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協議的獨立性原則如何?
仲裁協議的獨立性原則,即獨立性原則,在涉及不同的法律關系和不同的案件時,表現出相當復雜的特點。為了進一步研究,有必要對其進行分析。傳統觀點認為,仲裁協議也屬于一種合同,是一種分包合同。仲裁條款是包含該條款的主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主合同無效,合同中的仲裁條款也應無效。因為有效的合同是仲裁條款的基礎。按照這種觀點,如果主合同在抗辯無效后申請仲裁,仲裁員的管轄權就會成為問題。對于想回避仲裁程序的當事人來說,只要提出合同無效的異議,就很容易達到目的。但是,在仲裁協議獨立的原則下,仲裁庭和仲裁員可以不理會異議,審理案件的實質性問題,包括主合同的效力問題,最終作出裁決。然而,當合同主體不合格時,情況就更為復雜了。比如主體是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不具備簽訂合同的能力,所以不具備簽訂合同中某一條款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它在簽訂合同和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時沒有行為能力,也不能根據仲裁條款的獨立性原則確立仲裁庭對主合同效力的管轄權。但是,無法人資格的法人所屬組織簽訂的合同中有仲裁條款的,仲裁庭可以審理主合同的效力,包括裁決法人應當承擔其所屬組織的責任。法人所屬組織雖然不具備簽訂合同的資格,但在意思表示上不存在障礙,這與自然人無行為能力的情形不同。為保護對方當事人的利益,具有責任能力的法人應當承擔其所屬組織的責任,合同中的仲裁條款視為獨立的。在我國,還有一種理論認為,仲裁條款的效力取決于主合同失效的時間。如果合同在簽訂時有效,但后來因故失效,仲裁條款的效力不受影響;但如果主合同從一開始就失效,仲裁條款就不能有效存在。反對這一理論的人認為,主合同的無效和主合同的失效時間關系到雙方當事人的重要權益,只有通過仲裁才能最終確定。如果不按照仲裁條款的獨立性賦予仲裁庭審理案件的權利,如何確定主合同的失效時間?
2仲裁條款在現有情形下的獨立性是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即在主合同可能不存在的情況下,仲裁條款能否獨立存在。根據一般的推理,如果主合同從未有效訂立,仲裁條款是否獨立于其他合同條款成為一個重大問題。因為從表面證據來看,從未成立的合同應該包括仲裁條款??偟膩碚f,沒有主合同。仲裁條款從何而來?但主合同是否存在的問題只能通過審判來澄清。在某些情況下,合同是真實的,但一方當事人聲稱合同的存在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種情況不經審理查明,不講理的一方很容易回避仲裁,而講理的一方也就失去了通過仲裁保護自己利益的權利。針對上述分割理論,不同的觀點認為,仲裁庭和仲裁員按照仲裁條款受理案件的過程不是程序上的分割過程。所謂分割,首先要有一定的整體,然后才有可能把部分從整體中分離出來。但是,在合同不存在的情況下,是否存在一個整體就成了問題,分割就不能進行。因此,仲裁庭在受理主合同是否存在的爭議時,并不是先看整個主合同是否完整,然后從中分割出仲裁條款,再確立管轄權的分割程序,而是一個訴訟程序的過程。它是對仲裁條款的效力進行審查,決定其是否具有管轄權,然后對主合同的整體存在性進行分析判斷,并根據仲裁條款所體現的雙方共同意愿作出對雙方都具有約束力的裁決的過程。第三,仲裁條款的獨立性,當主合同因欺詐而簽訂時是無效的。
欺詐、誘騙、脅迫他人訂立合同的行為,違反了合同訂立的意思表示必須真實的原則和合同制度的基礎。因此,我國《經濟合同法》第七條規定,以欺詐、脅迫手段簽訂的合同無效。這也是世界各國立法的普遍規律。然而,在這類合同的仲裁條款是否獨立的問題上,比以往的案例更難解釋:仲裁條款與主合同一樣,是建立在合議基礎上的。主合同因欺詐等行為,違反了自愿原則,致使一方意志的表達不代表真實意志。這種主合同不代表真實意思,合同中的仲裁條款能否表達真實意思?在其他情況下,雖然主合同無效,但仲裁條款代表了雙方當事人將爭議提交仲裁的真實意圖,以解釋其與主合同的區別及其獨立存在的依據。但在主合同因欺詐而成立的情況下,不能保證仲裁條款代表了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例如,欺詐者可以簽署仲裁條款,誘使對方相信自己有能力和誠意完成某一行為并簽訂主合同。此外,要證明是否存在簽訂仲裁條款的真實意思并不容易,這需要從其他證據中推斷出來。欺詐是一種故意行為。如果欺詐方在簽訂仲裁條款時,以真實意思將其欺詐行為可能引發的爭議提交仲裁員,以確定其欺詐責任,這種“誠實”的欺詐行為就不是欺詐行為。而且,從協議的角度來看,詐騙者一定要告訴對方這種“誠實”的欺騙心理,讓對方知道并且對方愿意接受,才能形成真正的協議。但這不是欺詐。由此可見,按照合同與協議的一般理論,很難解釋這種情況。但在實踐中,接受仲裁條款獨立性原則的國家允許仲裁。例如,以美國聯邦法律的形式,要求仲裁員對主合同的無效作出裁決,包括欺詐導致的合同無效?!吨腥A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十九條規定:“仲裁協議獨立存在。合同的變更、解除、終止或者無效,不影響仲裁協議的效力。仲裁庭有權確認合同的有效性?!蔽覈吨俨梅ā窙]有列出因欺詐行為而確認無效合同的內容。對此有兩種看法。一是從《仲裁法》頒布前的司法實踐來看,我國對以欺詐為目的訂立的合同中仲裁條款的效力持否定態度。筆者和其他學者認為,在我國,由于欺詐而訂立的合同中,仲裁條款的效力可以得到承認。可以說,我們應該從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區別與聯系來分析這一問題。在實體法上,合同的訂立是約束雙方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的行為;而在程序法上,仲裁條款的訂立則是處理民事活動中可能產生的糾紛,并在公平的第三人管轄下對該行為進行解釋。這個潛在的和未來的第三方不是被欺騙或欺騙的人。相反,裁判員有義務確認這種欺詐行為并決定制裁措施。無論欺詐者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簽署的仲裁條款決定了他今后必須接受仲裁,這并不是基于他欺詐的意圖。仲裁條款的結論將產生如下兩個結果:
1。因為仲裁條款被視為兩個獨立的協議,與主合同完全不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涉外結婚有必要做雙認證嗎
2021-02-10債務人提供房產抵押有期限嗎
2021-02-18故意傷害輕傷一級會判刑嗎,怎么判
2021-01-16車禍致小產肇事方賠多少錢
2021-03-15勞動仲裁可以索要名譽賠償嗎
2021-03-15違約責任是財產責任嗎
2020-12-15學生在學校發生碰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28房產保全取消多久能過戶
2020-12-07勞動爭議是否可以工資結算了再申請
2021-02-24離婚訴訟中人壽保險的價值怎樣確定
2021-02-06人性化的意外保險怎么賠付
2020-11-27意外傷害保險的免責范圍有哪些
2021-03-19保險合同生效能退保嗎?怎么樣算合同生效
2020-12-13人身保險合同立法中亟待完善的幾個問題
2021-03-15汽車必交的保險有哪些
2020-11-15定值保險合同可以適用于哪些
2021-01-12人身保險的代位求償權是如何體現的
2021-03-06安全責任事故保險拒賠的理由
2020-11-11保險公估人是什么
2021-01-20出口產品責任保險的國際法律訴訟環境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