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協商
合同雙方在友好的基礎上通過相互協商解決爭議,這是最好的方式。調解
合同當事人協商不成的,可以請求有關機構調解。例如,如果一方或雙方是國有企業,他們可以要求上級當局進行調解。上級應在平等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而不是行政干預。雙方還可以要求合同管理機構、仲裁機構、法院等進行調解。仲裁
如果合同雙方未能協商且不愿調解,可根據合同規定的仲裁條款或爭議發生后雙方達成的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4。訴訟
如果合同中沒有仲裁條款,事后又沒有達成仲裁協議,合同當事人可以將合同糾紛起訴法院進行司法解決。除上述一般特征外,一些合同還具有自愿特征,如涉外合同爭議,可通過援引外國法律而非中國相關合同法來解決
II。處理勞動合同糾紛的依據。處理勞動合同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本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下列勞資糾紛:
(一)確認勞動關系引起的爭議(2)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引起的爭議(3)退市、解雇、辭職和辭職引起的爭議(4)工作時間、休息和休假引起的爭議,社會保險、福利、培訓和勞動保護(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補償引起的爭議(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如果雙方不愿意協商,工人可與雇主協商,或邀請工會或第三方與雇主協商達成解決協議,未達成和解協議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愿調解、調解協議不成或者調解協議達成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至第十五條、第二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3。處理集體勞動合同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合同法》第51條至第56條,以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年頒布的《集體合同規定》
4。處理合同糾紛和非全日制用工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合同法》第68條至第72條以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3年發布的《關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
5。處理經濟補償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合同法》第46條、第47條、第85條和第87條。以上是luba.com小編輯收集的關于如何處理勞動合同糾紛的法律知識。我希望它能幫助你。如果您有其他問題,歡迎咨詢luba.com。有許多專業律師可以為你解答這些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國家賠償案件屬于行政訴訟嗎
2021-03-17哪些殘疾人可以獲得醫療救助救助措施
2021-03-04交通事故二級傷殘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0-11-23引起效力待定的原因是什么
2020-11-08勞動合同解除手續
2020-11-09社會撫養費的支付數額是多少
2020-11-11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
2020-11-18工傷賠償程序該怎么走?
2021-01-24房產互換應如何辦理?
2020-12-30一般用人單位是怎么舉證
2020-11-26用人單位末位淘汰解除勞動合同合不合法
2021-01-03工會委員能否無故解除合同
2021-02-14經濟補償金離職后發放嗎
2021-03-01實習協議期是多久
2021-03-18試評勞動教養制度
2021-01-08女職工孕期能不能被辭退?
2020-11-10產品責任險中保險公司不承擔責任的情況有哪些
2021-03-03什么是家庭財產保險
2020-11-13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保險責任糾紛中有哪些常見法律問題
2021-02-06本案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