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觀條件
所謂主觀要件,是指債務人實施處分行為或債務人與第三人實施民事行為時具有主觀惡意。大陸法繼受了羅馬的觀念,將債務人的行為分為有償和無償,并在主觀條件上做出區分,正是基于債權人的權益維護和債務人的交易自由及受讓人的交易安全之間的利益平衡考慮。在有償行為場合,撤銷權的成立以債務人有惡意為要件。在無償行為的情況下,撤銷權的成立不要求主觀要件。這里的惡意指債務人與第三人為法律行為時明知其行為有害于債權而仍然為之。主觀要件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認定債務人與第三人的惡意,具體內容如下:
1、債務人的惡意。對債務人惡意的認定,存在觀念主義與意思主義兩種認定標準。觀念主義,它要求債務人在行為是對可能造成履行無資力,從而有害于債權的后果具有一定的認識,不必要有詐害的意思。法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采此立法例。意思主義,它要求債務人在行為時不僅要有一定的認識,而且主觀上要有詐害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有損害債權的故意。兩者相比較,意思主義對于債權人要求過苛,因為債務人內心是否有詐害意思很難證明,而觀念主義只要債務人知道處分財產的行為將導致其無資力清償債務,卻仍然實施此種行為,已足以表明債務人具有惡意,而不必考慮債務人內心是否有此詐害的意思。這樣既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也降低了該制度實際運行的成本。
2、受益人的惡意。受益人,《合同法》第74條稱為受讓人,指基于債務人的行為而取得利益的人,通常為與債務人發生法律行為的相對人,但在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中,受益人為該第三人。受益人的惡意,要求受益人必須在受益時為惡意,受益后方為惡意的,不構成受益人惡意。受益人受益的時間與債務人行為時間不一致時,只要在受益時有惡意,不論行為時是否善意還是惡意就應認定為惡意。受益人依代理人而受益時,其惡意之有無以代理人為準。受益人的惡意原則上應由債權人舉證證明,但債權人能夠證明依當時的具體情節,債務人有害于債權的事實應為受益人所知的,可推定為受益人為惡意。因為債務人與受益人通謀的情形很多,受益人的惡意很難證明。受益人在被推定為具有惡意之后,對于自己善意負有舉證責任。
3、轉得人的惡意。我國《合同法》雖未規定轉得人,但債權人對于轉得人主張撤銷權場合,應以轉得人受讓財產時惡意為其行使要件,如果轉得人受讓財產屬善意,自然可以對抗債權人,其善意構成撤銷權行使的阻止事由,這是善意取得法理的當然要求。因此,轉得人的惡意并不是撤銷權的成立要件,而是撤銷權的對抗要件。相應的舉證責任問題,宜由轉得人就自己的善意進行舉證。轉得人行為由代理人進行的,其惡意的有無應以代理人來決定。
(二)客觀條件
依照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客觀要件是指債務人實施的有害于債權實現的行為,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債務人實施了一定的處分財產的行為。
依照《合同法》第74條第1款規定,債權人可以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包括三個方面:
(1)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的行為,即債權到期后,債務人明確表示免除其債務人的債務。
(2)債務人無償轉讓財產的行為,主要指債務人將其財產贈與他人。
(3)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的行為。
這種行為一般都具有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意思。這三種情況都是法律上的處分而非事實上的處分。因為債務人事實上的處分行為并不能使第三人受益,撤銷權的行使不能過多限制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自由。
2、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須于債權發生后合法有效并繼續存在。這是撤銷權存在的基礎。如果是非法之債,該行為不受法律保護,則債權人的撤銷權無法得到法院的支持。若債務人的行為不成立、不發生效力或者嗣后失去效力的,債權人已無撤銷的可能。若是無效行為,那也無撤銷的必要了。
3、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須危害債權。這是行使撤銷權的實質和目的所在。所謂危害債權,是指債務人的行為導致財產減少,會使債權人的債權不能得到滿足。
債務人處分財產導致其財產減少的行為包括兩種情況:
(1)減少積極財產,如讓與所有權、設定他物權、免除債務。
(2)增加消極財產,如債務承擔,為他人提供擔保等。
當然,獲得正常對價的買賣互易等并不導致責任財產的減少,則不得認定為是危害債權。對于如何認定危害債權的標準,則有不同的觀點。從國外的規定來看,有的以支付不能為標準,有的以債務是否超過債權為標準。筆者認為從撤銷權的性質來看,應以支付不能為標準,即債務人處分財產已經或足以導致債務人對其債務的履行不能或者履行困難。支付不能只能從客觀上評價,不能以強制執行的效果為要件。
4、債務人處分財產行為須以財產為標的。所謂以財產為標的的行為,是指直接產生減少債務人責任財產效果的行為。雖然《合同法》對債務人處分的財產未作限制,由于債權人的撤銷權是為了保護債務人的責任財產并最終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兼顧受益人對債務的合理信賴和期待,此外,債權人的撤銷權的標的,應限于法律上的財產處分行為。
至于債務人事實上的處分行為,如:
(1)身份行為,如婚姻。
(2)以提供勞務為目的的法律行為。
(3)財產上利益的拒絕。
(4)以不得扣押的財產為標的的行為等,不能作為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理由,這主要與債權人撤銷權的性質有關。撤銷權隨附于債權,債務人的事實行為是對其財產的自由處置,一般也不涉及第三人,債權作為給付請求權的效力不及于此。即便債務人的事實行為在客觀上損害了債權人的債權,債權人也不能將其作為撤銷權的事由。
筆者認為,撤銷權的創設目的在于通過恢復債務人的責任財產,保全債權人的債權。因此,只要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減少了其責任財產,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債權人就有權將其予以撤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學校玩耍造成骨折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30醫療糾紛的防范與處理辦法有哪些
2021-01-18租用農民承包地 拆遷補償款歸誰?
2021-01-11什么時候進行專利申請復審
2020-12-30本溪交通傷殘六級賠償金是多少
2020-11-14農民工工傷賠償步驟是怎樣的
2021-01-13如何計算二次離婚的六個月時間
2021-03-10未達法定年齡的婚姻的效力如何
2021-01-16退婚了還可以再訂婚嗎
2020-11-30如何判定以危險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的界限
2021-02-03訂立勞動合同程序怎么規定
2020-11-28員工要被挖走可以與其簽競業限制協議嗎
2021-01-28行政訴訟超過半年沒有結案怎么辦
2021-01-03實習期毀約有什么后果
2021-01-11私人企業疫情期間要發工資嗎
2021-01-03勞動人事爭議是一裁終局嗎
2020-11-23萬能險是否可以購買
2020-12-12交通事故逃逸保險拒賠罰款依據
2021-01-17保險理賠原則是什么
2021-03-18保險合同書丟了怎么辦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