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回避的情形都有哪些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民事訴訟程序中回避的法定情形如下: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回避:
( 1 )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與當事人有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姻親關系的;
( 2 )本人或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 3 )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勘驗人、訴訟代理人的 ;
( 4 )與本案的訴訟代理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關系的;
( 5 )本人與本案當事人之間存在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
審判人員具有下列情形 之一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要求回避,但應當提供相關證據材料:
( 1 )未經批準 ,私下會見本案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
( 2 )為本案當事人推薦、介紹代理人,或者為律師、其他人員介紹辦理該案件的;
( 3 )接受本案當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財物、其他利益 ,或者要求當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報銷費用的;
( 4 )接受本案當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宴請, 或者參加由其支付費用的各項活動的;
( 5 )向本案當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訊工具或者其他物品,或者接受當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在購買商品、裝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給予的好處的。
凡在一個審判程序中參與過本案審判工作的審判人員,不得再參與本案其他程序的審判。
二、民事訴訟適用回避的對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回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前款規定,適用于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因此,民事訴訟中適用回避的對象就包括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回避制度,指法官和其他有關人員有法律規定的不宜參加審理的情形時,退出對某一案件審理或與審理有關的活動的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四章對回避制度作出了規定。設立回避制度,能確保審判的公正性。通過回避制度,能把可能影響案件公正審理情形的法官和其他有關人員排除出審判的過程,以消除當事人的疑慮,保證審判過程和審判結果的公正性。
刑事訴訟法回避的決定有哪些規定
民事訴訟當庭駁回回避申請怎么救濟?
民事訴訟法回避對象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通常房間的面積怎么計算
2021-03-04出資干股退出能退錢嗎
2021-03-06原產地標記與商標的區別
2020-12-13在疫情期間房屋過戶可以延期嗎
2020-12-24聘用的臨時工是否存在勞動關系
2021-01-25建筑用工是否允許勞務派遣
2021-01-05小公司倒閉了怎么給員工賠償
2021-03-17實習期可以直接離職嗎
2021-03-06勞動仲裁由誰來裁決
2021-03-19勞務承包合同糾紛該如何處理
2020-11-20人壽險的投保額如何估算,哪些人需要購買人壽險
2020-12-28意外險的責任期限和保險期限有區別嗎
2021-03-12買了自燃損失險,車輛著火了,就一定能得到賠償..
2021-02-20人身保險合同中被保險人的主要權利有哪些
2020-12-31人身保險合同的特征及主要條款有哪些
2020-12-02分紅保險的投保方法有哪些
2020-11-16保險公司的理賠環節及步驟一般包括哪些
2020-12-3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保險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
2021-01-22財產損失保險合同的分類是什么
2020-12-19司機肇事逃逸保險公司判賠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