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存,指由于債權人的原因而無法向其交付合同標的物時,債務人將該標的物交給提存機關而消滅債務的制度。
存在的問題有三:一是邏輯上混亂;二是規定的原因不充分;三是措辭不盡準確。
《合同法》第101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難以履行債務的,債務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一)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二)債權人下落不明;(三)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未確定監護人;(四)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而《提存公證規則》第5條則規定:“債務清償期屆至,有下列情形之一使債務人無法按時給付的,公證處可以根據債務人申請依法辦理提存:(一)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或延遲受領債之標的的;(二)債權人不在債務履行地又不能到履行地受領的;(三)債權人不清、地址不詳,或失蹤、死亡(消滅),其繼承人不清,或無行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不清的。”
兩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合同法》與《提存公證規則》在提存原因的規定上有下列差別;
①《合同法》未明確是否要求債務屆至清償期,《規則》明確要求債務必須屆至清償期;
②除了共同規定了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作為原因外,《規則》還規定了“債權人延遲受領”;
③《規則》中規定于“往取債務”中,債權人不在債務履行地又不能到履行地受領的,亦作為提存原因,《合同法》則未規定;
④《合同法》中只要求“債權人下落不明”,而《規則》中則要求“債權人失蹤”;
⑤除了以債權人的死亡,且未確定繼承人作為共通性規定外,對于債權人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于消滅時,其權利繼受人不清的,規則也做出了規定;
⑥除了以債權人喪失行為能力,而其法定代理人未確定作為共通性規定外,《規則》還就債權人不清(死亡或消滅之外)、地址不詳做出規定;
⑦《合同法》有一兜底條款“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故凡規則中明定而合同法中未列舉的,皆可入于此條款涵攝之下。
茲更詳言之。第一,作為提存之原因,是否以債務屆至清償期為必要?從提存制度目的以觀,原在債權人受領遲延(Gl?ubigerverzug)致債務人無法清償時,為另辟一替代途徑,使之得以免除債務,故應以“債務已屆清償期”為必要。其后許多國家的立法雖然將提存之適用,更擴張及于因債權人本身的其他原因,或非因債務人之過失而不能確知誰是債權人,以致債務人不能或無把握履行債務的情形。但考慮到提存可能對債權人帶來的不利,如風險移轉、提存費用之負擔等,加之在確定清償期屆至前,債務人本來就有義務保管給付標的物,故從利益衡量角度言,原則上自以不許其期前提存為當。況且,期前雖不能確知孰為債權人,但只要清償期屆至時能夠或可能明確,則亦無提存之必要。又,我國《合同法》第71條明定,債權人可以拒絕債務人期前履行債務,除非債權人這樣做無合法利益。[24]既然提前履行,債權人可以拒絕,那么期前所為之提存,當更可拒絕。從而,現實中縱有于清償期期前為提存者,至少于債權人拒絕領取時,其不能發生提存之效力[25],當無疑義。然而,《合同法》第10條所說:“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從字面上看,其不限于“債務屆清償期”后之拒絕受領,當還包括期前債權人之“拒絕受領”。對此應為限制性解釋。
第二,《規則》第5條第1項中,“債權人延遲受領”,依一般的見解,當包括債務屆清償期,債務人為給付之提出,而債權人不能受領,或毫無可歸責于債務人之事由而拒絕受領兩種情形。但《規則》同條項中將“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與“債權人延遲受領”相并列,從而此所謂債權人延遲受領當為狹義,僅指債權人不能受領而言。
第三,《合同法》中所謂“債權人下落不明”,和規則中所謂“債權人失蹤”,其共同之處在于,債權人之為誰人,乃是明確的,惟不知其所在,從而不能對之為清償。而且此處“下落不明”和“失蹤”亦應做同一把握,即指債權人所處的一種狀態。“下落不明”是指公民(自然人)離開最后居住地后沒有音訊的狀況,法人之地址住所變化則不包括在內:“失蹤”也指下落不明,不宜把“債權人失蹤”解為“權人為失蹤人”,蓋茍有下落不明即為足矣,至其人失蹤多長時間,是否有利害關系人申請失蹤宣告或死亡宣告,在所不問。
必須債權人下落不明,致使債務人無法為給付,故倘若債權人雖下落不明,但其代理人明確,則不得為提存。例如未成年之債權人某甲失蹤,而其父母(法定代理人)系為明確,債務人本來就應對其父母為給付,方能產生清償之效果,自不能為提存。縱成年債權人失蹤,倘業經宣告其失蹤或死亡,從而其債權應由其代管人管理或由其繼承人繼承者,亦不必為提存。
另外,債權人下落不明應系基于其自身之原因,而非基于可歸責于債務人之原因所致。例如,債務人所雇傭的人或其輔助人等將債權人綁架或藏匿,致使下落不明,即屬于債務人支配范圍內之事由所致,這種風險應由債務人自負,不得為提存。縱為提存,亦無其效力。債權人,不論是自然人或法人,其地址不清(《規則》第5條第3項),亦為債權人明確,惟因其自身原因不知其所在,從而債務人無以對之為給付,與債務人下落不明,屬同一類型。
債權人喪失行為能力,而其監護人(或法定代理人)未確定時,債權人明確,惟因債權人方面之原因,無從對其代理人為給付,亦屬同一類型。
第四,債權人死亡,其繼承人未確定,屬于債權人不清。基于此外之原因,亦有債權人之為何人不明確的,如造成他人所有物之損害,應為賠償者,卻不知物之誰屬是,此亦有為提存之必要。對于法人或其他組織而言,雖無死亡,然得消滅,而其權利,通常有清算組代為收取。然在營業合并或分立,無須經過清算而生組織上之變更時,往往亦會使債務人不知誰為債權人。諸如此類之債權人不清,并非客觀上一般人皆不知債權人是誰,惟債務人一己主觀上不知債權人為誰。因此,倘債務人略加注意,即可探明,終因其過失而未能確知孰為債權人,則不得以提存相濟。此德、瑞、日民法所共認者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樓下著火樓上損失誰賠
2020-12-07派出所可以開違停罰單嗎
2021-01-13產假188天怎么計算
2020-12-22外國人同中國居民結婚的材料
2021-02-192020最新債務轉讓協議書范本
2020-11-30原告不拿離婚調解書怎么辦
2021-01-18以限制離婚自由為條件的協議為什么無效
2021-01-18贍養費能要多少
2021-01-03醫療糾紛撤訴訴訟費退還嗎
2020-12-21在哪些情形下勞動合同將會終止效力
2021-02-12競業限制解除后是否要遵守保密協議
2021-03-21勞務分包合同屬于什么法律關系
2021-01-29勞動關系確定后可以工傷鑒定嗎
2021-03-032020遼寧企業三險比例
2020-12-11集裝箱保險的性質及保險價值是什么
2021-01-19保險合同的變更與終止發生是由哪些
2020-12-11保險理賠的程序包括
2021-02-26也談《“拼車”發生交通事故,責任主體如何確定?》
2021-02-06三者險理賠以修理為前提嗎
2021-01-11醉駕發生車禍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