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某日,朱某在某超市拾到失主張某遺失在該超市的取包牌之后,拿著取包牌從超市的保管人員那里將張某存在寄存處的一只皮包取出,包內有價值人民幣1.03萬余元的筆記本電腦一臺。當天下午,朱某被公安人員抓獲后即承認占有該包的事實。
分歧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對朱某的行為如何定性存在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朱某的行為構成侵占罪。侵占罪的行為人非法占有的對象與合法持有的對象應當是同一的,超市的存包牌作為取包的憑證,商場按照“見牌如見人”的規定進行兌換,拾得了存包牌幾乎等于就獲得了存包牌所代表的財物,所以應該定為侵占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朱某的行為屬不當得利。朱某利用撿來的存包牌取包,沒有對保管人員實施欺騙的行為,且存包牌是可以直接置換包的物品,其行為屬不當得利。
第三種意見認為,朱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朱某在張某根本不知情的狀態下,在撿到存包牌后,采取秘密的手段將寄存處的價值1.03萬元的財物取走,從而實現自己對財物的非法占有,該行為完全符合盜竊罪中“秘密竊取”的特征,因此應以盜竊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四種意見認為,朱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理由是:首先,領包者的主觀意圖是利用撿到存包牌的有利情況,制造其就是包主的假象,使超市保管人員產生錯誤的認識自愿交出財物。其次,他的行為存在一個兩方面對面交鋒的過程,即領包者的騙取信任行為與保管人員識別身份行為的交鋒,而這是以“秘密”竊取為要件的盜竊罪所沒有的。
評析
筆者同意第四種意見。理由如下:
第一,朱某的行為不構成侵占罪。侵占罪的行為人侵占的是行為人合法控制之下的財物。非法占有的對象與合法持有的對象應當是同一的,至少是可以置換的。超市的取包牌作為取包的憑證,沒有任何的個人標記,在一般情況下是見牌取包,但是拾得了取包牌并不等于獲得了取包牌所代表的財物。如果要轉化為財物還必須采取進一步的行為,即利用取包牌將包取出來。因此,朱某拾得了取包牌并不等于拾得了取包牌所代表的財物,其要獲得財物還需要一個兌現的過程,而侵占罪認定的前提是行為人直接獲得并占有了財產。因此,本案不存在侵占的對象。另外,侵占罪是將他人的遺忘物非法占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行為。遺失物有著不同于遺忘物的確切內涵。遺忘物是物主本應攜帶因遺忘而未帶走的財物,物主通常能夠回憶起財物的具體處所,且遺忘物脫離物主的時間一般教短,物主會很快回去找尋,撿拾人一般也知道被誰撿拾,而且拾到的人不知道也難以找到財物的主任。本案張某丟失在超市的取包牌很難認定屬遺忘物,且朱某在公安機關訊問后即承認非法占有他人財物,并將贓物悉數退回,其行為與侵占罪的“拒不交出”要件規定不符。
第二,朱某的行為不屬不當得利。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行為。本案朱某的行為,從表面上是符合這一定義的,但是,其實質是不同的。不當得利的法律事實的出現,往往是受害人一方自己(有時也可能是第三人)的過錯所造成的,而不是由于不當得利人的違法行為。在某些情況下,不當得利人主觀上也不一定有過錯,甚至根本無過錯。而本案朱某的行為,其撿到取包牌是無過錯的,但他憑此牌領物并且占有,則是違法的,是一種積極的違法追求,因而不應當屬于不當得利。
第三,朱某的行為不構成盜竊罪。所謂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所謂秘密竊取,是指行為人采用主觀上自認為不被財物所有者、持有人或者經手者發覺的方法,竊取其財物的行為。顧客將包交給超市的保管員,由其保管并領取其發給的存包憑證,此時物品已轉移占有,超市處于一種保管人的位置。本案中,朱某之所以能夠非法占有財物,不是在拾到存包牌后從超市保管員直接控制之下的寄存處秘密地竊取財物,而是通過對超市保管員產生實際的心理影響而使保管員陷于錯誤認識,仿佛“自愿”地交出財物的,因此亦不能認定為盜竊罪。
第四,朱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所謂詐騙罪,它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它的兩個顯著特征是:對詐騙犯來說,是用隱瞞事實真相或虛構事實的方法欺騙對方,使之上當;對財物所有人來講,則是對這種虛假的事實信以為真,“自愿”地對其財物作出處理,而財物所有人的“自愿”處分行為是詐騙罪的本質特征。詐騙罪的客觀行為應當具有一定的客觀邏輯順序,即受托人在取得財產之前以不法所有為目的實施欺詐行為——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被害人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受托人取得財產——被害人受到財產上的損害。該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使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使財物的所有人、管理人產生錯誤認識,信以為真,自愿地交出財物。
取包牌作為一種存取包的憑證,意味著存包人和取包人在原則上應當是一致的,這樣才能保證不會發生錯領、丟失的情況。因此,當取包人并不是原先的存包人或者取包人沒有存包人的委托時,此時取包人的行為就是一種冒領。雖然超市保管人員并不負有審查取包人真實身份的義務,但在本質上并不能改變取包人的冒領行為實際上對超市保管人員是隱瞞真相的一種欺騙行為。在本案中,朱某在取包時對保管人員隱瞞了自己不是存包人的事實,使保管人員誤認為持有取包牌的朱某是包的主人而將包交給了他。因此,本案中,朱某以非法占有的故意,采用隱瞞真相、虛構事實的方法將包取出的行為完全符合詐騙罪的構成特征,應以詐騙罪對其定罪處罰。
來源:律霸網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廣州盜竊罪刑事辯護律師
2021-01-07污染致樹木死亡如何處罰
2020-11-30涉外撫養收費多少錢
2021-01-14開假匯票承兌5萬如何處罰
2021-01-02婚前隱瞞身體缺陷算騙婚嗎
2021-01-08專利無效請求人舉證期限是多久
2020-12-01父母把拆遷安置房贈予兒子怎么做
2021-01-30房產中介欺詐行為如何應對
2021-03-17簽了就業協議又想解約
2020-12-16勞動合同的解除要求需要哪些
2021-01-19交通意外責任如何劃分
2020-12-18建設工程設計責任保險條款
2021-02-09旅游費含保險受傷有沒有理賠
2021-03-25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 由何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2020-12-22保險業內涉及非法集資的應該怎樣處理
2020-12-10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2021-01-07投保人誤報年齡的后果是什么
2020-12-02保險名詞解釋:什么是保全 如何申請?
2020-12-25土地承包合同是不是要式合同
2021-01-17土地承包經營權適用什么法律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