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仲裁是解決內地與香港經貿爭端的主要手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前,兩地仲裁裁決的相互承認和
執行是按照《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以下簡稱《紐約公約》)的有關
規定進行的,這是一種很好的司法協助形式。但香港回歸后,以"紐約公約"為核心的原有仲裁裁決承認和執行機制,在理論上遇到了繼續運作的障礙。長期以來,內地與香港對仲裁裁決的相互承認和執行被“凍結”。1999年6月21日,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在香港與內地正式簽署的《仲裁裁決相互執行安排》,構建了“一國兩制”兩地相互承認和執行仲裁裁決的新機制。為今后澳門和臺灣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立法實踐。關鍵詞:《紐約公約》、《香港仲裁
條例》、《公約》、《裁決地》、《改革開放后的非國內獎勵標準》,中國大陸與香港之間的經濟交流越來越頻繁。隨著兩地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強,經貿
糾紛也日益增多。
訴訟和仲裁是解決此類糾紛的有效手段。由于法院
判決的承認和執行很難承認和執行仲裁裁決,許多當事人已經從訴訟轉為仲裁,使仲裁成為解決內地與香港之間經貿爭端的主要手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中國仲裁法和香港香港仲裁條例是同一主權國家不同
管轄區各自的仲裁法。然而,香港屬于英美法系,大陸則奉行大陸法系及其相應制度。兩地在立法、
法律淵源、仲裁員、仲裁
協議、仲裁機構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區域間法律沖突。解決此類沖突的方法只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統一的實體法解決,另一種是通過法律沖突解決。前者是最簡單的方法,但并非一朝一夕便可達到,亦與“一國兩制”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后一種方法是唯一可行的。仲裁裁決的相互承認和執行作為區域間司法協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通過立法加以規定。本文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1、 1997年7月1日前相互承認和執行仲裁裁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于1986年12月2日通過,決定加入《紐約公約》,并于次年1月22日向聯合國交存批準書?!豆s》自1987年4月22日起對中國正式生效。在加入時,中國作出了兩項保留:第一,互惠保留,即中國僅在互惠的基礎上對在另一締約國領土上作出的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行適用《公約》;第二,商業保留,即中國僅將《紐約公約》適用于法律關系引起的糾紛,根據中國法律,這些糾紛被視為
合同性和非合同性商業糾紛。英國于1975年9月24日加入《紐約公約》,并于1977擴大了421公約在香港的適用。根據1980年5月5日英國向聯合國提交的宣言,英國將“僅將《紐約公約》適用于承認和執行在其他締約國領土上作出的仲裁裁決”。宣言還明確表示,“互惠保留”是代表香港等公約的延伸領土作出的。在英國于1977將紐約公約延長至香港之后不久,香港加入了《公約》的執行第四部分,并參照公約;目前適用的《香港仲裁條例》第1996條將香港高等法院承認和執行的外國裁決分為公約裁決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裁決”是指根據仲裁協議在一個國家或地區(除香港)作出的裁決;是《紐約公約》的締約國”;外國仲裁裁決是指仲裁機構在香港以外地區或國家作出的裁決。該裁決必須是在1924年7月28日之后作出的,且該裁決必須根據適用于《日內瓦仲裁條款議定書》的仲裁協議作出,且要求執行該裁決的一方所在國與英國有對等協議。根據《香港仲裁條例》,當事人可以以三種方式申請香港裁決:一是以仲裁協議和仲裁裁決為基礎,在高等法院進行普通法訴訟,并要求法院以
違約的方式承認和執行裁決;第二,根據《香港仲裁條例》第2H條的裁決執行程序,即勝訴方提供證明書、證明對方下落的材料和
證據,以及有效的仲裁協議裁決等材料;向最高法院提起執行該裁決的訴訟,經最高法院批準后作出執行判決;第三,根據《紐約公約》的裁決程序申請強制執行。香港< a>法院實施內地第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仲裁< < >仲裁機構>仲裁裁決書,將裁決條款列為判決的條款,并以與香港法院</P>的判決相同的方式實施仲裁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