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原告A。
被告B。
A、B于2007年3月經人介紹相識戀愛,2008年12月6日登記結婚,至今未共同生活,也未生育子女。2009年3月A、B共同出資454,500元人民幣購買了浦東新區房屋(建筑面積39.67平方米)作結婚用房,其中A出資14萬元,其余購房款由B出資,房屋產權登記在雙方名下。2009年下半年,A、B相互間缺乏信任、溝通,致夫妻感情發生變化,A于2009年10月提起離婚訴訟。審理中,A、B一致認為本市浦東新區房屋目前市場價值大約為60萬元人民幣。
各方觀點
A訴稱,本市浦東新區房屋是A、B父母的出資購買是贈與給A、B,房屋出售款應當歸A、B各半所有。
B辯稱,購買浦東新區房屋A出資14萬元,B出資32萬多元,其中254,500元是向B的父母借款,A要求分得一半的房款,這明顯不合理,要求扣除雙方各自的出資,增值部分由A、B各半取得。
法院觀點
法院認為,婚姻的維系應以夫妻感情為基礎。A、B雖系自主婚姻,但由于雙方存有較大差異,且不能相互諒解,關系不和,現雙方均有離婚之愿,故對A要求離婚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準許。A對其主張的本市浦東新區房屋為A、B雙方父母出資購買所贈與未能提供證據;B對所稱的購買結婚用房向B的父母借款254,500元也未能提供證據,故對A、B上述意見均不予采信;根據本案情況確認本市浦東新區房屋為A、B的婚前存款共同購置,扣除各自的出資款,增值部分由A、B各半分割的意見較為合理。據此,依照《婚姻法》第三十二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準許A與B離婚;
二、上海市浦東新區房屋產權歸B所有,B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給付A房屋折價款人民幣212,750元。
律師點評
本案焦點問題:婚后夫妻雙方用婚前個人存款共同購房,產權登記在雙方名下,離婚時如何分割?
《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一方的婚前財產為夫妻一方的財產。同時《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九條規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另外,《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一條規定,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五條規定,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因此,夫妻雙方用婚前個人存款共同購房,并登記在夫妻雙方名下,屬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投資取得的收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另外根據《物權法》第六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之規定,基于物權登記對外產生公示公信的效力這一原則,從保護交易安全角度考慮,夫妻雙方用婚前個人存款共同購房,登記在雙方名下的,房屋所有權應屬于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各自的出資部分應屬于其婚前個人存款,購買房產只是通過交易行為將婚前財產價值的表現形式進行轉化,財產價值本身不因婚姻關系的存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當房屋價值出現變動時,因此獲得的收益部分,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五條的規定,應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應予以分割。對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8條:“夫妻共同財產,原則上均等分割。根據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和財產的來源等情況,具體處理時也可以有所差別。”
本案系爭房產在認定是A、B用婚前各自存款共同出資購買的前提下,因雙方出資存在差別,且房屋的市場價值有了提升,為了分割便利,在扣除雙方的出資后,可直接對房屋升值部分按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亦或是直接按各自出資比例確定A、B在現有房屋價值中享有的份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