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如何認定證據?
民事訴訟證據被提交到法庭上之后,法官依照法定程序對證據進行審查判斷,即從真實性、關聯性到合法性,從形式到內容逐項全面、客觀地予以審查。審查的手段包括聆聽、閱讀、核對、提問、反問、勘驗、鑒定和休庭調查取證等。對于經上述審查后不能排除疑點或矛盾的,作出是否采納或不予采信的處理。可以說,民事訴訟證據的采信其實就是一個“篩選”證據的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審查:
1、舉證時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出臺前,民訴法僅規定了當事人負有舉證的責任,而沒有對當事人舉證的期限作出規定。因此在審理案件任何階段當事人都可以“隨時”提出證據,容易造成訴訟中的突然襲擊和訴訟拖延,從而有損訴訟效益和公正。2002年4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后,對當事人舉證期限作了規定,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自行協商一致,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但在審判實踐中操作仍然比較混亂,各地做法不統一。有的規定一審開庭前當事人必須提供證據;有的規定當事人應在一審法院合議前提交證據;有的規定當事人必須在一審審限內提交證據;還有的規定當事人在二審階段仍可以提交證據。筆者認為,當事人舉證期限不確定或者說當事人不按時舉證,往往會影響民事訴訟的效率,加大訴訟成本,增加另一方當事人訴累,更關鍵的是容易使審判活動受到當事人舉證的無形牽制,造成審判活動的被動性和判決結果的不確定性。因此,建立舉證時限制度十分必要,一般將當事人舉證時限限定在一審法院開庭審理前;如果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交證據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經人民法院同意,可適當延長;對于二審或再審期間,一方當事人提出新的證據,請求撤銷或者變更原裁判的,除非特殊情況,原則上一般不再采納,視為其在一審階段放棄舉證權利,由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以維護法院裁判效力的嚴肅性和穩定性。
2、不法證據排除。證據取得的方式必須合法,包括證據來源及調取證據的手段和方法必須合法,人民法院及訴訟代理人調查取證還應當遵守法定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人民法院收集調查證據,應由兩人以上共同進行。調查材料要由調查人、被調查人、記錄人簽名或蓋章。”訴訟代理人調查取證,也應當由二人共同進行。司法部1991年9月發布的《鄉鎮法律服務業務工作細則》第二十八條規定:“代理人持鄉鎮法律服務所證明和鄉鎮法律工作者證,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調查一般應由兩人進行,并制作筆錄。調查筆錄經被調查人核對無誤后,由調查人、記錄人、被調查人簽字或蓋章。”而現行的《律師法》及《律師暫行條例》對于律師作為代理人進行調查取證則無二人共同進行的規定,因此對于律師作為代理人調查取證是否必須二人共同進行,理論界、司法界也認識不一。有業內人士認為,律師調查取證也應由二名律師或一名律師和一名律師助理共同進行,以免在訴訟中特別是擔任刑事辯護時處于不利地位,如有被指控涉嫌串供、提供偽證等危險。這是基于提高律師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的認識。筆者認為,作為訴訟代理人,律師與其他法律工作者并沒有本質的區別,目的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平等,作為訴訟代理人的律師和法律工作者享有的權利應當是一樣的,故律師調查取證也應當二人共同進行為宜,以規范調查取證的程序,嚴禁用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非法收集證據的情形有以下幾種:偽造證據的;賄買、脅迫證人作證或指使他人作偽證的;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非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以前最高人民法院將未經相對人同意秘密錄制的談話材料列入非法證據的范圍,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淡化了這一規定,是非常人性和理性化的。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與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社會誠信危機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在當事人自行收集證據時先經對方同意再錄制談話材料的成功率幾乎為零。只有在秘密錄制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取得真實的證據。
3、證據的可采性。對證據的審核認定以證明力為核心。在我國的證據理論上,一般將證據能力與傳統證據理論中所謂的合法性相對應,而證明力則反映證據的關聯性和客觀性。總之,證據的合法性是與證據的可采性或曰證據能力緊密相連的概念,合理把握與界定證據合法性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將直接影響到證據資格的認定。具體而言,一要取證主體的合法性。證據收集或提供的主體不合法,由此形成的證據不具可采性。非司法機關在司法機關在立案以前依照有關行政、紀檢、監察等條例規定程序制作的調查筆錄,如發生被調查人員死亡、出境等無法取證的特殊情形的,經法院對原取證過程的真實性、合法性(符合行政、紀檢、監察有關調查取證規定)調查核實后,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二要證據形式的合法性。證據形式主要是指法律對證據類型所作的規定和形式上的要求,證人應當為自然人,單位不能成為證人。三要取證方法的合法性。鑒于非法取得的實物證據虛假的可能性小,可信度較高,證據的屬性和狀態一般并不因取證方法的違法性而發生改變,因此原則上具有可采性;對于證人僅以詢問地點、手續等一般違法事由為由否定其原有證言的真實性的,可由證人作出合理解釋,經查確實存在可能導致其不如實作證事由的,其在此違法取證下的證言不具可采性,但不存在上述事由的,法庭應當結合證人前后證言綜合判斷其原有證言的真實性。
4、舉證責任的分配。首先是舉證責任分配的特殊規則:誠信原則和公平原則的運用。民事訴訟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源于古羅馬的“誠信訴訟”,它賦予法官以誠信和公平正義原則裁判案件的權力。因為成文法國家都會面臨同樣一個尷尬的境況:法律的相對滯后不能對日新月異的社會情況予以全面涵括。這種局限性不僅體現在實體法上,在程序法上亦大量存在,尤其在證據制度上,由于法官無法對舉證責任的分配完全采用法定主義,因此,法官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應當以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其分配行為的原則。這無疑是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權的依據,對克服成文法局限性有重大意義。而公平原則,顧名思義是公正、平等的準則,法官在舉證分配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分配結果的公平性,還要兼顧分配過程的公平性。公平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的價值體現貫穿于法官分配舉證責任的全過程,無論是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或是舉證責任的倒置,還是特殊情形下的舉證責任負擔都應予以適用。司法實踐中,違反誠信原則和公平原則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舉證妨礙,指的是一方當事人負有舉證責任,但由于相對方因故意或過失將訴訟中存在的唯一證據滅失或者無法提出,以至于無法證明自己的主張,導致事實處于真偽不明狀態這一特殊的訴訟現象。實施了舉證妨礙行為的當事人要為自己阻礙訴訟的順利進行承擔一定的懲罰后果,法律要求其多承擔些訴訟中的敗訴風險是程序正當性原則的本質要求。同時,建立舉證妨礙的配套證據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對以下兩種舉證妨礙實行舉證責任轉移:其一,故意毀滅證據或偽造證據,阻止他人作證或指使他人作偽證的,其二,因故意或嚴重過失行為造成訴訟的唯一證據滅失的。
民事訴訟證據的合法性有哪些內容
合法性是有效證據的基本特性之一。關于證據的其他特征的論述可參見刑事訴訟法學部分中的相關內容。民事證據的合法性,是指在民事訴訟中,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不為法律所禁止,否則不具有證據效力。對證據合法性的要求,目的是為了保障證據的真實性和維護他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體現了人們對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雙重要求。
一、主體合法:
證據主體合法。證據主體是指形成證據內容的個人或單位,證據主體合法,是指形成證據的主體須符合法律的要求。主體不合法也將導致證據的不合法。對證據主體的法律要求,也是為保障證據的真實性。因此法律根據證據特點,對某些證據的證據主體規定了相應的要求。例如,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作出鑒定結論的主體必須具有相關的鑒定資格等等。
二、形式合法:
證據形式合法。證據形式的合法性,是指作為證據不僅要求在內容上是真實的,還要求形式上也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例如,單位向法院提交的證明文書須有單位負責人簽名或蓋章,并加蓋單位印章;保證合同、抵押合同等,需要以書面形式的合同文本加以證明。
三、取得方式合法:
證據取得方式合法。當事人收集的證據材料能否作為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還要看該證據材料的取得方法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律規定證據取得方法必須合法,是為了保障他人的合法權利不至于因為證據的違法取得而受到侵害。例如,利用視聽資料來證明案件事實時,就要求視聽資料的取得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如他人的隱私權等。常見的容易侵犯他人隱私權的證據取得方式是所謂偷錄、偷拍。再如,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兩人以上共同進行,不得由一名審判員或書記員獨立調查,屬于應當回避的審判人員也不能進行證據調查。
四、程序合法:
證據程序合法。證據材料最后要作為證據還必須經過一定的訴訟程序,沒有經過法律規定的程序該證據仍然不能作為認定案件的根據。這一程序就是證據的質證程序。《最高人一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并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后,可以不經過質證,直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民事案件的證據收集渠道方式要合法,如果證據是采用非法手段得到,也有可能不獲得法院的使用。在民事案件認定證據上要是你存在比較大的疑問,或不確定自己收集的證據能否用,建議您及時尋求律霸網律師的的幫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可以行使留置權的合同有哪些
2020-11-24商人‘請’農民搶栽搶種想分征地補償款 法院認定協議無效
2020-12-13婚姻外遇如何處罰?出軌對離婚時財產分割有什么影響?
2021-03-03父母離婚母親去世父親是監護人嗎
2020-12-25交通違法記錄與個人信用掛鉤嗎
2020-12-02農村宅基地糾紛案件如何處理
2020-12-14貨物運輸保險有哪些特點
2021-02-27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上訴案
2021-01-12道路交通事故認定與保險合同條款解釋發生沖突應如何解決
2021-01-16保險合同成立與生效如何確定
2021-03-08買賣雙方保險利益轉移時間
2021-01-30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證金可以動用的情形
2021-03-24違章肇事保險給報嗎
2021-03-21保險經紀公司違法行為的原因有哪些
2020-11-11保險公司欺詐銷售如何維權
2021-01-01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2021-01-21違建房屋,拆遷時怎么做,才盡可能的有補償
2020-12-22關于住改非,國家有沒有統一的補償標準
2020-12-272020商鋪拆遷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21拆遷安置房買賣注意事項
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