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詐的行為表現為合同當事人一方為了獲取非法利益,故意捏造虛假情況,或歪曲、掩蓋真實情況,使相對人陷入錯誤認識,并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訂立、履行合同的行為。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構成欺詐行為一般必須具備以下4個要件:
(1)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欺詐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偽的,并會導致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縱這種結果的發生。欺詐的故意包括兩方面:一是陳述虛偽事實的故意;二是誘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故意。
(2)欺詐人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指欺詐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構成欺詐行為的兩個方面。故意陳述錯誤事實的行為,例如將假冒偽劣商品說成質優價廉。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是指行為人有義務向他方告知真實情況面故意不告知。
大部分國家的法律規定,當行為人有義務說明真實情況而不說明、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我國法律對沉默是否構成欺詐的規定與上述規定相似,例如《產品質量法》第28條規定:銷售者在出售某種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的產品,應當事先向消費者或用戶作出說明,否則銷售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規定表明在負有說明義務時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另外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負有說明義務的,也不能保持沉默。
(3)被欺詐人因欺詐而陷入錯誤。所謂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構成欺詐,一般必須是被欺詐人的錯誤認識與欺詐人的欺詐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易言之,如果被欺詐人訂立合同,那么必須是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與合同內容有密切關系,并且被欺詐人因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對合同內容發生了錯誤認識。
(4)被欺詐人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如果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因欺詐行為而作出的,也不構成欺詐。這表明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與欺詐行為之間具有因果聯系。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標侵權中的“反向假冒”的法律規制
2020-12-26企業因受疫情致經營困難如何處理
2021-01-14車禍四級傷殘得五級傷殘賠償金傷殘賠償金怎么算
2021-03-23非機動車違章怎么處罰
2021-02-27債務人可以放棄遺產繼承嗎
2021-03-03侵權責任糾紛能否申請支付令
2020-11-27賣家是否要按約付中介費
2021-02-21武漢購房政策有什么
2020-12-07工費必須繳納嗎
2021-02-13勞動糾紛二審受理后多久立案
2021-03-22合同法定解除,還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2021-03-10綜合意外險是否包括駕乘私家車
2020-12-24意外傷害保險證明材料有哪些
2021-02-14英國對保險經紀人的管理問題有哪些
2021-02-02保險經紀人是什么
2021-01-26保險合同是否成立或生效的依據是什么
2020-11-13航班延誤會免賠嗎
2021-03-01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不理賠,進行民事訴訟可行嗎
2020-12-13耕地,草地和林地的承包期限分別是多少
2021-01-26股東可以將土地流轉給公司嗎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