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因保護他人利益受損誰擔責?
《民法總則》第183條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第184條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緊急救助,是指在發生突發事件及出現自然災害、戰爭等情況下,為保護他人利益而實施的緊急行為。行為人幫助他人抵御危機、承重風險采取的防范或降低損失的方法,即可理解為"見義勇為"。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應如何維護合法權益《民法總則》第186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 第184條: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二、怎么認定見義勇為呢?
見義勇為的法律構成要件。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分析,構成見義勇為行為至少需要下列四項法律要件:
1、見義勇為行為實施主體是自然人。所謂自然人是指與法人相對的社會公民個體的統稱。由于見義勇為行為是緊急情況下實施者根據主觀判斷后所采取的行為和行動,因此無論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權利者抑或剝奪政治權利者,都無關緊要。因此,只有將見義勇為的實施者定義為自然人,才能夠符合其法律特性。
2、見義勇為者必須實施了危難救助行為。所謂的危難救助行為是指當國家、集體、社會、公民個人財產及公民個人生命安全遭到威脅之時,行為人實施了旨在降低損失或威脅的行為,進而產生了相應后果的一切行為。這種行為一般都是在危險的情況下出現,并且伴有較強的風險性。
3、行為人并不具備法律約定的義務。所謂法律約定的義務是指行為人與救助對象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救助責任。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救助效果,但是存在與救助對象的法律約定,那么這種行為就不能夠算作見義勇為。換句話說,只有行為人的行為超越了法律約定的職責或不具備法律約定的救助義務以外,才能夠成為見義勇為。
4、行為人主觀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原則上說,見義勇為行為要求行為者必須在主觀上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并且由此產生的行為,這種意愿必須帶有正義感,才符合見義勇為的標準。即使行為者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上述結果,但是主觀上僅僅是出于維護自身利益,那么也不能構成見義勇為。
簡單來說就是新的民法總則注重保護了見義勇為人的合法權益,大體原則上,社會當然都認可見義勇為的人,善良的人是理所應當應該得到好的回報的,在不要求回報的基礎上,更不應該因實施見義勇為反而落得一個被處分,被訛詐的后果。但是,這其中的相關責任必須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分析。
民法總則明確規定自然人享有什么權利?
民法總則宣告死亡順序是如何規定的?
民法總則全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樓頂物業違建怎么處理
2021-01-05房產贈與合同可以延遲生效嗎
2021-01-21房產私人抵押公證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17員工有精神病怎么辦
2020-12-19女職工哺乳期保護
2021-01-08勞動者被追究刑事責任幾年后能否開除
2020-12-12同一時間段能否成立不同勞動關系
2021-01-17員工怎么辦理辭職,單位辭退員工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0-11-23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單的種類
2021-01-15投保時一定要注意保險的法律責任問題
2020-12-17人身保險合同糾紛如何確定管轄
2021-01-21化名保單有沒有效
2021-01-12患宮外孕不屬保險公司列舉式條款免責范圍
2020-11-25以個人名義簽訂承包合同屬于家庭財產嗎
2020-12-31第二輪土地承包時間
2020-12-31戶口已遷入婆家的外嫁女離異后,能享受婆家的拆遷補償嗎
2021-01-21違章建筑的拆遷流程是什么
2020-11-29公房拆遷后如何安置共同住人
2021-01-04拆遷不考慮土地使用權嗎
2021-02-13什么是拆遷安置房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