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初,馬某離開C公司,雙方自動解除了勞動合同關系。2003年5月19日,雙方形成結算清單1份,該結算清單載明,馬某在C公司銷售產品發貨及付款明細中尚有往來款未結清,扣除C公司應給付馬某的業務費及馬某在C公司的借支,實際尚欠20萬余元,馬某以欠款人名義署名。嗣后,C公司以馬某未履行還款義務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以糾紛為勞動爭議案件為由裁定駁回起訴。C公司申請勞動仲裁,仲裁委不予受理后,C公司再次訴至法院。
本案的主要爭點在于:銷售員是否應當對未收回的貨款承擔賠償責任馬某以“欠款人”名義署名的結算清單是否構成債權的轉移
一審法院認為,馬某在C公司任銷售員期間,在執行職務中與C公司發生債權債務糾紛,應屬勞動爭議糾紛。馬某在雙方結算清單中以欠款人名義署名,可視為其自愿對其所經辦業務的應收款及其個人借款承擔償還義務;同時此約定形成了債權的轉移,即C公司對相關業務單位及個人的應收款債權已轉承至馬某享有。故C公司訴請要求馬某償還該欠款的主張合法有據,予以支持。
二審法院認為,雙方所訂立的協議中關于銷售人員的具體責任界定不清,且過于苛刻。應認定銷售人員對因其自身原因造成貨款無法收回的,應承擔協助催繳義務,而并非由其本人承擔全部還款責任。結算清單屬于銷售人員離廠后就其經手業務與單位核算的最終清理記錄,不能僅憑其個人落款為欠款人而簡單視為單位和個人之間形成債權轉移關系。據此,二審法院對一審判決進行了改判。
研討會上,代表們主要討論了銷售人員勞動合同的特殊性。銷售人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往往是一種混合法律關系——既非純粹的勞動關系,也非純粹的民事關系,因此法院應當根據雙方的協議判斷其合同性質。如果銷售人員與企業之間訂有勞動合同,或者已經形成事實勞動關系,同時又簽訂了專門的銷售人員業務合同,雙方之間的關系主要屬于勞動關系,同時也帶有一定的承包關系。如果雙方之間完全不存在勞動關系,而只有銷售業務合同,那么雙方之間屬于民事法律關系,具體而言可能是承攬關系、代理關系、居間關系甚至行紀關系。
在此基礎上,代表們提出,企業解除與銷售人員之間的勞動合同時,銷售提成一般不應作為工資的一部分來計算經濟補償金。從社會公平的角度出發,同時考慮到勞動法的立法宗旨主要在于保障普通勞動者的生存權,而不是保護高收入者的利益,代表們建議,應該根據當地社會平均收入的一定倍數作為計算經濟補償金的“工資”基數。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租房沒到期違約金怎么算
2020-12-12射幸合同有哪些
2021-02-15刑法危害公共衛生罪表現形式有哪些
2021-03-21派遣員工如何中止合同
2020-11-26公司錄用童工怎么賠償
2020-11-08電梯事故找誰賠付
2021-02-14集資房的定義是什么
2021-02-05單位致使勞動合同無效怎么辦
2021-03-26在哪些情況下勞動合同可以終止呢
2021-02-08離職補償金的補償月份怎么計算
2020-11-19涉外勞動爭議管轄權歸屬問題解答
2021-01-23北京市勞動局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勞動爭議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討會會議紀要
2021-01-03勞動爭議的追訴期是幾年
2020-12-19人壽保險受益人怎樣指定
2020-11-24公眾責任險是指什么
2021-01-17人身保險合同領取的保險金是否應當從賠償金中扣除
2020-11-10本案中保險合同的效力問題
2020-12-03購車保險合同約定不明確的,對合同條款應如何解釋?
2020-12-26保單受益人變更有講究
2021-03-17司機肇事 車主擔責 保險公司付費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