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就是指國家在制定或者是認可的調整民事案件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調整的對象是公檢法機關等在當事人或者是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下,證實,懲罰違法行為人的活動。那么工傷民事訴訟時效如何規定?
一、工傷民事訴訟時效如何規定?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二、民事訴訟時效
民事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經過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權利,依法律規定其申訴權便歸于消滅的制度。 一般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1、民事訴訟時效設立理由
權利的行使應受時效的限制,所謂時效,是指一定的事實狀態,持續一定期間,而產生一定法律上效果的法律事實。為何規定時效?中國臺灣地區的立法理由謂:規定請求權
經若干年不行使而消滅,蓋期確保交易之安全,維護社會秩序。蓋以請求權永久存在,足以礙社會經濟之發展。王澤鑒先生總結時效存在有四點理由:
1、保護債務人,為避免因時日久遠,舉證困難,致遭受不利益;
2、尊重現存秩序,維護法律平和;
3、權利上睡眠者,不值保護;
4、簡化法律關系,減輕法院負擔,降低交易成本。
王澤鑒先生對時效存在總結的四點理由,第1點并不令人信服,根據社會的一般倫理觀念以及立法規定,對不主動履行應當履行的債務之人,并不會比債權人更值得保護,而且根據程序法上的誰主張誰舉證的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在一般情況下,舉證困難應是提起訴訟主張權利之人,即債權人,而非債務人。對時效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并非毫無問題,實質上,對時效的行使會產生一個和實體法的公正不符,或者說與人類文明社會的公平正義的倫理價值觀不相符合的結果,尤其是某些時效規定較短的情況下,顯得更為嚴重。
通過對上述內容的閱讀,我們知道民事訴訟法主要是以刑事訴訟的任務,制度,基本原則為內容的,并且公檢法機關在該訴訟中的職權和相互關系,以及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的義務權利等都是民事訴訟法的相關內容
最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2020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建筑工程疫情如何索賠
2020-11-08雇傭人員死亡如何賠償
2021-01-02怎么撤銷無效婚姻
2020-11-26反擔保抵押物怎樣進行財產保險
2020-12-03房屋預告登記是否可以延期
2020-11-12車禍獲得賠償能否申請工傷
2021-01-22刑期執行過半就能申請假釋嗎
2021-01-30交通事故同等責任怎么賠償
2021-02-02婚姻口頭協議多久無效
2021-02-13學生私自離校學校有責任嗎
2021-02-26別人能拿自己的房產證去抵押嗎
2021-02-19勞動法是如何規定變更工種的
2021-01-15確認勞動關系規定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01事業單位無社保的裁員補償標準
2020-11-15員工不同意調崗怎么辦
2020-12-04員工調崗調薪該如何操作
2021-01-19意外險的理賠依據有哪些
2021-01-16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2021-02-23保險公司再保險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1-02-16理賠金不因新標準變更 保險合同約定有效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