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年齡的新范圍是什么?
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年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年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罪、強奸罪、搶劫罪、販毒罪、放火罪、爆炸罪、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年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币虼?,在我國,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14歲以下、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僅對8種以上的犯罪承擔刑事責任,16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對所犯罪行承擔刑事責任。因此,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8歲以下14歲以上未成年人犯罪的一部分。如何計算未成年人犯罪年齡一般來說,未成年人是指18歲以下的公民,但在一些國家(如日本),他們被定義為20歲以下的公民。有針對未成年人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根據1995年5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有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犯罪時的年齡,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一歲生日后,從第二天起,按公歷年、月、日計算刑事責任年齡,按出生年月日計算實際年齡。也就是說,“14歲以下”、“16歲以下”和“18歲以下”應包括生日當天,從生日的第二天起應視為“滿額”。如何判決未成年人犯罪人民法院應當適用刑法、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試行)》和《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審理,嚴肅執法,認真貫徹“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按照“審刑結合”的基本原則辦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具體量刑,既要考慮犯罪事實、犯罪性質和社會危害程度,又要充分考慮犯罪動機,無論是初犯、偶犯還是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犯罪后是否有悔罪表現和一貫性,從而決定對其從輕還是減輕處罰,從而使刑罰更加合理,有利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康復和健康成長。根據《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解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應當注意以下情況:。對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罪的未成年犯,除依法判處無期徒刑外,不應當剝奪政治權利,也不應當單獨剝奪政治權利。這是因為未成年人年齡太小,不能行使選舉權、被選舉權等許多政治權利。他們不是政治權利的主體,剝奪他們的政治權利沒有現實意義。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對年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犯罪分子,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應當”的含義是法定的強制性,“減輕”的含義是法定最低刑罰以下的刑罰,“減輕”的含義是法定刑罰以內的刑罰。同時應當指出,死刑不能適用于少年犯,包括死緩。未成年人犯罪給被害人造成物質損失的,附帶民事賠償責任由監護人承擔,未成年人有個人財產的,由本人承擔,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但單位承擔監護人責任的除外。對未成年人處以罰款或沒收財產是一項附加措施。根據犯罪的自我責任原則,一般由犯罪人自己承擔。不能足額繳納罰款的,人民法院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時,應當隨時追繳。未成年犯中的初犯、偶犯情節輕微,悔罪表現良好,有犯罪預備、緩刑、過度防衛、過度避險等行為,或者受脅迫、共犯,或者有自首、立功表現的,他們一般應免除刑事處罰。5大膽適用緩刑,減少羈押,防止“近墨者黑”。對未成年犯應盡可能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進行改造。對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非法定)的未成年犯,只要犯罪后有悔改表現,家庭有監護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可以實施。如果他們認為緩刑的適用不再危害社會,就應該適用緩刑,避免勞改中的交叉感染。同時,充分發揮家庭和社會的教育、感化和救助作用,為未成年人創造良好的轉化環境。
由于各國國情不同,未成年人的年齡不同,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也不同。在我國,通常構成犯罪,要求年滿16周歲。對于一些特殊犯罪,年齡要求放寬,只要他們至少14歲。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緩刑、救助政策。堅持教育第一、懲罰第二的原則?!吨腥A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條也明確規定:“追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實行教育、緩刑、救助政策,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明確了司法機關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教育、緩刑、救助的原則要求司法人員在辦理未成年人案件中正確處理懲罰與教育的關系。要把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堅持教育第一、懲罰第二的原則。司法人員應該堅持攻擊未成年人的原則,就像父母對待孩子,老師對待學生一樣。根據他們的個人特點,他們應該理性、感性地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這一原則要求司法人員不僅要查明事實,而且要及時教育和影響未成年人。在訴訟的各個階段都要重視教育和緩刑,正確處理事實與教育和緩刑的關系。查清事實是正確教育的基礎。如果事實不清,很難用道理說服人,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但是,不能只關注事實本身,忽視教育和見習。教育和緩刑是處理未成年人案件的重要原則。教育改造未成年人,要注意挖掘犯罪的深層次根源,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對癥下藥,深入開展心理教育,使其真正認罪、面對法律,正確對待即將面臨的刑事處罰和表現。
落實教育、緩刑、救助原則,并不意味著只重視教育,忽視對未成年人的懲罰。未成年人犯罪也具有社會危害性,依法懲治未成年人犯罪是正當的、必要的。玩忽職守或處罰不當,難以使其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后果,不利于教育緩刑政策的貫徹落實。但這種處罰應遵循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能罰與不罰的盡可能不罰。
由于我國法律認為未成年人不能明辨是非,沒有能力承擔法律后果,我們對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理,對兒童犯罪不承擔法律后果。希望本文能對我們有所幫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雇傭關系死亡怎么賠
2020-11-09股權眾籌融資有哪些法律法規
2021-03-22交通事故鑒定有傷需要多長時間
2021-03-25以限制離婚自由為條件的協議為什么無效
2021-01-18網絡侵權如何確定管轄法院
2020-12-10當事人能否協議選擇管轄法院
2021-01-12申請法官回避的時限
2020-12-16未取得產權的集資房離婚怎么分
2020-11-20違約方以公文形式解除合同有效嗎
2020-12-07房屋合同簽好可以換嗎
2020-12-29房屋中介欺詐應該如何處理
2020-12-31試用期領導不同意離職怎么辦
2020-12-07合同期間公司調動崗位不服從可以得到幾倍賠償
2021-03-22哪些項目不列入工資總額的范圍是什么
2020-12-23關于終身人壽險的相關知識
2020-11-11附贈人身保險合同的法律分析(四)
2021-01-10車上責任險條款
2021-01-23失業保險不領取以后還可以拿嗎
2021-02-08保險如何避免巨災風險
2020-12-18工商局工作人員值班期間死亡,能認定為工傷嗎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