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計劃單列市衛生局,有關部委衛生局(處):
護理工作是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全國的護理工作者們為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及人民健康作出了巨大的奉獻。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護理學科發展緩慢,護理工作在服務質量和服務范疇等方面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為貫徹“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精神,加速護理工作改革,轉變護理模式,提高護理質量,以適應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高的護理保健需求,各地要重點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加強護理管理:
一、 加強對護理工作的領導要切實落實我部(86)衛醫字第20號“關于加強護理工作領導,理順管理體制的意見”:
(一) 衛生廳(局)主管領導要重視護理工作,從思想上改變“護理工作可有可無”的認識,加強對護理工作的領導,定期聽取匯報,每年不少于2次,研究并協調解決護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問題。
(二) 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要配齊護理管理人員(簡稱護理專干),專人專管(縣級可以兼管)護理工作。護理專干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及時解決護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三) 各級醫院要把護理工作納入醫院總體計劃,完善和加強護理部的管理,充分發揮護理部在醫院護理管理中的職能作用。護理部正、副主任(總護士長)及工作人員到位,300張床位以上的醫院要逐步創造條件設立護理副院長。未設立護理副院長的醫院主管院長要定期聽取護理工作匯報(每季度至少一次),及時研究并解決存在的問題。
二、 更新觀念,改革護理模式傳統的功能制護理嚴重制約了護理學科的發展,必須加以改革,要積極推行以病人為中心、以護理程序為基礎的整體護理。
(一) 各省市衛生廳(局)要根據我部衛醫護發[1996]第99號文件的要求,積極、穩妥、以點帶面組織本省整體護理試點工作。
(二) 二級(含二級)以上醫院,特別是教學醫院,要更新觀念,結合本院情況,確定模式病房,認真研究、探討,開展整體護理;力爭到2000年,二級以上甲等醫院普及整體護理。
(三) 醫院領導要協調有關部門,創造寬松、和諧的內部環境,全力支持護理工作將主要的人力、精力放在對病人的身心整體護理上。根據當前醫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1. 保證護士職責到位護士的基本職責,應以整體護理觀念為指導,按照護理程序的要求,根據病人的病情、身體狀況、情緒以及診療計劃等制定和實施護理計劃,在完成各項治療工作的同時,實施心理護理,并向病人進行疾病知識、康復指導、健康及護理咨詢等方面的健康教育。要求護士要做到因人施護,切實保證對病人的身心整體護理落在實處。 2. 輔助支持系統工作到位醫院各部門都要遵循“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在考慮人員、工作安排時,從以保證醫療、護理質量為需要出發。藥、技、后勤等輔助支持系統工作必須到位,做到下收下送、服務到病房,以確保護理人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對病人的直接護理工作中。 3. 保證護士編制要從思想上轉變某些管理者“護士只是打針、發藥,人員可多可少”的錯誤認識和減少護士編制的作法。護士編制由醫院人事部門和護理部根據我部衛醫(78)1689號“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及醫院分級評審標準的要求合理安排,病房床位與病房護士之比不得少于1∶0.4。 4. 調整并合理安排護士崗位對現有護理崗位進行調整,改變崗位設置不盡合理的情況。凡不含護士職責的崗位,如圖書及病案管理、掛號室、試驗室等,以及黨政工團、審計等行政、后勤部門屬非護理崗位。要嚴格控制護士調離護理崗位,以保證有限的護士人力在護理崗位上。新建科室、新批項目及醫技科室申請配備護士時,由醫院人事部門和護理部嚴格掌握,根據有無護士職責和護理工作量的大小決定是否設崗并限定人數,所需護士編制由人事部門下達。 5. 職稱晉升中,應優先考慮臨床護理崗位的護士。脫離護理崗位的人員不得再占護士編制,原則上也不再享受護士待遇(符合政策規定享受護士待遇者除外)。
三、 建立、健全護士制度當前,多數醫院在崗護士嚴重不足,護士承擔著大量非護理技術性工作,致使護理工作簡化,嚴重影響了護理質量,醫患雙方反響強烈,這種狀況亟待改變。為此,根據一些醫院的經驗,要建立和完善護士隊伍。
(一) 建立護工培訓持證上崗制度護工必須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衛生機構培訓,完成規定的課程,并取得省級衛生行政部門頒發的合格證書,方可從事護士工作。培訓重點應是職業道德、醫院基本工作程序、規章制度和污染、清潔、消毒、無菌的基本概念等。護工的培訓辦法和內容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二) 護工的聘用原則 1. 凡開展整體護理、并進行工作人員結構調整,使在崗護士編制達到我部1978年規定標準的醫院,可以根據臨床實際需要,聘用護工,護工不屬于護士編制; 2. 護工的配備標準,根據護理單元床位數計算,以10張床位配一名護工為宜; 3. 護工屬臨時工作人員,可以由醫院統一選聘。
(三) 護工的管理 1. 醫院要制定護工工作制度,加強護工工作質量的監督檢查; 2. 護工由護理部統一管理,各護理單元護士長具體負責護工的工作安排和質量監督; 3. 嚴格界定護工崗位職責,其工作內容可包括:外送病人(途中無危險者)進行各種檢查,送取各類檢查化驗標本、報告單及病房用物,規定物品的清洗、消毒,在護士指導下對病人進行簡單生活護理和床單位的清潔消毒等工作。護工不能從事護理技術性操作及對危重病人的生活護理。 4. 嚴禁以護工代替護士從事護理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護工管理辦法。
四、 大力發展社區護理,滿足社會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疾病譜發生明顯變化,老齡人口迅速增加,老年護理和慢病護理社會需求量日益增長。各地要根據李鵬總理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要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建立功能合理、方便群眾的衛生服務網絡,是衛生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的講話精神,大力發展社區護理。
(一)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將社區護理工作納入社區衛生服務或初級衛生保健社區護理工作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一些地區在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對同步發展社區護理考慮不夠。各地要加強領導,根據社會需求、社區衛生服務的長遠發展和成本效益分析,合理配備社區護理人員,促進社區護理的同步發展。
(二) 在試點的基礎上制定社區護理工作發展規劃各地可協調有關部門,深入社區,調查研究,根據社區護理的需求量,制定本地區社區護理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進行社區護理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三) 制定配套政策,保證社區護理工作的開展合理解決社區護理的
經濟補償和人員的職稱評定是保證社區護理發展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商物價部門,制定社區護理收費標準,合理解決社區護理費用的補償問題。從事社區護理的人員可根據國家有關職稱晉升的規定,申報相應的護理技術職稱。
(四) 加強人員培訓,充分發揮現有醫療機構、人員和離、退休護士的作用在開展社區護理工作中,要加強人員培訓,通過舉辦社區護理培訓班、講座等多種形式,更新、補充有關知識。要充分發揮現有醫療機構、人員和離退休護士的作用。醫療機構要改變坐等病人的現象,深入社區、家庭,面向人群,在家庭病床的基礎上擴大服務范圍,增加基礎護理、康復護理、護理指導與咨詢及配合醫生進行健康管理等服務。
五、 進一步加強護理職業道德教育護理工作是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窗口行業”,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與醫療質量密切相關,為此,必須加強護理人員的精神文明建設。
(一)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十四屆六中全會和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對護理人員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通過5·12護士節和舉辦各種活動,倡導白求恩精神,樹立先進典型,鼓勵無私奉獻。
(二) 各級醫療機構的黨委、共青團、護理部都要根據本單位的實際,對護理人員進行職業責任、職業道德、職業紀律的教育,加強崗位培訓,規范護士行為,樹護理行業新風。各地要根據本通知要求,結合當地情況,制定本省(市)加強護理工作的辦法,并納入醫院分級評審標準中。請將貫徹執行情況和問題及時報我部。
衛生部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