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相應得監護人,正常來說自己的父母即為第一監護人,如果遇到沒有第一監護人的,有些情況下監護人是需要法院來判定的,比如未成年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等一些特殊情況都需要法院確定監護人,法院通過法律規定按照與當事人的親密關系程度來確定監護人。那么監護人由法院確定的程序是怎樣的?下面我們來聽聽小編的看法。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按以下程序與方式確定監護人。
《民法通則》第二節 監 護
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注: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祖父母、外祖父母;
兄、姐;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配偶;
父母;
成年子女;
其他近親屬;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了監護人由法院確定的程序是怎樣的這一問題的答案。不同的情況下法院確定監護人的程序也是不一樣的,如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的確定程序為,事先沒有確定監護人的,可以協商確定。有監護資格的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在他們之中指定訴訟中的法定代理人。
繼母或繼父是法定監護人嗎
未成年人法定監護人的職責有哪些
監護人的確定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10年老員工能不能辭退
2020-11-17家暴致流產怎么判
2021-01-24破壞軍婚罪有何規定
2021-02-07債務人失蹤后怎么辦
2021-02-28婚前協議公證費用
2021-02-16拖欠農民工工資舉報不管怎么辦
2020-12-03意外險購買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1-18不能投保貨物運輸保險的物品
2021-03-26保險欺詐可以行政仲裁嗎
2020-11-07保險合同必須書面生效嗎
2021-01-22保險合同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2021-03-13車上責任險條款
2021-01-23只因遲延理賠 多付5.5萬
2021-03-05怎樣提高保險理賠效率
2020-12-01交通事故對方要求的誤工費是由保險公司賠付嗎
2021-02-22財產保險理賠的計算標準是什么
2021-02-04被代理人(委托人)的權利與義務?
2020-12-23土地出讓金繳納規定
2021-02-23土地轉讓協議標準格式是什么
2021-01-01農村土地轉包糾紛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及相關的法律適用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