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勞動者賠償責任制度立法的回顧與評價
國務院1982年制定的《企業職工獎懲條例》規定:職工因玩忽職守、違反技術操作規程和安全規程或者違章指揮,造成事故,使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的,或因工作不負責任,經常產生廢品,損壞設備工具,浪費原材料、能源,造成經濟損失的,應責令其賠償經濟損失。該條例僅適用于全民所有制與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在當時,我國的公有制企業與職工之間不是勞動合同關系,而是行政管理關系。在這樣的一種關系中,讓職工承擔賠償責任實質上是一種行政處罰手段,懲戒的因素要大于對損失的填補。
國務院1986年制定的《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規定:一方違反勞動合同,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根據其后果和責任大小,予以賠償。在這一規定中,我國開始將職工的賠償責任視為一種民事侵權責任,追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賠償范圍則根據損失的大小來確定,這與《民法通則》所確定的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一致的。將勞動者的賠償責任從行政責任中分離出來,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我國勞動法律與理論發展的結果。但是,完全適用民法來調整勞動關系又忽略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在法律地位上的實質的不平等,以及勞動法與民法不同的價值取向所導致的制度上的差異。
原勞動部1994年制定的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對勞動者的賠償范圍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包括用人單位招收錄用其所支付的費用,用人單位為其支付的培訓費用,對生產、經營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造成的損失,及勞動合同約定的其他賠償費用。
從上面的規定來看,我國的現行立法在勞動者的賠償責任方面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缺乏對勞動者承擔賠償責任的總則性的規定,有關的規定散見于不同的法律文件或同一法律文件的不同之處;二是沒有明確勞動者承擔的賠償責任是合同責任還是侵權責任,是法定責任還是約定責任,導致的問題是,勞動者可能在合同法上與侵權法上承擔雙重的責任,既被解除勞動合同又要賠償用人單位的所有損失;三是在歸責原則上,除了《律師法》及最高法院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中有明確的規定外,過錯責任原則如何適用并不明確;四是雖然原勞動部1995年制定的《賠償辦法》在責任構成上要求勞動者的行為與用人單位的損失之間要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但是其它的法律文件卻沒有類似的表述;五是除了原勞動部的規定外,其它的法律文件對賠償范圍的確定實行的是全面賠償原則,不允許雙方事先對賠償范圍進行約定,也沒有限定賠償范圍的規定,這顯然是忽視了勞動合同法社會法的屬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擔保期限的起算
2021-03-15離婚糾紛的案由如何認定
2021-01-16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
2021-02-05離婚可以要求對方不泄露隱私嗎
2021-02-02顧客在商場受傷,該怎樣處理
2021-02-15二手車過戶費怎么樣計算
2020-11-17調崗調薪是否屬于變更勞動合同
2021-01-28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設立保險公司
2021-02-28外資保險公司可以經營大型商業風險業務嗎
2021-01-29人身保險不適用代位追償原則的原因有哪些
2020-12-11車輛自然災害險多少錢
2020-11-15保險代理機構管理規定
2021-01-28人身保險合同不適用損失補償原則
2020-11-23怎么確認土地承包合同內容法的
2021-02-11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模板
2020-12-10房屋征收的拆遷補償方案有哪幾種
2020-11-25用宅基地辦企業拆遷如何補償
2021-02-24離婚時裝修款如何補償,離婚時拆遷補償款如何分割
2020-11-26房屋拆遷法律常識,城市房屋拆遷的基本特征
2020-12-03宅基地買賣拆遷款雙方是不是都有份
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