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事人申請行政訴訟的回避決定什么時候提出來?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回避有專門規定。關于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自行回避和當事人申請回避的理由,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基本相同。當事人申請回避應當說明理由。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暫j亭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的緊急措施除外。
二、行政訴訟中的回避是如何規定的?
根據《行政訴訟法》規定,回避有兩種:當事人申請回避和審判人員主動回避。當事人申請回避是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回避。當事人申請回避,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應當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除外。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在3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決定。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回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回避,由院長決定;申請人對駁回回避申請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決定的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對申請人的復議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在3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并通知復議申請人。審判人員主動回避是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回避。
回避的規定同時適用于其他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其他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
綜合上面所說的,行政訴訟的回避是可以由申請人還有審判人員提出來的,但對于提出的時候也需要按法律規定的條款來進行,最好在案件開始前就需要提出來,這樣才能保障到案件的公證性,所以,只要對于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都是不能參加訴訟的。
民事訴訟法回避對象有哪些?
在民事訴訟中如何申請回避?
民事訴訟申請回避的理由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有什么區別?
2021-01-15網絡名譽侵權怎么處罰
2021-02-15老百姓能告法院嗎
2021-02-21工作時間摔了一跤算工傷嗎
2020-12-11政府法律顧問工作總結范本如何書寫
2020-11-08輕微交通事故處理的步驟是什么
2021-01-14行政案件鑒定告知時限是多久
2021-02-07公民到法院起訴離婚有什么程序
2020-12-09包辦婚姻與買賣婚姻有何異同
2020-12-29養別人老人多年能要回贍養費嗎
2021-01-27建筑施工專屬管轄包括哪些
2021-02-14轉載侵權責任是什么
2021-02-04單位拒絕支付工傷賠償怎么辦
2020-12-12一方有債務能爭奪撫養權嗎
2021-01-15虛假訴訟1萬元怎么判
2020-12-15學校是否有權強制學生上晚自習
2020-12-29鄉村規劃外的違法建設如何處罰
2021-02-24企業重組員工的經濟補償金怎么算
2020-11-22申請回避可以口頭嗎
2020-12-02未取得駕照簽訂機動車意外險合同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