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續(xù)一)
http://www.MianFeiLunWen.com
金澤清
序文
為正確審理勞動爭議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結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14號)施行后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出現的新情況,對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補充解釋
【說明】今年是勞動法頒布十周年,作為一部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的法律法規(guī),需要不斷地結合社會發(fā)展。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公開了繼2001年3月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造用法律若干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勞動爭議司法解釋(一)》)后,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造用法律司法解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并在網上和《人民法院報》上全文刊出,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
筆者參加了市律協的勞動爭議司法解釋征求意見稿研討會,與上海市勞動法會、上海律師協會等法律工作者一齊研究討論該意見稿,因此本人綜合各界意見與本人一些意見就該《意見稿》分析與各位共享。同時說明,本文中的標題不是原文設置,只是筆者本人為了便于閱讀制定的。
一、關于勞動爭議的立案范圍規(guī)定
第一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因履行勞動合同發(fā)生的下列糾紛,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依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受理:
(一)未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二)未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給付勞動者住房補貼、住房公積金等福利待遇的;
(三)尚未參加基本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未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報銷醫(yī)療費用、給付工傷待遇的;
(四)解除勞動合同未按照法律規(guī)定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的;
(五)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返還為保證勞動合同訂立、履行而收取的定金、保證金、抵押金、抵押物的。
第二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因社會保障發(fā)生的下列糾紛,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依法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受理:
(一)1999年2月1日以后,因用人單位欠交養(yǎng)老、工傷、失業(yè)、醫(yī)療等社會保險費發(fā)生的糾紛;
(二)因勞動過程中受到傷害或者患有職業(yè)病,請求用人單位給付工傷保險待遇或者承擔賠償責任發(fā)生的糾紛;
(三)在勞動過程中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受到傷害,請求用人單位給付工傷保險待遇發(fā)生的糾紛。
【分析】第一條與第二條實際上是對什么是勞動爭議案件進行了分類明確。
原司法解釋第一條規(guī)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發(fā)生的下列糾紛,屬于《勞動法》第二條規(guī)定的勞動爭議,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裁決,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一)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發(fā)生的糾紛; (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已形成勞動關系后發(fā)生的糾紛; (三)勞動者退休后,與尚未參加社會保險統籌的原用人單位因追索養(yǎng)老金、醫(yī)療費、工傷保險待遇和其他社會保險費而發(fā)生的糾紛。”
而意見稿以第一條、第二條分別列舉了勞動爭議范圍:“履行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障”,這點明確改變了原來比較含糊的立案范圍。
第二條第一項把1999年2月1日作為溯及力的節(jié)點,主要是因為《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是1999年1月14日國務院第13次常務會議通過, 1999年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9號發(fā)布執(zhí)行。
我們必須注意到這么一點:勞動爭議主體一般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無論是司法解釋一或續(xù)一意見稿中,往往只列舉勞動者的訴權,而用人單位的訴權(請求權)卻沒有明確進行列舉。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用人單位的正當合法權益被勞動者侵犯如侵犯商業(yè)秘密或者職務侵權等,用人單位也是需要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權益的,所以個人認為從公平角度不應該使用人單位的訴權在立法上缺位。
第三條 下列糾紛不屬于勞動爭議糾紛:
(一)勞動者請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發(fā)放社會保險金的糾紛;
(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住房制度改革發(fā)生的公有住房轉讓糾紛;
(三)勞動者對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傷殘等級鑒定結論的異議糾紛;
(四)勞動者與不具備合法用工主體資格的單位之間產生的糾紛。
【分析】本條實際是把勞動爭議與行政行為進行了區(qū)分,其中:
1.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發(fā)放社會保險金的糾紛,雖然爭議焦點是社會保險金的發(fā)放,但是爭議的雙方是勞動者與社會保障中心,法律關系主體是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方(勞動者),即使爭議的客體是社會保險金,但是只能按照行政爭議解決途徑——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
2.因住房制度改革發(fā)生的公有住房轉讓糾紛,表面上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涉及住房福利爭議矛盾,但是由于公有住房轉讓是屬于產權歸屬爭議,從性質上是不動產物權的法律關系,不屬于勞動法律關系。
3.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傷殘等級鑒定結論的異議糾紛,與本條第一項情況相似,法律關系主體是勞動者與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爭議焦點其實是傷殘等級鑒定的具體行政行為,而不是勞動爭議。
4.勞動者與不具備合法用工主體資格的單位之間產生的糾紛,由于不具備合法用工主體資格的單位不是勞動關系的主體,所以主體不適格勞動者與其的爭議不屬于勞動關系而是民事關系(勞務合同關系)本項內容應當結合第四條進行理解。
第四條 不符合《勞動法》第二條規(guī)定的用工主體因服務或者提供勞務發(fā)生的下列糾紛,應當按照雇用關系處理:
(一)家庭或者個人與家政服務人員之間的糾紛;
(二)個體工匠與幫工、學徒之間的糾紛;
(三)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伙與受雇人之間的糾紛;
(四)提供勞務的勞動者與建筑施工或者其他勞務使用人之間的糾紛;
(五)外國企業(yè)或者其他組織在華常駐代表機構與雇用的中國公民之間的糾紛。
【分析】本條是根據第三條第四項進行專門性闡述,即把貌似勞動關系實際是民事勞務關系進行了列舉。也就是把保姆、幫工、學徒、臨時雇工、建筑民工、外企代表處雇員等提供勞務者與勞動者進行了區(qū)分。
本條中非常值得注意是首次規(guī)范了一個概念:建筑工程中的民工與承包人或者包工頭之間的關系界定為勞務關系,即提供勞務的勞動者與建筑施工或者其他勞務使用人之間的糾紛不作為勞動關系,這樣實際上就把原來認為建筑民工與承包人或者包工頭之間是以完成一定工作內容的勞動合同關系區(qū)分出來,定義明確為民事勞務合同關系。
本條也是首次在法律中提出了“雇傭關系”的概念,并把雇傭關系與勞動關系進行了區(qū)分,但是很遺憾的是對于雇傭關系的定義沒有進一步明確,因此希望在正式頒布時候能夠予以明確!
二、關于勞動爭議案件的提起與受理
第五條 勞動者以用人單位的工資欠條或者以其與用人單位達成的賠償、補償協議作為債務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請求不涉及勞動關系糾紛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但是在審理過程中,涉及勞動爭議糾紛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告知當事人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分析】本條是為了保護勞動者追索勞動報酬權,現實中有很多用人單位拖欠勞動者工資等勞動報酬,而勞動者為了追索勞動報酬必須走先仲裁后訴訟程序,這樣時間就會延長。
現在只要不涉及勞動爭議的,勞動者只需持有債權憑證(工資欠條、賠償、補償協議)可以直接提起民事訴訟而不必再走一般勞動案件前置仲裁程序。這樣一來,縮短了勞動者申請救濟的時間。
另外,只要勞動者持有債權憑證,那么就可以在訴訟時效上無須遵守勞動爭議60天的訴訟時效,債務糾紛訴訟時效一般為2年,這樣勞動者在訴訟時效上就處于相對有利地位。
第六條 用人單位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預先支付部分工資或者醫(yī)療費用裁決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用人單位不履行上述裁決中的給付義務,勞動者依據《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申請強制執(zhí)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分析】本條實際上是勞動仲裁委員會可以先行部分裁決獲得執(zhí)行(當然只限工資和醫(yī)療費用給付)。這樣就避免了現實中用人單位利用仲裁裁決不服進行訴訟(仲裁一般30天左右+15天不服起訴+一審1個月到3個月+二審1個月到3個月等)程序,勞動者會因為動輒半年的爭議解決程序而失去及時的救濟和增加不少負擔(如律師服務費用等)。
需要注意的是:原來司法解釋一第十七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仲裁裁決后,當事人對裁決中的部分事項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勞動爭議仲裁裁決不發(fā)生法律效力。”本條實際上現在采取可以部分適用,當然只限制于當然只限工資和醫(yī)療費用給付。
第七條 勞動者與起有字號的個體工商戶發(fā)生勞動爭議,應當以營業(yè)執(zhí)照上登記的自然人為當事人,并注明該人系某字號的業(yè)主。
第八條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fā)生勞動爭議,用人單位沒有辦理注銷手續(xù)的,應當以存續(xù)的用人單位為當事人。
【分析】本條表面上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從法條的嚴密角度上不太夠,注銷手續(xù)實際上只是法人單位結束的一種形式,此外還有吊銷與撤銷,因此希望正式頒布時候能夠完善些。
注銷是企事業(yè)法人或其他組織自己決定解散行為;吊銷是國家行政機關取消企事業(yè)單位或其他組織執(zhí)照或許可證的行政行為;撤銷是國有企事業(yè)單位或其他組織被上級主管部門決定解散的行為。目前我國企事業(yè)單位或其他組織解散主要就是這三種形式。
第九條 國有企業(yè)、城鎮(zhèn)集體企業(yè)改制的,按照以下情形分別確定當事人:
(一)原用人單位整體出售的,以原用人單位為當事人;購買方變更企業(yè)法人名稱的,以變更名稱后的企業(yè)法人為當事人。
(二)原用人單位整體改制為公司的,以改制后的公司為當事人,但是該公司僅以原用人單位的股份承擔責任。
(三)原用人單位部分改制為公司的,以原用人單位當事人,其投入到改制公司的資產,視為原用人單位的財產;原用人單位注銷的,以改制后的公司為當事人,但是該公司僅以原用人單位的股份承擔責任。
【分析】本條是為了解決國企改制過程中出現的改制前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爭議問題,確定了當事人(主要是用人單位的存續(xù)主體資格)與承擔的責任范圍。由于各地在國企改制中出現改制后用人單位沒有安置好原來用人單位職工,造成不少下崗職工權益受到侵犯時提起仲裁、訴訟時發(fā)現原來用人單位法人資格已無,而改制后新的用人單位主體資格難以確定的問題。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國企改制按照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的計劃是在5年左右完成,只是臨時性的工作,而司法解釋作為法律規(guī)范需要一定的穩(wěn)定有效時期,所以筆者不贊成在司法解釋中專門闡述。
同時需要提請注意的是公司財產不一定等同于股東資產,公司法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股東在公司登記后,不得抽回出資。”從這點來看,一旦股東出資后,其出資就成為公司的財產對外承擔有限責任,那么本條中以“原用人單位的股份”承擔清償責任,如果一旦實施那么就會產生改制后公司財產不就能夠抽回用于清償債務?那么就與公司法的第三十四條立法精神產生沖突。
第十條 勞動者因履行勞務派遣合同義務而發(fā)生的勞動爭議,應當以勞務派遣單位為被告;接受服務的單位直接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以及履行其他給付義務的,因拖欠、克扣勞動報酬等發(fā)生的糾紛,可以接受服務的單位為第三人。
【分析】本條應當結合第四條第五項“外國企業(yè)或者其他組織在華常駐代表機構與雇用的中國公民之間的糾紛。”進行理解,該條主要是為了解決外國企業(yè)或者其他組織在華常駐代表機構(外企代表處)由于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登記注冊取得法人資格,所以一般只能通過對外服務公司(外服公司)進行招聘錄用中國籍員工(勞動者),被招募的中國籍員工是與外服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并以外服公司派駐到外企代表處工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為什么說撤銷權是形成權?
2020-03-03解除旅游合同
2020-03-04姑舅兄妹的孩子之間可以結婚嗎?
2020-03-19最高人民法院仲裁裁決哪些情形不予執(zhí)行?
2020-03-23新冠疫情下,餐飲經營者是否可以要求減免租金?
2020-03-23趁檢查健康碼,盜刷員工5.9萬元!
2020-03-23單位不和我簽訂勞動合同違法嗎
2020-03-24商標專用權質押合同自何時生效
2020-03-25打架斗毆的相關處罰
2020-04-03滿足什么條件可以單方面離婚?
2020-04-08社保補繳有時間限制嗎?
2020-04-11公司的注冊商標有效期到了,請問怎么續(xù)期?
2020-04-13網絡著作權侵權的構成條件
2020-04-15如何認定商標的在先權利人
2020-04-16醫(yī)療事故行政調解法律依據是什么
2020-04-16女方懷孕期間能否起訴離婚
2020-04-28詳解串通投標罪
2020-04-29離婚夫妻共同債務如何處理?
2020-04-29訴前保全以后通常多長時間起訴?
2020-04-29超員一個人如何處罰
2020-04-29公司可以隨便對員工罰款嗎
2020-04-30妻子拒絕生孩子丈夫能起訴離婚嗎?
2020-05-01子女撫養(yǎng)費能否要求每年逐步增加?
2020-05-02單方上法院起訴離婚要多少錢?
2020-05-03律師接待離婚法律咨詢流程
2020-05-03孩子的監(jiān)護權是否可以轉移給親戚?
2020-05-04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條例你了解嗎?
2020-05-04三級醫(yī)療事故的確認標準是什么?
2020-05-23非法行醫(yī)的處罰何時承擔
2020-05-05對方出軌可以追討賠償嗎?有哪些法律支持?
2020-05-05集資有風險,可能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2020-05-05離婚需要哪些材料?要到哪里辦理離婚手續(xù)?
2020-05-06協議解除子女收養(yǎng)關系如何操作?
2020-05-07北上廣陪產假有沒有工資?
2020-05-07老年人無房居住怎么辦?
2020-05-09出軌算不算一個少財產的理由和過錯有哪些法定理由?
2020-05-09離婚訴訟法院會不會調取對方財產信息?
2020-05-09個人債務和父母的關系
2020-05-10人去世以后花唄欠錢要償還嗎?
2020-05-10夫妻離婚以后子女撫養(yǎng)費問題怎么解決?
20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