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途中“見義勇為”可否認定為工傷
工傷通常是與工作直接或間接有關的傷害,“見義勇為”行為,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與工作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不能認定為工傷。
案例:
劉某,某工廠工人,某日下班回家途中發現2名歹徒攔路搶劫一路人,遂上前解救,在與歹徒搏斗時被刺傷腰部,造成腰部肌肉神經受損。術后,劉某出現腰肌無力,不能負重。劉某系某工廠倉庫工人,從事搬運工作,因不能負重,遂向廠方要求更換崗位。該廠認為劉某不是工傷,其醫療費用不應由廠方負擔,改換崗位的要求也無法滿足。
分歧
下班途中“見義勇為”可否認定為工傷?
第一種意見認為:根據1996年勞動部《企業職工工傷保險實行辦法》第八條,可以認定為工傷,因為他是“從事救人”,因維護國家利益受傷的。
第二種意見認為:在2004年國務院出臺的《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中,對見義勇為救人者受傷是否認定為工傷或視同工傷未明確規定,故不能認定為工傷。
評析
贊同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1、工傷通常是與工作直接或間接有關的傷害,本案中劉某從事救人是屬于“見義勇為”行為,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與工作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2、本案中“從事救人”行為是否應認定為工傷,其核心在于“見義勇為”行為是否符合“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規定。1996年勞動部《企業職工工傷保險實行辦法》第八條第(六)項規定,“從事搶險、救災、救人等維護國家、社會和公眾利益的活動的”應當認定為工傷,而2004年國務院出臺的《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第(二)項規定,“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視同工傷。后者規定當中未將“從事救人”情形納入視同工傷范圍,從該法規的修訂歷程以及立法的本意來講,顯然不宜對“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作擴大解釋,將“從事救人”情形納入視同工傷范圍。
所以本案中劉某救人受傷不宜認定為工傷。在實際生活中,英雄們“當時流血,事后流淚”的不正常現象確實挫傷了一些人的社會良知,從鼓勵社會善良風俗以及社會管理的科學性的角度來說,對“見義勇為受傷”的救濟應該通過建立見義勇為基金予以保障,而不宜一概納入工傷保險范疇。
筆者認為:
見義勇為行為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是我們所極力提倡、鼓勵的行為。從法律方面上看,我國相關法律對這種行為也是予以認可和鼓勵的,如果職工為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而為之行為發生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并且是因工作原因所為,那么該行為為典型的工傷情形,應當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之規定,認定為工傷。此外,《工傷保險條例》第15條還規定,“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視同工傷。職工有該情形的,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根據該條的規定,這和典型的工傷情形是有區別的,它是國家法律為實現其價值導向功能,而對行為性質予以強制認定的結果,之所以把這種情形視同工傷,是為了體現國家對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行為的鼓勵,使見義勇為者不能白流血。
現在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的行為是為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而為的行為,對此我們應當全面評析行為的各個方面,比如說行為可能造成的影響和行為的后果等。本案中,從搶劫危險的后果上看,這種危險會導致不特定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損失,即公共利益已經陷人了危險當中。所以,劉某的見義勇為行為制止了這種危險后果的繼續發生,也就是說劉某的行為是為維護公共利益而為的行為。
綜述,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5條的規定,筆者認為劉某下班途中見義勇為受傷應當認定屬于視同為工傷的情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風險代理律師收費標準及其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0-12-16法院如何處理反擔保
2021-02-21支票日期怎么算,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3-20監獄假釋以后多久出獄
2020-11-17未成年人網絡平臺打賞是否有效
2021-01-27交通事故鑒定書
2021-01-03住房補貼向誰發放
2021-01-14企業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如何賠償
2021-01-03按天計算報酬是否是勞動關系
2020-12-23公司倒閉員工賠償款不足怎么辦
2021-02-26車險理賠技巧有哪些
2021-02-28服刑人員能買保險嗎
2021-01-26批準設立的保險公司登記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0-12-25什么是保險公估人及認定標準
2021-03-19什么是保險公估人,保險公估人的地位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2021-02-04校方責任保險與學生平安保險的區別
2021-02-14承包土地需要知道哪些法律內容
2020-12-25企業合同遇到拆遷終止有拆遷補償嗎
2021-02-22房屋拆遷產權置換標準是怎樣的
2021-01-23農村臨街進行商業活動的房屋就是“住改非”房屋嗎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