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第36條規定:“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被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被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移送的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本院依照規定管轄的,應當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自行移送。“本文建立了我國的移交管轄權制度。由于缺乏配套的問責方式,本文對司法活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首先,它造成了法律規定之間的沖突。《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規定,被起訴的案件必須在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訴訟范圍內,由被起訴的人民法院管轄。根據本條規定,各級法院應當結合級管轄權、地區管轄權等規定,決定是否受理起訴。不具備條件的,應當通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原告仍堅持提起訴訟的,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四條的規定,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訴訟。上述規定相輔相成,相互銜接,形成完整的邏輯鏈條。《民事訴訟法》第36條的規定顯然與上述規定相抵觸。也就是說,不符合備案條件或不屬于法院管轄權的案件可以先受理,然后移交給有管轄權的法院。如果這樣做,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精神和意義將大大降低
第二,成為不正之風等不誠實行為的保護傘。從司法實踐來看,目前,地方法院之間移交的案件和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的案件顯著增加。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地方保護主義現象。一些法院知道他們對案件沒有管轄權,但他們非法接受。其目的是“內部消化矛盾”,或將執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從而將法律平衡向該地區傾斜。一旦被告依法進行辯護,移交案件就不是錯誤。第二,利益驅動。也就是說,立案可以收取費用并產生收入。只要被告不提出異議,他就可以獲得管轄權。為了部門的利益,錯誤地接收案件也是值得的。第三,片面追查收到的案件數量。即使案件因當事人反對而被轉出,結案數量仍由內部計算,不考慮訴訟費用和不利影響。上述心態的共同特點是知道錯誤的原因,避免運氣。無論如何,錯誤的案件可以在不追究責任的情況下移交。在本案中,“移送”已成為不當司法的保護傘
有鑒于此,對于移送到法院的案件的是非曲直,然后確定移送法院的是非曲直,明確規定了歸責和問責的原則和方法,增強立案人員的責任感,從制度上消除司法不公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預售合同有什么作用
2020-11-18未結算怎么舉證完全履行合同
2020-12-07贍養費強制執行申請書
2021-03-20執法中隊蓋章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18合同已經達成怎么不成立
2021-02-13房地產開發轉讓手續應該如何辦理
2020-11-13勞動合同無效怎么辦
2020-12-11一個員工是否可以跟兩個公司簽勞動合同
2021-01-05間隔多久才算勞動關系中斷
2020-11-14勞動監察部門能否確立勞動關系
2021-02-10退休人員漲工資新政策
2021-02-18保險的作用具體有哪些
2021-02-11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的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0-12-10保險合同代理代理方需要承擔哪些法律義務
2020-11-18合同糾紛:保險人應對保險合同盡說明義務
2021-01-29保險公司重大疾病理賠流程的時間
2021-03-232020最新人身保險新傷殘標準是什么
2021-01-09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區別,如何辦理投保手續
2021-01-28獲得第三者賠償后還可以向保險公司索賠嗎
2021-01-29保險合同的中止的定義是什么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