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玩弄校花双胞胎,日本人真人姓交大视频,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欧美熟妇无码成a人片

2014年司法考試刑法真題解析(多選題)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8 · 766人看過

51.下列哪些選項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A.將明知是癡呆女而與之發生性關系導致被害人懷孕的情形,認定為強奸"造成其他嚴重后果"

B.將卡拉OK廳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大量播放其音像制品的行為,認定為侵犯著作權罪中的"發行"

C.將重度醉酒后在高速公路超速駕駛機動車的行為,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刑法》規定了盜竊武裝部隊印章罪,未規定毀滅武裝部隊印章罪。為彌補處罰漏洞,將毀滅武裝部隊印章的行為認定為毀滅"國家機關"印章

【正確答案】ACD

【答案解析】選項A不違反。先天性癡呆癥的婦女缺乏正常的判斷能力與控制能力,不能正常表達自己的意志。因此,行為人明知婦女是癡呆者(程度嚴重的),而非法與之發生性關系的,均應以強奸罪論處。而造成其懷孕的,則認定為"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加重處罰情形。

選項B違反。侵犯著作權罪與銷售侵權復制品罪是不同的,侵犯著作權罪中的"發行"主體必須是非法制作侵犯著作權的產品的人員,非法制作侵犯著作權的產品以外的人員銷售侵犯著作權的產品,應當定銷售侵權復制品罪。卡拉OK廳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大量播放其音像制品,行為人并非制作侵權產品的人員,因而不構成侵犯著作權罪。

選項C不違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以外的危險方法"僅限于與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相當的方法,而不是泛指任何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質的方法。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通常定危險駕駛罪,但由于危險駕駛罪只是一個抽象危險犯,因而必須是行為人醉酒駕駛機動車,對公共安全造成一定危險,但沒有達到高度危險的情況下,才能定危險駕駛罪;反之,如果行為人重度醉酒駕駛機動車,并且在高速公路超速行駛,這種行為對公共安全造成了嚴重危險,危害程度達到了與放火、爆炸等犯罪行為相當的程度,應當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選項D不違反。武裝部隊屬于國家機關中的軍事機關,因此,將"武裝部隊印章"認定為"國家機關印章"的,并未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52.嚴重精神病患者乙正在對多名兒童實施重大暴力侵害,甲明知乙是嚴重精神病患者,仍使用暴力制止了乙的侵害行為,雖然造成乙重傷,但保護了多名兒童的生命。

觀點:

①正當防衛針對的"不法侵害"不以侵害者具有責任能力為前提

②正當防衛針對的"不法侵害"以侵害者具有責任能力為前提

③正當防衛針對的"不法侵害"不以防衛人是否明知侵害者具有責任能力為前提

④正當防衛針對的"不法侵害"以防衛人明知侵害者具有責任能力為前提

結論:

a.甲成立正當防衛

b.甲不成立正當防衛

就上述案情,觀點與結論對應錯誤的是下列哪些選項?()

A.觀點①②與a結論對應;觀點③④與b結論對應

B.觀點①③與a結論對應;觀點②④與b結論對應

C.觀點②③與a結論對應;觀點①④與b結論對應

D.觀點①④與a結論對應;觀點②③與b結論對應

【正確答案】ACD

【答案解析】按照觀點①,正當防衛針對的"不法侵害"不以侵害者具有責任能力為前提。本題中,不法侵害人乙雖然沒有責任能力,但甲的行為完全符合正當防衛的成立要件,因而成立正當防衛。

按照觀點②,正當防衛針對的"不法侵害"以侵害者具有責任能力為前提。本題中,侵害人乙是精神病人,不具有責任能力,因而不成立正當防衛。

按照觀點③,正當防衛針對的"不法侵害"不以防衛人是否明知侵害者具有責任能力為前提。本題中,雖然甲認識到了乙沒有責任能力,但完全符合正當防衛的成立要件,因而成立正當防衛。

按照觀點④,正當防衛針對的"不法侵害"以防衛人明知侵害者具有責任能力為前提。本題中,行為人甲明知侵害人乙沒有責任能力,不符合正當防衛的成立要件,不成立正當防衛。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觀點①③與a結論對應;觀點②④與b結論對應。

53.甲為殺乙,對乙下毒。甲見乙中毒后極度痛苦,頓生憐意,開車帶乙前往醫院。但因車速過快,車右側撞上電線桿,坐在副駕駛位的乙被撞死。關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如認為乙的死亡結果應歸責于駕車行為,則甲的行為成立故意殺人中

B.如認為乙的死亡結果應歸責于投毒行為,則甲的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既遂

C.只要發生了構成要件的結果,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成立中止犯,故甲不成立中止犯

D.只要行為人真摯地防止結果發生,即使未能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也應認定為中止犯,故甲成立中止犯

【正確答案】AB

【答案解析】《刑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據此可知,犯罪中止的時間在犯罪過程中,即在犯罪行為開始實施之后,犯罪呈現結局之前均可中止;中止要求具有自動性,要求行為人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中止要求具有客觀的中止行為;中止要具有有效性,即必須是沒有發生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結果,否則就不成立犯罪中止。

選項A正確,選項C錯誤。中止行為應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要求危害結果不能發生。但若在中止行為進行過程中,出現介入因素,最終導致危害結果發生,這時要判斷犯罪行為與危害結果有無因果關系,如果有因果關系,則構成犯罪既遂;如果沒有因果關系,則構成犯罪中止或犯罪未遂;如果行為人的確采取了中止行為,則構成犯罪中止。因此,關于本題如果認為乙的死亡結果應歸責于駕車行為,那么就意味著,乙的死亡與甲的投毒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由于甲采取了必要的手段阻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因而應認定甲的行為成立故意殺人中止。

選項B正確。本題中,如果乙的死亡結果歸結于甲的投毒行為,那么作為既遂結果的標志已經出現,則甲的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的既遂。

選項D錯誤。犯罪中止的成立與否并不取決于行為人防止結果發生的態度真摯與否,而取決于犯罪行為與結果的發生是否有因果關系、介入因素對結果發生的作用大小。犯罪中止的成立要求沒有發生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結果,如果該介入因素切斷了其施害行為而直接導致了被害人死亡的,則此時行為人成立犯罪中止。如果甲雖然非常真誠地希望不要發生危害結果并且實施了補救行為,但乙依然因為其先前的施害行為而死的話,則其依然構成故意殺人的既遂。

54.下列哪些選項中的甲屬于犯罪未遂?()

A.甲讓行賄人乙以乙的名義辦理銀行卡,存入50萬元,乙將銀行卡及密碼交給甲。甲用該卡時,忘記密碼,不好意思再問乙。后乙得知甲被免職,將該卡掛失取回50萬元

B.甲、乙共謀傍晚殺丙,甲向乙講解了殺害丙的具體方法。傍晚乙如約到達現場,但甲卻未去。乙按照甲的方法殺死丙

C.乙欲盜竊汽車,讓甲將用于盜竊汽車的鑰匙放在乙的信箱。甲同意,但錯將鑰匙放入丙的信箱,后乙用其他方法將車盜走

D.甲、乙共同殺害丙,以為丙已死,甲隨即離開現場。一個小時后,乙在清理現場時發現丙未死,持刀殺死丙

【正確答案】CD

【答案解析】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選項A錯誤。國家工作人員收受他人的財物,成立受賄罪既遂。如果收到的物品毫無價值,則構成受賄罪未遂。選項A中,乙將銀行卡及密碼交給甲時,甲此時成立受賄罪既遂,之后"甲用該卡時,忘記密碼,不好意思再問乙。后乙得知甲被免職,將該卡掛失取回50萬元"不影響原先受賄罪的成立。

選項B錯誤。共同犯罪中,共犯人的犯罪形態保持一致,一人既遂,全體既遂。選項B中,甲、乙共謀殺人,即使甲未去犯罪現場,但因乙按照甲教授的方法殺丙既遂,則甲也對該既遂結果承擔刑事責任。

選項C正確。幫助犯的既遂需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幫助實行犯制造了既遂結果。第二,幫助行為與既遂結果的發生具有因果關系,即既遂結果的發生,離不開幫助犯的作用。選項C中,由于甲將鑰匙放錯了位置,乙用其他的方法將車盜走,也就是說甲的幫助行為與乙的既遂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因此甲構成幫助犯的未遂。

選項D正確。如何判斷犯罪是處于暫時性停頓還是處于終局性停止,只有是終局性停止,才構成犯罪形態,判斷標準為:一是看行為人主觀犯意是否完全消除;二是看行為人客觀犯罪行為是否徹底結束。選項D中,甲、乙共同殺害丙,以為丙已死,甲隨即離開現場,此時甲的主觀犯意已經消除,并且其犯罪行為已徹底結束,丙未死是由于甲意志以外的原因,成立犯罪未遂。

55.關于刑罰的具體運用,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A.甲1998年因間諜罪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2010年,甲因參加恐怖組織罪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甲構成累犯

B.乙因倒賣文物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罰金5000元;因假冒專利罪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罰金5000元。對乙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2年6個月,罰金1萬元。此時,即使乙符合緩刑的其他條件,也不可對乙適用緩刑

C.丙因無錢在網吧玩游戲而搶劫,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并處罰金2000元,同時禁止丙在12個月內進入網吧。若在考驗期限內,丙仍常進網吧,情節嚴重,則應對丙撤銷緩刑

D.丁系特殊領域專家,因貪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丁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有悔改表現,無再犯危險。1年后,因國家科研需要,經最高法院核準,可假釋丁

【正確答案】AB

【答案解析】選項A說法錯誤。《刑法》第六十六條規定,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犯上述任一類罪的,都以累犯論處。該規定是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的新規定,在其出臺之前,只有前后罪都屬于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時,才構成特殊累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2011年4月30日以前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否構成累犯,適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但是,前罪實施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是否構成累犯,適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據此可知,甲不構成累犯。

選項B說法錯誤。《刑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一)犯罪情節較輕;(二)有悔罪表現;(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該法第七十四條規定,對于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不適用緩刑。據此可知,乙被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2年6個月,低于3年有期徒刑,并且題干中并未提示其屬于累犯或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因此,如果乙符合緩刑的條件,則可對其適用緩刑。

選項C說法正確。《刑法》第七十七條第二款規定,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關于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或者違反人民法院判決中的禁止令,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據此可知,丙違反禁止令的規定,常進入網吧,情節嚴重,應當撤銷緩刑。

選項D說法正確。《刑法》八十一條規定,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按照相關司法解釋,這里的"特殊情況"是指國家政治、國防、外交等方面的特殊需要。本案中,丁因貪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有悔改表現,無再犯危險。1年后,即使其刑罰未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但因國家科研需要,可以由最高法院核準假釋,不受執行刑期的限制。

56.1999年11月,甲(17周歲)因鄰里糾紛,將鄰居殺害后逃往外地。2004年7月,甲詐騙他人5000元現金。2014年8月,甲因扒竊3000元現金,被公安機關抓獲。在訊問階段,甲主動供述了殺人、詐騙罪行。關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A.前罪的追訴期限從犯后罪之日起計算,甲所犯三罪均在追訴期限內

B.對甲所犯的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與盜竊罪應分別定罪量刑后,實行數罪并罰

C.甲如實供述了公安機關尚未掌握的罪行,成立自首,故對盜竊罪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D.甲審判時已滿18周歲,雖可適用死刑,但鑒于其有自首表現,不應判處死刑

【正確答案】ABCD

【答案解析】選項A、B說法錯誤。《刑法》第八十九條規定,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在追訴期限以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后罪之日起計算。本題中,甲于2004年7月詐騙他人現金5,000元,應當適用的法定刑幅度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追訴期限為5年,到2014年8月時已過了追訴時效期限,因此,對甲的詐騙罪不應當再追究。

選項C說法錯誤。《刑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據此可知,甲被公安機關抓獲后,如實供述了公安機關尚未掌握的其殺人、詐騙罪行,以自首論,可給予從寬處理。但對其犯的盜竊罪,甲不存在自首情節,不能按照自首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選項D說法錯誤。《刑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據此可知,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是以犯罪的時間為準。本題中,甲實施故意殺人罪時不滿18周歲,因而對其不能適用死刑。

57.關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論述,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甲持有大量毒害性物質,乙持有大量放射性物質,甲用部分毒害性物質與乙交換了部分放射性物質。甲、乙的行為屬于非法買賣危險物質

B.吸毒者甲用毒害性物質與販毒者乙交換毒品。甲、乙的行為屬于非法買賣危險物質,乙的行為另觸犯販賣毒品罪

C.依法配備公務用槍的甲,將槍贈與他人。甲的行為構成非法出借槍支罪

D.甲父去世前告訴甲"咱家院墻內埋著5支槍",甲說"知道了",但此后甲什么也沒做。甲的行為構成非法持有槍支罪

【正確答案】ABCD

【答案解析】選項A正確。對于非法買賣危險物質罪中的"買賣",不僅包括獲取金錢,也包括獲取其他物質性利益。本題中,甲和乙相互交換危險物質,這一交換行為使甲、乙均獲得了物質性利益,均構成非法買賣危險物質罪。

選B正確。販賣毒品,是指明知是毒品而非法銷售或者以販賣為目的而非法收買毒品的行為。在這里,出賣人交付毒品既可能是獲取金錢,也可能是獲取其他物質利益。本題中,乙向甲提供毒品以換取毒害性物質,甲向乙提供毒害性物質以換取毒品。因此,甲、乙的行為屬于非法買賣危險物質,構成非法買賣危險物質罪,另外因為乙具有販賣毒品的故意與客觀行為,所以乙又構成販賣毒品罪,乙的此類情形構成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處罰。

選項C正確。《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依法配備公務用槍的人員,非法出租、出借槍支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據此可知,依法配備公務用槍的甲將槍支贈與給他人,可以將贈與槍支包容評價為出借槍支,因此甲成立非法出借槍支罪。

選項D正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制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藥、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非法持有"是指不符合配備、配置槍支、彈藥條件的人員,違反槍支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擅自持有槍支、彈藥的行為。據此可知,甲在其父告知其院墻內埋有槍支時具有上繳的義務但是其不作為,因不具備持有槍支的資格而非法持有5支槍,構成非法持有槍支罪。

58.關于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下列哪些判決是正確的?()

A.甲銷售的假藥無批準文號,但頗有療效,銷售金額達500萬元,如按銷售假藥罪處理會導致處罰較輕,法院以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處罰

B.甲明知病死豬肉有害,仍將大量收購的病死豬肉,冒充合格豬肉在市場上銷售。法院以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處罰

C.甲明知貯存的蘋果上使用了禁用農藥,仍將蘋果批發給零售商。法院以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處罰

D.甲以為是劣藥而銷售,但實際上銷售了假藥,且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法院以銷售劣藥罪定罪處罰

【正確答案】ACD

【答案解析】選項A正確。《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所列產品,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又構成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處罰。選項A中,甲銷售的假藥頗有療效,并未造成嚴重后果,認定為生產、銷售假藥罪的,是在有期徒刑3年以下進行定罪處罰;但其銷售金額已達500萬,按照銷售、生產偽劣商品罪定罪的,則要判處有期徒刑15年以上。通過比較法定刑得知,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處罰重于以生產、銷售假藥罪。

選項B錯誤。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為。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三種行為:一是在生產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二是在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三是明知是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而銷售。概括起來說,行為人生產、銷售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與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是特殊法條與一般法條的關系,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是指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的行為。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非食品原料,未達到有毒、有害的程度,但該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的,應以本罪論。在本案中,甲明知病死豬肉有害,仍將大量收購的病死豬肉,冒充合格豬肉在市場上銷售,并未有摻入有毒、有害物質而是該豬肉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以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定罪。

選項C正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第二款規定,在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銷售、運輸、貯存等過程中,使用禁用農藥、獸藥等禁用物質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適用前款的規定定罪處罰。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處罰。選項C中,甲雖然沒有親自添加禁用的農藥,而是明知貯存的蘋果上使用了禁用農藥,仍將蘋果批發給零售商,對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持放任態度,構成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選項D正確。甲出于銷售劣藥的故意實際上銷售了假藥,屬于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由于主觀上沒有銷售假藥的故意,因此不能認定為銷售假藥罪。按照主客觀相一致原則,應認定為銷售劣藥罪。

59.甲為要回30萬元賭債,將乙扣押,但2天后乙仍無還款意思。甲等5人將乙押到一處山崖上,對乙說:"3天內讓你家人送錢來,如今天不答應,就摔死你。"乙勉強說只有能力還5萬元。甲剛說完"一分都不能少",乙便跳崖。眾人慌忙下山找乙,發現乙已墜亡。關于甲的行為定性,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A.屬于綁架致使被綁架人死亡

B.屬于搶劫致人死亡

C.屬于不作為的故意殺人

D.成立非法拘禁,但不屬于非法拘禁致人死亡

【正確答案】ABC

【答案解析】《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為索取法律不予保護的債務,非法拘禁他人行為如何定罪問題的解釋》規定,行為人為索取高利貸、賭債等法律不予保護的債務,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非法拘禁罪定罪處罰。據此可知,甲的行為構成非法拘禁罪。另外,"乙跳崖"致乙死亡屬于被害人自殺,通說認為被害人死亡若是其自殺造成的,與犯罪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因此甲不屬非法拘禁致人死亡。

60.甲的下列哪些行為屬于盜竊(不考慮數額)?()

A.某大學的學生進食堂吃飯時習慣于用手機、錢包等物占座后,再去購買飯菜。甲將學生乙用于占座的錢包拿走

B.乙進入面館,將手機放在大廳6號桌的空位上,表示占座,然后到靠近窗戶的地方看看有沒有更合適的座位。在7號桌吃面的甲將手機拿走

C.乙將手提箱忘在出租車的后備箱。后甲搭乘該出租車時,將自己的手提箱也放進后備箱,并在下車時將乙的手提箱一并拿走

D.乙全家外出打工,委托鄰居甲照看房屋。有人來村里購樹,甲將乙家山頭上的樹謊稱為自家的樹,賣給購樹人,得款3萬元

【正確答案】ABCD

【答案解析】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的行為。盜竊罪的對象必須是他人占有的財物,從客觀上說,占有是指事實上的支配,不僅包括物理支配范圍內的支配,而且包括社會觀念上可以推知財物的支配人的狀態。首先,只要是在他人事實支配領域內的財物,即使他人沒有現實地握有或監視,也屬于他人占有。其次,雖然處于他人支配領域之外,但存在可以推知由他人事實上支配的狀態時,也屬于他人占有的財物。最后,即使原占有者喪失了占有,但當該財物轉移為建筑物的管理者或者第三者占有時,也應認定為他人占有的財物。

選項A正確。學生進食堂吃飯時用手機、錢包等物占座,雖然手機、錢包與物主存在一段距離,但存在可以推知由他人事實上支配之狀態,仍認為在其占有下,因此甲將錢包拿走的,成立盜竊罪。

選項B正確。乙將手機放在面館大廳餐桌的空位上占座,手機仍在乙實際控制范圍內,仍認為在其占有下,甲將手機拿走的,成立盜竊罪。

選項C正確。乙將手提箱忘在出租車的后備箱,此時乙喪失對手提箱的占有,而改由司機占有。因此甲將手提箱拿走的,成立盜竊罪。

選項D正確。乙家外出打工,委托鄰居甲照看房屋,而對于山頭上的樹,根據社會一般觀念,可以推知乙在占有樹,而不是甲在占有這些樹,甲謊稱這些樹為自己所有而將其賣出的行為,成立盜竊罪。

61.甲的下列哪些行為成立幫助毀滅證據罪(不考慮情節)?()

A.甲、乙共同盜竊了丙的財物。為防止公安人員提取指紋,甲在丙報案前擦掉了兩人留在現場的指紋

B.甲、乙是好友。乙的重大貪污罪行被丙發現。甲是丙的上司,為防止丙作證,將丙派往境外工作

C.甲得知乙放火致人死亡后未清理現場痕跡,便勸說乙回到現場毀滅證據

D.甲經過犯罪嫌疑人乙的同意,毀滅了對乙有利的無罪證據

【正確答案】CD

【答案解析】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是指幫助訴訟活動的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情節嚴重的行為。毀滅偽造自己是當事人的案件的證據的,不成立犯罪。有下列行為的均屬于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第一,行為人單獨為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的;第二,行為人與當事人共同毀滅、偽造證據,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與當事人并不成立共犯;第三,行為人為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不是幫助犯,而是正犯;第四,行為人唆使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并不是教唆犯,而是正犯。

選項A錯誤。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屬事后幫助犯,犯罪主體必須是犯罪分子以外的人,甲、乙共同盜竊丙的財物,甲自己毀滅證據,不成立幫助毀滅證據罪。

選項B錯誤。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針對的對象必須是實物性證據,甲將丙派往境外工作,阻止公安司法機關收集丙提供的言詞證據的,不符合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的對象要求,因而不構成幫助毀滅證據罪。

選項C正確。甲得知乙放火致人死亡后未清理現場痕跡,便勸說乙回到現場毀滅證據,甲實施了教唆當事人實施毀滅證據的行為,乙作為放火案件的當事人,不成立幫助毀滅證據罪,但甲成立幫助毀滅證據罪的間接正犯。

選項D正確。在刑事訴訟中,即使經過當事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意,幫助其毀滅無罪證據,由于妨害了刑事司法客觀公正性,構成幫助毀滅證據罪。因此,甲經過犯罪嫌疑人乙的同意,毀滅了對乙有利的無罪證據,成立幫助毀滅證據罪。

62.根據《刑法》與司法解釋的規定,國家工作人員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數額達到1萬元或者挪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數額達到5000元的,以挪用公款罪論處。國家工作人員甲利用職務便利挪用公款1.2萬元,將8000元用于購買股票,4000元用于賭博,在1個月內歸還1.2萬元。關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A.對挪用公款的行為,應按用途區分行為的性質與罪數;甲實施了兩個挪用行為,對兩個行為不能綜合評價,甲的行為不成立挪用公款罪

B.甲雖只實施了一個挪用公款行為,但由于既未達到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的數額要求,也未達到挪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的數額要求,故不構成挪用公款罪

C.國家工作人員購買股票屬于非法活動,故應認定甲屬于挪用公款1.2萬元進行非法活動,甲的行為成立挪用公款罪

D.可將賭博行為評價為營利活動,認定甲屬于挪用公款1.2萬元進行營利活動,故甲的行為成立挪用公款罪

【正確答案】ABC

【答案解析】挪用公款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超過3個月未還的行為。

選項A、B說法錯誤。甲利用職務便利挪用了公款1.2萬元,應對這個行為進行總體評價,認定為一個挪用行為,若按用途區分行為的性質與罪數,會導致行為人實際上實施了侵害職務廉潔性的行為,而得不到懲罰的不公正的結果出現,因此不能按用途區分行為的性質與罪數。同時,由于甲的行為活動既未達到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的數額要求,也未達到挪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的數額要求,因此如果認定甲不構成挪用公款罪,也將導致不公正。

選項C說法錯誤。國家工作人員購買股票屬于營利活動,而不是非法活動。

選項D說法正確。甲參與賭博的行為屬于非法活動,其目的是希望通過賭博行為獲取利益,具有一定的營利的性質,為了遵循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可以將賭博行為評價為營利活動,認定甲屬于挪用公款1.2萬元進行營利活動,對甲應認定為挪用公款罪。

63.丙實施搶劫犯罪后,分管公安工作的副縣長甲濫用職權,讓偵辦此案的警察乙想辦法使丙無罪。乙明知丙有罪,但為徇私情,采取毀滅證據的手段使丙未受追訴。關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因甲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故甲是濫用職權罪的實行犯

B.因甲居于領導地位,故甲是徇私枉法罪的間接正犯

C.因甲實施了兩個實行行為,故應實行數罪并罰

D.乙的行為同時觸犯徇私枉法罪與幫助毀滅證據罪、濫用職權罪,但因只有一個行為,應以徇私枉法罪論處

【正確答案】AD

【答案解析】選項A正確。濫用職權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據此可知,甲是分管公安工作的副縣長,其濫用職權指揮下屬毀滅證據,使犯罪的丙未受追訴,屬于濫用職權罪的實行犯。

選項B錯誤。甲、乙構成徇私枉法罪的共同犯罪,因而甲不屬徇私枉法罪的間接正犯。

選項C錯誤。甲只有濫用職權指揮下屬毀滅證據這一個實行行為,不存在數罪并罰問題。

選項D正確。乙利用職權毀滅證據的行為符合幫助毀滅證據罪、徇私枉法罪、濫用職權罪的犯罪構成,但由于侵害的法益只有一個,即司法的公正廉潔性,故乙的行為構成法條競合,在三罪中徇私枉法罪的處罰最重,應當以徇私枉法罪論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广河县| 出国| 瑞安市| 兴山县| 台州市| 民县| 郎溪县| 渭源县| 襄樊市| 静乐县| 水城县| 敦化市| 曲麻莱县| 建平县| 黔东| 卢氏县| 多伦县| 呼图壁县| 西华县| 台南县| 舟山市| 汶上县| 麻江县| 河北省| 龙江县| 临湘市| 错那县| 泊头市| 常州市| 修武县| 大渡口区| 基隆市| 泰州市| 葫芦岛市| 沭阳县| 乌兰浩特市| 汨罗市| 会昌县| 泸西县|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