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認定逾期后,傷者的救濟途徑是什么?關于工傷保險的救濟途徑,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通過工傷保險的賠償事由獲得救濟。依據如下:
1。《勞動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三)因工傷致殘或者患職業病的。”P>
2。《國務院條例》第五十二條指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工傷待遇爭議,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關于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人身傷害案件》規定,“用人單位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造成人身傷害的,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起訴人民法院,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六條:“勞動者因工傷、職業病,要求用人單位依法承擔工傷保險待遇爭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后,當事人依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p> 第二種觀點認為,受害人直接通過一般民事損害賠償事由獲得救濟,其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四十八條? 除依法參加工傷社會保險外,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傷的職工,依照有關民法仍有權獲得賠償的,有權向本單位要求賠償。”p>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條? 職業病患者除依法享受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法仍有權獲得賠償的,有權向用人單位要求賠償P> 第一種觀點認為,工傷賠償的優點是:無戶籍歧視、城鄉統一的工傷賠償標準、無過錯原則、舉證責任倒置。工人或其直系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應當承擔舉證責任。第二種觀點認為,民事損害賠償的優點是受害人可以得到全額賠償,而賠償金額超過工傷賠償額的缺陷是:
<1、戶籍歧視,城鄉傷害賠償標準不同,
<2、,適用過錯原則(原因是大多數傷害是由于違反操作規程造成的),過錯程度是根據審判法官的主觀判斷來確定的,因此對法官的賠償數額差別很大3,適用“誰主張誰舉證”。舉證責任對受害人不利。因此,有關部門和學者對此有很大分歧,在審判實踐中也有不同意見,對于上述兩種救濟方式的必要程序,工傷人員應當經過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工傷認定和勞動爭議申訴兩個環節。只有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勞動爭議仲裁部門不服,受害人才能向法院提起訴訟。因為如果不考慮第三人的傷害,工傷事故引發的糾紛畢竟是勞動爭議,比如《條例》第五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而且,在提起上訴或起訴前,受害人應當作出司法鑒定:
(1)賠償數額可以確定,訴訟時效可以確定。前者的認定應以人身傷害和殘疾的一般標準為依據,后者的司法鑒定應以“工傷、職業病致殘程度認定”標準為依據,結合傷者的實際情況,根據《條例》等有關規定,訴訟或仲裁申請的時效可分為兩種情形:
1。如果傷害不嚴重,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的日期,從停職和工資期滿之日起計算,即傷害嚴重或者情況特殊的,自傷害之日起12個月(特殊情況下為24個月)
,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的日期,從司法鑒定之日起計算,適用中止和中斷時效。依據是:(1)《勞動法》第82條”? 請求仲裁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p> (二)勞動部關于印發?〈 《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規定:“勞動爭議發生日期”是指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的日期,即,自受害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犯之日起60天”? 職工因工作中發生意外傷害、職業病,需要停職接受工傷醫療的,停產留薪期間原工資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限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情況特殊的,經設區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受傷職工評定殘疾等級后,應當停止支付原待遇,依照本章有關規定享受殘疾待遇。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后仍需醫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p>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施行? 申請勞動爭議仲裁的期限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一方向另一方主張權利、請求有關部門救濟或者另一方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自中斷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當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期限內申請仲裁的,仲裁期限中止。仲裁時效期間自中止時效事由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p> (五)《民法通則》第一百六十三條規定:“下列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一)請求人身損害賠償;
第一百三十九條:“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后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原因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訴訟時效期間自中止時效事由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p> 第140條:“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當時的要求或者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時效期間應重新計算。”?。 p>在此基礎上,對工傷認定的內容進行了梳理。可見,傷者可根據自己的傷情大小和家庭情況進行選擇。傷者的最佳選擇是盡快了解工傷鑒定知識,及時申請工傷鑒定,更快地申請索賠。如果你有更多的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旅客乘坐客車時出現自身財產損失誰來負責
2020-11-25網絡名譽侵權怎么處罰
2021-02-15衛生行政執法的依據包括什么
2020-12-26關于酒駕肇事后報警接受處理該如何認定?
2020-11-15如何對債權進行分類
2020-12-07專利權可以贈與嗎
2020-12-27怎么申請交通案件支付令
2020-11-23非法侵入住宅罪怎么處罰
2020-12-24細數常見的房地產中介的欺詐行為
2021-03-20取保候審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1確認勞動關系是否引起訴訟時效中斷
2021-03-10離婚時的經濟補償 經濟補償數額的確定
2021-03-06試用期離職提前七天通知違法嗎
2021-03-01產品責任糾紛歸責與舉證的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2-14我國產品責任制度執行中有哪些問題與建議
2021-03-01法律是如何規定保險合同的當事人的
2021-03-11《保險法》施行前保險合同發生糾紛適用當時法律規定
2020-11-26車上人員險何時不賠償
2021-01-09自殺保險公司理賠多少
2021-02-12交強險實施后車禍是如何進行賠付的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