外來務工人員保障政策 制定完善的外來務工人員保障政策并得到有效實施。
C5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規劃建設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規劃、建設、管理等公眾參與制度,得到有效實施。
C6歷史文化與城市特色
歷史文化遺產保存完好 城市文化遺產和歷史街區得到有效保護。
城市風貌特色 景觀風貌專項規劃經過審批,實施效果良好。城市景觀格局清晰,特色明顯。新建建筑有地方特色。
D、公共安全
D1城市管理與市政基礎設施安全
城市管理 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建成并運行1年以上,結案率≥90%;城市管理高效有序。
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安全運行 城市地下管網、道路橋梁等市政基礎設施檔案健全,運行管理制度完善,監管到位,城市安全運行得到保障。
D2社會安全
道路事故死亡率(人/萬臺車) ≤10人/萬臺車
刑事案件發案率(%) ≤5%
D3預防災害
城市人均避難場所面積(㎡) ≥2
城市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完好率(%) 100%
城市防洪排澇 城市防洪排澇設施達到相應設防標準。
城市重點地區、交通樞紐地區、地下公共空間等配備完善的汛期排水設施并有效維護。
D4城市應急
城市應急系統建設 建立完善的應急指揮系統,制定突發公共事件等地方應急預案,并經過實際演練。
E、經濟發展
E1收入與消費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萬元)≥1.8
恩格爾系數(%)≤36%
E2就業水平
城市登記失業率(%)≤4.3%
E3資金投入
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比重(%) 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5%。
E4經濟結構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5% 40%—55%
F、資源節約
F1節約能源
單位GDP能耗(噸標準煤/萬元) ≤1.6
節能建筑比例(%)嚴寒及寒冷地區≥40%,夏熱冬冷地區≥35%,夏熱冬暖地區≥30%。
北方采暖地區住宅供熱計量收費比例(%) ≥25%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15% ≥10%
F2節約水資源
單位地方生產總值(GDP)取水量(立方米/萬元) ≤100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30%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90%
城市節水規劃 編制節水規劃并取得明顯實施效果。
F3節約土地
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10000
綜合否定項 近2年內發生重大安全、污染、破壞生態環境等事故,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城市,實行一票否決。
第二部分 城市實踐
案例
第一類:住房保障與社區發展
住房保障
社區建設
物業管理
老舊小區改造
棚戶區改造
城中村改造
第二類: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
城市規劃體系完整
規劃依法實施
鼓勵公眾參與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近代工業區有機更新
城市特色風貌景觀建設
第三類: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
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
城市地下空間建設與管理
城市綠地系統建設與管理
數字化城市管理
第四類:城市安全與防災減災
城市公共安全應急預案與指揮系統建設
城市綜合防災設施建設
災后重建
第五類:節 能減排
使用新能源
建筑節能
城市照明節能
供熱計量改革
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
生活垃圾處理
綠色交通
第六類:科技進步與宣傳推廣
建設領域科研重大進展
建設領域新技術應用
建筑新材料應用推廣
第七類城市生態環境保護
保護生態資源
保護生物多樣性
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
空氣污染治理
說明:申報城市需提供四項實踐案例,四項案例應分屬于不同的類別。每一類別中選取其中一個方向即可。
第三部分 相關條件
一、基本條件:已被命名為“國家節水型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
二、重要參考條件:已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
附件2:
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評選主題及內容
主題1:住房條件改善
一、住房改善
1.住房供應體系完善,供應結構合理。
2.住房保障體系健全,廉租住房、經濟適用房基本滿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要,棚戶區、舊住宅區得到有效改善和整治。
3.住房保障機構健全,保障性住房申請、審核、配租、配售制度完善,住房保障管理和服務規范有序。
4.房地產市場有序、交易規則健全,增量市場、存量市場、租賃市場體系健全,住宅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價格基本穩定。
5.住房二級市場和租賃市場得到有效啟動。
6.商品房空置量處于合理的區間。
7.住宅建設廣泛采用無障礙、節能設計,注重養老設施建設,有效改善殘疾人、老年人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
8.房屋產權、產籍檔案管理科學規范。
9.房地產交易、產權登記程序合理、服務規范。
10.市場規則比較健全。
二、住宅科技
1.編制完成住宅產業發展規劃,積極引進和開發關鍵技術,促進住宅產業化的發展。
2.積極推行康居示范工程,引導住宅規劃設計質量的提高和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
3.推廣應用先進的結構建造技術,增進居住功能。
4.積極推廣新材料、新產品、新設備,促進住宅整體技術的進步。
5.注重住宅基礎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技術突破。
6.在住宅技術標準化工作、實施工業化成套技術方面有杰出貢獻。
7.在住宅部品生產、運行和流通體制方面,努力實現通用化、系列化、標準化,改善部品質量。
主題2:社區建設
1.新建住宅小區全部實行了物業管理,大多數的舊住宅小區經過整治后實施了物業管理。
2.社區內生活、文化、衛生、教育等各類設施配套齊全,經常性群眾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
3.社區居民團結互助、文明居住,重視開展社區的公益活動。
4.社區社會穩定,治安情況良好,各類矛盾得到有效的協調和化解。
5.重視失業或下崗人員的就業安排,社區里沒有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殘人員及其子女得到有效的接濟。
6.婦女的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保護,婦女參與社區公共服務及管理的程度較高。
7.社區有居民參與公共決策的正式程序,并得到認真實施。
8.重視社區之間的協作與交流。
主題3:供水安全保障
1.全面實施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
2.重視城市水源地保護,建立水源地水質報告制度。
3.加強城市供水設施建設,保證城市用水的有效供給;用水普及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公共供水覆蓋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4.重視城市供水管網的技術改造,有效降低城市供水管網漏失率,達到《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定標準》(CJJ92—2002)要求。
5.完善城市各類用水的區別水價和超額累進加價收費制度,有效促進水的節約和優化配置。
6.提高城市供水水質安全保障率,近三年內無重大供水
安全事故。
7.供水服務質量全面達到《城鎮供水服務》(CJ/T316—2009)標準要求。
8.提高城市供水可持續發展能力,計劃使用水資源,供水管網有計劃實施更新,供水設施、管網做到定期維護。
9.開展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工作,積極創建“節水型城市”,并已被命名。
10.開展“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研究與示范”主題研究任務,達到考核指標,在飲用水水質達標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主題4:提高空氣環境質量
1.加強城市燃氣設施建設,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減少城市煤煙污染,基本實現集中管道輸配燃氣。
2.三北地區城市積極發展集中供熱,逐步實行用熱商品化、貨幣化,實行供熱計量收費,努力提高城市集中供熱水平和熱能利用效率。
3.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城市工業廢氣和機動車尾氣的治理。
4.城市內的建筑施工場地有防止揚塵的措施。
5.建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制度。
6.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主題5:水環境治理
1.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建有較為科學、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努力實現雨污分流,污水管網覆蓋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加大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明顯提高,污水處理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3.重視城市污水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有效控制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城市污水處理廠負荷率達到國家有關規定要求,實行達標排放,污水、污泥全部得到穩定無害化處理處置。
4.全面實行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并達到國家規定的最低收費標準,運行資金解決較好。
5.規劃區內的河、湖、渠已全面整治改造,無直接向城市水體的排污口。
6.水體沿岸綠化良好、具有特色,按照生態學原則進行駁岸和水底處理,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明顯。河道無大規模硬質護坡和襯砌。
7.開展“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城市水體污染控制與水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研究與示范”主題研究任務,達到考核指標,在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主題6:城市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1.積極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回收利用,促進城市生活垃圾的減量化。
2.重視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過程中的可燃氣體、有機肥料和熱能等資源性產品的合理利用,促進城市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3.認真落實國家關于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染防治的技術政策,科學、合理地選擇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不斷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水平。
4.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項目的建設和運行,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
5.全面實施垃圾處理收費政策,運行資金解決較好。
主題7:促進能源節約利用
1.積極落實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節能,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筑的要求,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節能技術標準,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監管體系,積極開展建筑節能宣傳培訓。
2.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小區)中得到規模化應用。
3.在建筑和小區中積極推廣使用節能、環保的照明產品和技術。
4.城市建設中避免過度景觀照明。
主題8:生態保護及城市綠化建設
1.重視對城市規劃區內森林、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和生態脆弱區等特殊生態系統的保護,并將其列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中。
2.重視城市在周邊地區植樹造林等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工作;大力推進城郊綠化,在城市周圍、城市功能分區的交界處建設綠化隔離帶。
3.認真實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嚴格實行城市綠線管制制度。
4.重視城市中心區綠化建設,努力提高城市綠化水平。
5.城市道路綠化符合《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全市形成林蔭路系統,道路綠化具有本地特點。
6.城市公園綠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勻、公園設計突出植物景觀,綠化面積符合標準,植物群落富有特色,維護管理良好。
7.城市綠化建設因地制宜,積極培育、應用鄉土樹種,加強植物新品種的研究和引種馴化,豐富綠化植物種類。
8.城市廣場以植物造景為主,喬、灌、花、草有機結合。
9.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法規健全,古樹名木保護建檔立卡,責任落實,措施有力。
10.重視庭院綠化美化。新建居住小區和改造舊居住區重視綠化建設,小區綠化符合標準。
11.積極推廣建筑物、屋頂、墻面、立交橋等立體綠化,取得良好效果。
主題9:發展城市綠色交通
1.編制了《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并通過了技術審查,制定了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
2.城市道路網結構合理,道路資源分配合理,道路通行能力強。
3.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確立了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優先地位,明確了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制定了相應的保障政策和措施。
4.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完善,公交優先車道(路)設置科學,公共交通運營結構合理,出行分擔率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5.重視城市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的建設,制定了專項規劃和政策措施。
6.城市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完善,人行道、自行車道安全、連續、暢通,無被非法侵占現象,機非分離、人車分離、行人、自行車過街等安全設施完善。
7.制定了停車設施專項規劃,停車設施利用情況良好,無配建停車設施挪作他用現象。
8.開展“中國城市無車日”活動,制定活動工作方案,如期開展活動,大力宣傳綠色交通,綠色出行意識不斷提高。
主題10: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1.制定了相關的法規和規章,以及相應的保護措施和政策。
2.已編制有關的保護規劃,并按規定的程序依法批準實施。
3.保留了真實的歷史遺存,有較完整的歷史風貌,并在保護規定中劃定了保護范圍。
4.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狀況良好,未列入保護等級的歷史建筑也得到妥善保護。
5.注重對地方傳統特色文化進行保護,包括地方戲劇、傳統工藝、飲食、民俗等。
6.對于具有旅游價值的保護區,制定了相應的游客管理措施,并注意避免由旅游引發的對居(村)民傳統生活方式產生的不良影響。
7.建立有規范的保護管理檔案。
主題11:舊城改造
1.編制舊城改造規劃,并逐步得到實施。
2.開展舊城教育、醫療、商業服務、體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更新改造,基本滿足舊城居民生活需求。
3.舊城道路、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更新改造完畢,舊城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4.舊城內有價值的歷史建筑和傳統文化得到有效保護。
5.城市老舊小區道路、綠化、照明等基礎設施及居住環境普遍得到改善,全面實施物業管理。
主題12:城市安全
1.城市各項建設嚴格執行國家的強制性規范。
2.完成對城市險情和易受傷害程度的評價,根據實情制定以社區為重點的、系統的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和實施細則,并認真執行。
3.建立早期災情警報系統,及時向居民發布災情警告。
4.建立建設(城建)檔案(特別是地下管線和重大工程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地下管線事故明顯減少,搶修救險能力顯著提高。
5.劃分各主要職能部門和行為主體在防災減災方面的職責,有完整的危機處理程序和對策。
6.做好城市防災減災的宣傳工作,提高城市居民(特別是老弱病殘人員)和各有關方面的防災減災意識,確保居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7.重視城市之間防災減災方面的協作和交流。
主題13:災后恢復與重建
1.城市政府對災后恢復和重建工作制定了近期規劃和長遠目標,從資金的籌集、人力的動員到重建工作的開展,都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計劃。
2.政府各部門明確界定各自的職責,相互配合,爭取同所有社會團體、民間組織進行廣泛合作,支持各種參加救濟、恢復和重建的活動,使恢復重建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把受災的損失降到最低。在災后重建的工作中要重點考慮老人、婦女和兒童的需要,鼓勵婦女積極參加與災害的規劃和管理工作。
3.交通運輸、電力供應、住宅、市政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文化等各方面得到較好的恢復,居民生產生活得到較好恢復和發展。
主題14:風景名勝資源保護
1.認真貫徹執行“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統一管理、永續利用”的方針。
2.已完成風景名勝區規劃編制,并按程序經過批準。嚴格遵守經批準的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服從規劃管理。
3.嚴格執行《
風景名勝區條例》,風景名勝區內的各項建設項目應符合風景名勝區規劃,其建設選址按規定經過審批。
4.風景名勝區內沒有破壞自然、人文景觀,違章建筑,亂砍樹木,捕獵動物等行為發生。
5.古建筑、古樹名木保存完好。
6.風景名勝區內有嚴格的安全保障制度并得到認真地執行。
7.風景名勝區內的生態、生物多樣性得到了切實有效地保護。
主題15:小城鎮建設
1.城鎮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已按法定的程序、權限審查批準并公布。
2.鎮規劃范圍內的各項建設嚴格執行“一書兩證”制度。
3.對周邊農村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較強,公共服務覆蓋鎮域農村和農民,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范圍較大,對農民和非農產業集聚具有較強的吸納力。
4.鎮區綠化狀況良好,主要街道和河、渠兩岸植被豐富,鎮域內各類古樹名木保存完好。
5.城鎮供水設施良好能滿足需求,水質綜合合格率優良。
6.鎮區能源結構合理,燃氣普及率較高。
7.鎮區主次干道路面鋪裝達到較高水平,路燈等設施齊全有效。
8.鎮區主次干道、公共場所和集中居住區有地下管渠排水設施,實行雨污分流。
9.鎮區污水經過處理和綜合利用,符合國家規定標準,不污染水體。
10.對工業廢水進行處理,達到排放標準。
11.鎮區防洪、排澇、消防等各類防災設施符合標準、安全完好。
12.重視鎮區住宅小區的設施配套和環境改善。
13.城鎮建設檔案完整、準確、系統,管理科學規范。
14.鎮區基本實現平均每戶擁有一套功能相對齊全、綜合質量較高的住宅。
15.重視鎮容鎮貌管理,歷史文化保護和景觀風貌特色建設成效顯著。
16.垃圾站點分布適宜,設施完好。
17.鎮區公廁布局合理、管理規范、衛生狀況良好。
18.鎮區糞便、垃圾得到無害化處理,無露天堆放。
主題16:新農村建設
1.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安居樂業,村容村貌整潔優美,富有傳統文化和鄉土特色。
2.村內道路通暢硬化,飲用水質安全衛生,排水溝渠順通實用,垃圾收集轉運有序,新舊水塘潔凈自然,廁所糞坑衛生無害,村民住房安全適用,環境污染得到控制,基層組織和村民活動場所配套。
3.村莊公共設施管理制度完善有效,村規民約健全,管理民主公開,各類公共設施運行與維護正常,具備持續發揮效益的能力。
4.村民具有參與村莊人居環境建設管理事務的責任意識,已初步具有自覺維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和風尚,相應的村民自主參與渠道明確,村集體和村民的責任清晰。
主題17:城市管理與體制創新
1.加強政府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城市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2.城市管理工作達到全行業覆蓋、全社會管理和全過程控制。
3.建立統一的城市管理服務熱線,隨時受理公眾對城市管理問題的舉報,城市管理監督和處置的各項制度健全。
4.積極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體制,管理運行模式建設、系統建設和數據平臺建設符合各項標準,系統建設堅持功能優先,運行管理集約、節約。
5.建立了目標明確、責權分明、關系協調、執法文明的城市管理執法工作機制。
6.對城鄉結合部、“城中村”等城市管理難點實行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
主題18:人居環境宣傳與公眾參與
1.熱心從事改善人居環境的社會公益事業,在改善人居環境領域積極進行宣傳、科普教育工作,貢獻突出、成效顯著。
2.長期致力于改善人居環境的科研工作,其研究理論成果、科研成果被證明確實有效,并已廣泛傳播,對人居環境的改善做出突出貢獻。
附件: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申報材料編制導則
附件:
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申報材料編制導則
一、基本要求
申報城市需通過范例項目介紹來反映城市在改善人居環境某一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及主要經驗和做法。申報材料包括3000字以內的文字材料介紹和時間長度不超過10分鐘的音像資料。材料原則上按以下格式和內容編制。
二、格式和內容
(一)項目背景
1.項目概況;
2.項目目的和意義;
(二)項目的實施
1.項目的實施部門、參與實施的國內外機構、科研單位;
2.項目實施的主要過程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3.資金來源與資金保障;
4.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公眾參與。
(三)項目的效果
1.通過定性與定量的例證說明項目實施前后的變化;
2.項目實施后對城市人居環境產生的影響;
3.主要受益群體和社會反響。
(四)經驗與創新點
1.項目取得的主要經驗;
2.項目的創新點;
3.項目是否得到借鑒和推廣。
附件3:
“中國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標體系說明
第一部分:基本指標體系
以下說明詳細介紹了指標的基本含義和計算方法等,各申報單位在填報時,需詳細注明各指標的計算過程和參考數據。
A、居住環境
A1住房與社區
1. 住房保障率
指標解釋:指累計實施住房保障戶數占累計已申請登記戶數的百分比。住房保障包括貨幣保障和住房實物保障。住房實物保障包括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限價商品住房。
指標計算方法:住房保障率=已保障戶數(戶)/已申請登記應保障戶數(戶)×100%
數據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住房保障)部門
2. 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完成率
指標解釋:指市區實際新開工保障性住房的套數占計劃新開工保障性住房套數的百分比。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房、公共租賃住房。
指標計算方法: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完成率=當年實際新開工保障性住房套數(套)/當年計劃新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套數(套)×100%
數據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住房保障)部門
3. 社區配套設施建設(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社區教育、醫療、體育、文化、便民服務、公廁等各類設施配套齊全。
數據來源:民政部門、城市建設部門
4. 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建成區內基本消除棚戶區,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實施物業管理。制定城中村改造規劃并有效實施。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A2市政基礎設施
1. 城市公共供水覆蓋率
指標解釋:指城市建成區公共用水人口占建成區人口的百分比。公共用水人口指使用城市供水管網供水的用戶。
指標計算方法:城市公共供水覆蓋率=建成區公共用水人口(萬人)/建成區人口(萬人)×100%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2. 城市供水水質(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由衛生防疫部門依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479—2006)檢測供水水質,符合相關標準。
數據來源:城市衛生防疫部門
3. 城市燃氣普及率
指標解釋:指城市建成區使用煤氣、液化氣、天然氣等用氣人口占建成區人口的百分比。
指標計算方法:城市燃氣普及率=建成區用氣人口(萬人)/建成區人口(萬人)×100%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4. 城市生活污水處理
指標解釋: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高于全國平均值10%,污水收集管網配套完善,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污泥得到有效處置。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指城市市區經過城市污水處理廠二級或二級以上處理且達到排放標準的生活污水量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的百分比。
指標計算方法: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生活污水量(萬噸)/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總量(萬噸)×100%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5.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
指標解釋: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高于全國平均值20%,垃圾處理設施達到無害化等級評定Ⅱ級以上,運行安全。試行垃圾分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指無害化處理的城市市區生活垃圾數量占市區生活垃圾產生總量的百分比。
指標計算方法: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萬噸)/生活垃圾產生總量(萬噸)×100%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6. 城市排水(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城市排水設施按規劃建設;城市建成區推行雨污分流排水體制,雨水系統按《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規定標準高限設計、建設。設定專門的排水系統運行管理機構,有專項財政資金維護城市排水系統。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7. 互聯網用戶普及率
指標解釋:指互聯網用戶占市區人口的比重。其中互聯網用戶包括無線互聯網。
指標計算方法:互聯網用戶普及率=市區安裝使用互聯網的戶數(戶)/市區人口(百人)
數據來源:電信部門
A3交通出行
1. 平均通勤時間
指標解釋:指建成區居民單程通勤所花費的時間。
指標計算方法:城市交管部門統計
數據來源:城市交管部門
2. 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
指標解釋:指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總人次占城市出行總人次的百分比。
指標計算方法: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公共交通出行總人次(萬人)/城市出行總人次(萬人)×100%
數據來源:城市交管部門、城市建設部門
3. 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
指標解釋:指編制完成城市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并獲相應主管部門批準,嚴格實施,取得良好效果。步行和自行車出行分擔率≥40%
注:需提供規劃審批文件
指標計算方法:步行和自行車出行分擔率=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總人次(萬人)/城市出行總人次(萬人)×100%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A4公共服務
1. 小學布局合理(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建成區小學布局合理,分布均勻,服務半徑不超過500米。
注:需提供當年遙感影像圖示說明
數據來源:教育部門、城市建設部門
2. 校園安全(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建成區幼兒園、中小學校舍、校園符合安全要求,校園周邊治安環境良好,設置完善的警示、限速、禁止鳴笛等交通標志;校園周邊無臺球、電子游戲機營業點、網吧,無集貿市場、攤點等。
數據來源:教育部門、城市建設部門
3. 人均擁有公共體育設施用地面積
指標解釋:指市區每人所擁有的公共體育設施用地面積。公共體育設施用地指城市規劃中確定的體育用地,并已建成投入使用。
指標計算方法:人均擁有公共體育設施用地面積=公共體育設施用地(平方米)/市區人口(人)
數據來源:體育部門、城市建設部門
4. 萬人擁有衛生服務中心(站)數量
指標解釋:指市區中每萬人擁有衛生服務機構的數量。
指標計算方法:萬人擁有衛生服務中心(站)數量=市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數量(個)/市區人口(萬人)
數據來源:衛生部門
5. 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
指標解釋:指市區每萬人擁有的醫院床位數,其中醫院床位數指各級各類醫院的固定實有床位。
指標計算方法: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市區各類醫院床位總數(張)/市區人口(萬人)
數據來源:衛生部門
6. 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圖書數量
指標解釋:指市區每萬人擁有的公共圖書館藏書量,其中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指圖書館已編目的古籍、圖書、期刊和報紙的合訂本、小冊子、手稿以及縮微制品、錄像帶、錄音帶、光盤等視聽文獻資料數量總和。
指標計算方法: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圖書數量=公共圖書館藏書數量(冊)/市區人口(萬人)
數據來源:文化部門
7. 人均擁有公益性文化設施用地面積
指標解釋:指市區每人擁有的公益性文化設施面積。公益性文化設施指按照要求城市必須設置的圖書館、展覽館、博物館、文化館等設施。文化設施必須已建成投入使用,并按照相關要求對公眾開放。
指標計算方法:人均擁有公益性文化設施用地面積=公益性文化設施用地面積(平方米)/市區人口(人)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B、生態環境
B1城市生態
1. 生態環境保護(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建成區內山、江、河、湖、海等自然生態環境要素連通度及水體沿岸綠化效果較好(水岸綠化率80%),注重自然生態保護,按照生態學原則進行駁岸和水底處理,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明顯。
數據來源:城市園林綠化等部門
2. 城市生物多樣性(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對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遺傳的多樣性的保護。應制定《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和實施措施;應完成不小于城市市域范圍的生物物種資源普查,并以完成當年為基準年;評價當年超過基準年五年的,應調查統計當年城市市域內代表性鳥類、魚類和植物物種數量,該數量不應低于基準年相應的物種數量;評價當年未超過基準年五年的,僅評價是否制定《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和實施措施、是否完成不小于城市市域范圍的生物物種資源普查。市區物種數量≥150(西北、東北地區80種)
數據來源:城市園林綠化等部門
B2城市綠化
1. 城市綠化覆蓋率
指標解釋:指城市建成區的綠化覆蓋面積占建成區面積的百分比。綠化覆蓋面積是指城市中喬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積,喬木樹冠下重疊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復計算。
指標計算方法: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萬平方米)/建成區總面積(萬平方米)×100%
數據來源:城市園林綠化部門
2. 城市綠地率
指標解釋:指建成區內各類綠化用地總面積占建成區總面積的比率。城市綠化用地包括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和附屬綠地。
指標計算方法:建成區綠地率=建成區綠地面積(萬平方米)/建成區總面積(萬平方米)×100%
數據來源:城市園林綠化部門
3. 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指標解釋:指城市建成區各類公園綠地的總面積與建成區總人口的比例。公園綠地包括城市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帶狀公園、街旁綠地。
指標計算方法: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建成區公園綠地面積(平方米)/建成區總人口(人)
數據來源:城市園林綠化部門
4. 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
指標解釋:指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綠地,按照500米的服務半徑計算覆蓋居住用地的百分比。
指標計算方法:
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的居住用地面積/居住用地總面積×100%
注:需附城市遙感圖說明
數據來源:城市園林綠化部門
5. 林蔭路推廣率
指標解釋:城市達到林蔭路標準的人行道、自行車道長度占人行道、自行車道總長度的百分比。林蔭路指綠化覆蓋率達到90%以上的人行道、自行車道。
指標計算方法:
林蔭路推廣率=達到林蔭路標準的人行道、自行車道長度/人行道、自行車道總長度×100%
注:需附城市遙感圖說明
數據來源:城市園林綠化部門
B3環境質量
1. 城市空氣質量
指標解釋:指空氣污染指數(API)≤100的天數占全年天數的比例。空氣污染指數(API)為城市建成區內認證監測點位每日環境空氣污染指數。
指標計算方法:
空氣污染指數(API)≤100的天數所占全年天數的比例=API≤100的天數/全年天數×100%
數據來源:城市環境保護部門
2. 城市地表水環境質量
指標解釋:指城市地表水按照不同功能類別分別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規定的相應類別的標準,達標率為100%。
指標計算方法:參照環保部門相關的計算方法
數據來源:城市環境保護部門
3. 城市區域噪聲平均值
指標解釋:指城市建成區內經認證的環境噪聲網格監測的等效聲級算術平均值。
指標計算方法:
區域噪聲平均值=認證點位監測值之和/認證點位總數×100%
數據來源:城市環境保護部門
C、社會和諧
C1社會保障
1. 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率
指標解釋:指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三項保險覆蓋總人數占應參保職工人數的比率。
指標計算方法: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率=參加全部三項保險的職工人數(萬人)/應參保職工人數(萬人)×100%
數據來源: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
2.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以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為目的,科學、合理地確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對其家庭成員的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給予差額補助。實現應保盡保,正常發放。
注:指標說明應注明當年本省同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值。
數據來源: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
C2老齡事業
1. 優待老年人政策(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城市按照相關規定制定醫療、交通、社會福利等優待老年人政策,并得到有效實施。
數據來源:民政部門
2. 百名老人擁有社會福利床位數
指標解釋:指市區每百名6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擁有社會福利機構提供的床位數。其中市區社會福利機構包括市區內農村敬老院。
指標計算方法:百名老人擁有社會福利床位數=市區社會福利機構養老床位數量(張)/市區60歲以上人口數(百人)
數據來源:民政部門
C3殘疾人事業
1. 殘疾人服務和保障體系(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城市按照相關規定建立完善的殘疾人教育、就業、醫療、保險、救助、康復等服務體系和保障制度,并得到有效實施。
數據來源:民政部門
2. 無障礙設施建設(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城市建成區范圍內主要道路、公園、公共建筑等公共場所設有無障礙設施,管理、使用情況良好。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C4外來務工人員保障
1. 外來務工人員保障政策(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城市按照相關規定為外來務工人員建立完善的住房、教育、就業、醫療、保險、救助等保障政策和服務體系,并得到有效實施。
數據來源: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
C5公眾參與
1. 公眾參與規劃建設與管理(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城市建立完善的規劃、建設、管理等公眾參與制度,并得到有效實施。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C6歷史文化與城市特色
1. 歷史文化遺產保存完好(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制度完善,有效落實文物工作“五納入”規定;有專門的人員配備和經費投入;文化遺產定期維護,保存完好率≥95%。歷史街區得到妥善保護。
數據來源:文物保護部門
2. 城市風貌特色(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城市景觀風貌專項規劃經過審批,實施效果良好。城市自然人文景觀具有鮮明特色,城市的標志、節點、示意性要素清晰可辨,給人印象深刻。城市新建建筑要有地方特色。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D、公共安全
D1城市管理與市政基礎設施安全
1. 城市管理(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建成并運行1年以上,結案率≥90%,城市管理高效有序。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2. 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城市地下管網、道路橋梁等市政基礎設施檔案健全,運行管理制度完善,監管到位,城市安全運行得到保障。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D2社會安全
1. 道路事故死亡率
指標解釋:指市區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與機動車保有量之比。
指標計算方法:道路事故死亡率=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人)/機動車保有量(萬臺車)
數據來源:城市公安部門
2. 刑事案件發案率
指標解釋:指市區每年度依法偵查或確認的符合刑事案件構成標準的案件數占年平均人口百分比。
指標計算方法:參照公安部門計算方法。
數據來源:城市公安部門
D3預防災害
1. 城市人均避難場所面積
指標解釋:指建成區應急避難場所面積與建成區人口之比。應急避難場所指具有一定規模的平坦用地,配套建設了應急救援設施(設備),或地震后相關設施可以進行相應功能轉變,儲備應急物資,設置標識,能夠接收受災市民疏散避難,并確保避難市民安全,避免震后次生地質災害和火災等危害,以及方便政府開展救災工作的場所。
指標計算方法:建成區應急避難場所面積=建成區應急避難場所面積(平方米)/建成區人口(人)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地震等部門
2. 城市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完好率
指標解釋:指市區消防站、消防道路、消防水源、消防通信、消防車輛等設施裝備結構和功能齊備,達到相應的城市設施建設標準。
指標計算方法:參照公安消防部門計算方法
數據來源:城市公安消防部門
3. 城市防洪排澇(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城市防洪設施達到相應設防標準。城市重點地區、交通樞紐地區、地下公共空間等配備完善的汛期排水設施并得到有效維護。
數據來源:城市水利、水務部門
D4城市應急
1. 城市應急系統建設(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建立完善的城市應急指揮系統,制定突發公共事件等地方應急預案,并經過實際演練。
數據來源:城市各相關部門
E、經濟發展
E1收入與消費
1.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標解釋: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其它非義務性支出以及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
指標計算方法:參照城市統計年鑒“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
2. 恩格爾系數
指標解釋:指城市居民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百分比。
指標計算方法:恩格爾系數=居民食品支出總額(元)/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元)×100%。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
E2就業水平
1. 城鎮登記失業率
指標解釋: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占城鎮從業人數和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總和的百分比。
指標計算方法: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城鎮從業人數+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00%
數據來源: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
E3資金投入
1. 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比重
指標解釋:指城市建成區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
指標計算方法: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比重=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資完成額(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萬元)×100%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E4經濟結構
1.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標解釋:指商業、金融、保險、旅游、信息、法律和會計審計咨詢、居民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
指標計算方法: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萬元)×100%
數據來源:統計部門
F、資源節約
F1節約能源
1. 單位GDP能耗
指標解釋:指市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
指標計算方法:單位GDP能耗=市區能耗消耗總量(噸標準煤)/市區國內生產總值(萬元)
數據來源:發展改革部門
2. 節能建筑比例
指標解釋:指建成區內符合節能設計標準的建筑面積占建成區總建筑面積的百分比。
計算方法:節能建筑比例=建成區符合節能建筑標準的建筑面積(平方米)/建成區建筑總面積(平方米)×100%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3. 北方采暖地區住宅供熱計量收費比例
指標解釋:指建成區實施供熱計量收費的住宅建筑面積占集中供熱住宅總建筑面積的百分比。
指標計算方法:北方采暖地區住宅供熱計量收費比例=實施供熱計量收費的住宅建筑面積(平方米)/集中供熱住宅總建筑面積(平方米)×100%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4.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指標解釋:指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可再生能源是指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指標計算方法: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噸標準煤)/城市能源消費總量(噸標準煤)×100%
數據來源:發展改革部門
F2節約水資源
1. 單位地方生產總值(GDP)取水量
指標解釋:指市區年取水量與市區地方生產總值(GDP)的比值。
指標計算方法:單位地方生產總值(GDP)取水量=市區年取水量(立方米)/年市區地方生產總值(萬元)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發展改革部門
2.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指標解釋: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量與污水排放量的比率。
指標計算方法: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量/城市污水排放量×100%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發展改革部門
3.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指標解釋:指在一定的計量時間(年)內,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重復利用水量與總用水量的比值。
指標計算方法: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工業重復用水量(立方米)/工業用水總量(立方米)×100%
數據來源:城市環境保護部門
4. 城市節水規劃(定性指標)
指標解釋:指城市節水中長期規劃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并得到有效實施,其中包括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內容。
注:需提供規劃審批文件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部門
F3節約土地
1. 城市人口密度
指標解釋:指城市建成區每平方公里擁有的人口數量。
指標計算方法:城市人口密度=建成區人口數(人)/建成區面積(平方公里)
數據來源:城市建設、國土部門
名詞解釋:
1. 市區:指市轄行政區。
2. 市區人口:指市轄區戶籍人口與暫住人口的總和。
3. 建成區:指城市行政區內實際已成片開發建設、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區域。
4. 建成區人口:指建成區內居住的戶籍人口和暫住人口的總和。
第二部分:城市實踐案例編寫導則
一、基本要求
申報城市需通過案例介紹來反映城市在改善人居環境某一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及主要經驗和做法。每個案例介紹控制在3000字以內(可以附圖、表說明)。案例的編寫原則上按以下格式和內容編寫。
二、格式和內容
(一)案例背景
1.案例概況
2.案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二)案例的實施
1.案例的實施部門、參與實施的國內外機構、科研單位
2.案例實施的主要過程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3.資金來源與資金保障
4.案例實施過程中的公眾參與
(三)案例的效果
1.通過定性與定量的例證說明案例實施前后的變化
2.案例實施后對城市人居環境產生的影響
3.主要受益群體和社會反響
(四)經驗與創新點
1.案例取得的主要經驗
2.案例的創新點
3.案例是否得到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