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1](下稱“新民事訴訟法”)修改的亮點之一,是對證據失權制度的完善,這是我國第一次在立法層面上對證據失權制度作出的原則性的規定。它解決了證據規定[2](下稱“證據規定”)的“證據限時提出主義”與訴訟法律的“證據隨時提出主義”的理念差異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糾正了長期飽受非議的絕對失權制度,促進了訴訟活動的科學化。
【證據失權制度的含義】
證據失權制度,是指在法定或指定的期限內,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沒有向法院提出的證據,在期限經過后不得再次提出,當事人因此而失去舉證權和證明權的一項制度。舉證權是舉證責任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屬于舉證范圍的概念,它包括以下的兩方面內容:一是期限,即法律規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間;二是后果,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此期間不提供或不能提供相關證據,則會產生訴訟程序上失權的法律后果,即當事人不能再提出證據或提出的證據不能為法院采納而喪失其證據的證明效力,當事人將因此承擔不利法律后果。由此得知,證據失權制度與舉證時限制度、舉證責任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舉證時限是證據失權的前提,如果沒有明確的時限規定,證據失權就無法被量化確定。證據失權則是舉證時限的法律后果之一,如果沒有證據失權法律后果的支撐,課以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也就無法得到落實,所規定的期限意義也就無從談起。證據失權制度對舉證期限進行了限定,并且明確了不履行舉證義務就要承擔證據失效的法律后果。可以說,證據失權制度使舉證責任的承擔和落實有了保障依據。
【證據失權制度的法律變遷】
1.絕對失權
◆證據規定第34條規定了當事人超過舉證期限的,視為放棄,法院將不再組織質證。由此,確定了當事人逾期舉證的,證據絕對失權的(準)立法依據。該制度設置旨在防止和遏制訴訟拖延,提高訴訟效率。盡管證據規定原則上符合現代司法對司法制度程序正義的要求,但該證據失權的適用與我國司法強調實質正義的傳統、司法為民的要求與和諧訴訟構建時代背景存在不和諧之處。
就實際而言,我國國民文化水平較低、法律知識貧乏,不懂民事訴訟法的大有人在,因不懂程序而敗訴的,當事人必將申訴、上訪也不利于案結事了。
2.舉證期限的合理化趨向
◆2008年最高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訴訟時限”)對證據失權制度做了適度的修正。訴訟時效修改了證據規定中第33條“不得少于三十日”的限制性規定,法院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可以指定少于三十日的舉證期限;再到2013年的新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協商約定期限,并經法院許可(其暗含意思是,簡單案件舉證期限可以是數天);及法院指定期限的,一審普通程序不得少于十五日,第二審有新證據的不得少于十日。
3.相對失權(目前的做法)
◆新民事訴訟法進一步對證據失權制度做了規定。第六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納該證據,或者采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下稱“民訴司解”)第一百零二條規定,“當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逾期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不予采納。但該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的,人民法院應當采納,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予以訓誡、罰款?!?/p>
當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逾期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采納,并對當事人予以訓誡。
當事人一方要求另一方賠償因逾期提供證據致使其增加的交通、住宿、就餐、誤工、證人出庭作證等必要費用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司法解釋對逾期舉證的主觀態度給予不同的處罰標準。
◆第九十九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審理前的準備階段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并經人民法院準許?!?/p>
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于十日。
證據失權制度只是為了促進訴訟的手段,發現案件實質真實才是訴訟的終極目的之一,手段應服務、服從于目的。我們不能為了效率,而放棄對案件實質真實的追求,強調程序公正要旨在實現充分、全面的公正,而非實質真實與程序正義的對立。為了解決效率與公正的矛盾,新民事訴訟法及民訴司解,對逾期舉證的,給予相對失權的處理。即,逾期的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的,法院予以采納,但依法予以訓誡、罰款;若非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逾期提供證據的,則只是給予訓誡,不得罰款。由此造成增加的交通、住宿、就餐、誤工、證人出庭作證等必要費用的,要求逾期方賠償的,法院可予支持。
案例一、單位惡意逾期舉證法院開出五萬罰單
——北京首次依據新民訴法對惡意逾期舉證者作出罰款決定
【閱讀提要】
新民事訴訟法第一次明確了誠實信用原則,同時也增加了懲罰的力度,這是北京一中院依據新民訴法的有關規定,首次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無正當理由遲延舉證的當事人開出5萬元數額的罰單。
【案情簡介】[3]
2012年,徐某、艾某兩人向北京市某區申請勞動仲裁,要求某公司支付所拖欠的工資、未簽訂勞動合同二倍工資差額及相應的經濟補償金。仲裁委員會裁決支持了兩人的請求。某公司不服,向北京市某區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認定公司與徐某、艾某英兩人不存在勞動關系。在一審中,徐某、艾某兩人提交了銀行卡對賬單等證據證明與某公司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法院一審判決駁回了某公司的訴訟請求。一審宣判后,某公司上訴北京一中院,并在二審中提交了與兩人的勞動合同。
北京一中院認為,某公司在一審中主張與勞動者不存在勞動關系,在未獲得法院支持的情況下,在二審中提交了與勞動者簽訂的勞動合同,這種逾期提交證據的行為沒有正當理由,且嚴重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妨害了訴訟程序的正常進行。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第六十五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百一十六條的規定,法院對某公司罰款五萬元。
案例二、舉證不能太任性逾期舉證吃罰單
【閱讀提要】[4]
根據2015年2月4日開始施行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當事人故意或重大過失逾期舉證或被罰款。日前,濟南某法院對此類行為開出首張罰單,一宗民事案件的原告張某和被告某公司因故意逾期舉證被分別罰款1000元和50000元。
【案件簡介】
2014年12月,張某因與某公司存在勞動爭議,將訴至法院。法院立案受理后,向雙方送達了舉證通知書等訴訟文書。但雙方當事人均未在指定的舉證期限內提供證據。直至2015年2月底案件開庭審理時,雙方在庭審中才提交證據。法院根據《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規定,“當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逾期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不予采納。但該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的,人民法院應當采納,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予以訓誡、罰款?!?/p>
鑒于雙方當事人逾期提供的證據與基本事實有關,法院予以采納。但逾期舉證的行為未給出充分、合理的理由,遂認為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法院對張某個人罰款1000元,對某公司罰款50000元。
【律師評析】
誠實信用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規范。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人們對誠實信用有著不同的解釋,但萬變不離其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實信用成為評價一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行為的一個最基本的標準。誠實信用原則確立的是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參與交易的各方當事人所應嚴格遵守的一種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觀念。它要求行為人本著真誠、真實、恪守信用的原則和精神,以善意的主觀意識和行為方式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隨著社會觀念不斷的進步以及人們對權益保護認識的不斷深入,誠實信用原則因其獨特的道德性和法律性的融合必定能在各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
1986年的民法通則將其列為民事行為的基本原則。該原則首次在2012年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領域被確立(見第十三條第一款“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該原則的確立正是為了逐步引導建立誠實信用的訴訟環境,對虛假行為嚴厲處罰,加強重點監管;形成防范意識,建立統一規范;杜絕不誠信現象,構建誠實有信的和諧司法氛圍。
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為了達到勝訴目的,在訴訟中不惜違背案件事實真相,通過提交虛假證據、故意遲延舉證、陳述虛假事實等方式,實施各種虛假的應訴行為。這些違背訴訟誠信原則的行為,不僅侵害了對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再次制造新矛盾,而且干擾了正常的審判秩序,浪費了訴訟資源,褻瀆了司法的權威。上述兩個案例正是從司法實踐告誡人們誠信缺失的法律后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網上簽的網絡p2p借貸電子合同有效嗎
2021-02-10合同糾紛判決后多長時間執行
2021-03-21一個負刑事責任從抓到審判要多久
2020-11-11陽臺使用權歸誰
2021-03-04員工要被挖走可以與其簽競業限制協議嗎
2021-01-28單方承諾是否構成連帶責任擔保
2021-03-01如何理解免責條款
2021-01-15勞務派遣能否約定競業限制
2021-02-02飛機延誤賠償標準有什么
2021-02-05飛機延誤險賠償條件是什么
2021-02-07在什么情況下人身保險合同的效力會終止
2020-12-24交通事故受害方保險理賠流程
2020-12-28對保險人解除合同的限制
2020-12-23保險合同是實踐性合同嗎
2021-01-09交通事故中沒責任認定書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0-12-20保險法釋義第一百六十五條是什么
2021-02-05集體土地流轉必須注意哪些問題
2021-01-29南寧市征收集體土地及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03高速公路建設征地賠償標準
2021-03-24廠房拆遷和普通住宅拆遷有什么區別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