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林)、農機、畜牧、農墾、鄉鎮企業、漁業(水產)廳(局、委、辦),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調整和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應對入世挑戰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為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減小趨同性,避免盲目性,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逐步推進新的農業生產力布局的形成,綜合考慮各地農業自然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市場條件以及農業長期發展所形成的產業基礎等因素,我部著重對沿海和經濟發達區、糧棉主產區、大城市郊區、生態脆弱區等四大類型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關于農業結構調整的分區指導意見》。現印發給你們,供各地在指導結構調整時參考。
???????????????????????????????????????二○○二年五月十六日
???????????????????????關于農業結構調整的分區指導意見
我國地域遼闊,區域之間農業發展的自然資源基礎、生產技術水平和外部環境都有很大差異。隨著市場對資源配置調節作用的不斷增強,農業在區域之間進行合理分工與協作是大勢所趨。根據各區域的資源特點和市場條件,合理配置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因地制宜地確定農業發展方向和重點,減少結構調整的盲目性和趨同性,逐步形成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內容。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下,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合理的農業區域分工,從發展優勢產品入手,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區和產業帶,提高農產品競爭力,是應對入世挑戰的重要措施,對于我國農業長遠發展和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在繼續推進我國農業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合理分工的基礎上,現就不同類型區的農業結構調整提出以下意見:
一、農業結構分區調整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抓住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基本目標,以優質化、專用化、品牌化農產品為主攻方向,從提高我國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強競爭力的大局出發,著眼長遠發展,合理確定各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逐步形成比較合理的農業區域分工格局。
調整農業區域布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漸進的過程,應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堅持以下原則,逐步推進。
?。ㄒ唬┮允袌鰹閷虻脑瓌t。立足市場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著眼國內外市場,突出區域特色,選擇市場前景廣闊、生產潛力大的產業和產品,集中力量加快發展壯大。?
?。ǘ┌l揮比較優勢的原則。綜合考慮各區域在資源稟賦、生產規模、市場區位、環境質量、以及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把潛在的優勢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
?。ㄈ┮揽靠萍歼M步的原則。針對區域特色,優化農業技術結構,加快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大力推廣成套農業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四)尊重農民意愿的原則。立足現有基礎,考慮農民的傳統習慣和承受能力,搞好服務和引導示范,穩定家庭承包經營,把自主權真正交給農民。?
?。ㄎ澹┛沙掷m發展的原則。從我國農業發展的全局和長遠出發,合理有效地利用農業資源,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不同類型區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
綜合考慮農業自然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市場條件、以及農業長期發展所形成的產業基礎等因素,當前重點提出四大類型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的分區指導意見。
?。ㄒ唬┭睾:徒洕l達區
這類區域自然條件較優越,農業生產力水平較高,農村非農產業比較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沿海地區毗鄰港澳臺及日、韓和東南亞市場,區位、資金和技術等比較優勢明顯,有利于發展外向型農業。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主要面向國際市場,大力發展高科技農業、出口創匯農業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快推進產業化經營,把農業建設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基礎產業,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一是以標準化、優質化、規?;癁橹攸c,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園藝產業;二是以設施化養殖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多樣化畜產品和名特優水產品為主的養殖業;三是以加快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產業;四是以提高附加值為重點,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
長江三角洲地區要重點發展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蔬菜、花卉、名特優水產品等產品,建成規?;⒏邩藴实霓r產品出口創匯基地。東南沿海地區要以高標準設施化栽培和工廠化規模養殖為主,大力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生產,重點發展面向港澳臺、東南亞和歐美市場的優質高檔“菜籃子”產品,促進熱帶、南亞熱帶花卉、水果、中藥材、名特優水產品等規?;a。環渤海地區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有條件的地方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農產品,主要面向日、韓等東亞市場,著力開拓俄羅斯和歐共體市場,重點發展蔬菜、水果、海水養殖等產品,加快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和產業化進程,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加工深度。
?
?。ǘ┘Z棉主產區
這類區域是我國大宗農產品的集中產區,農業生產基礎較好,具有發展糧、棉、油等大宗產品生產的明顯優勢。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壓縮普通品種,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大力發展養殖業,建成全國最大的畜產品生產基地;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增加后續效益。
農業結構調整重點:一是穩定提高糧、棉、油等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加強商品糧基地、加工專用糧和飼料糧基地建設,提高優質專用糧食的標準化、規?;a水平。大力調整糧食品種和品質結構,發展優質、專用和無公害產品生產。二是積極發展畜牧業。充分利用農區豐富的糧食和作物秸稈資源,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的家庭養殖和專業小區養殖。調整畜禽品種結構,積極發展草食型畜牧業。加強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和疫病防治體系建設。發展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三元”結構種植,提高飼料飼草作物產量,實行農牧結合。三是推進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產業化經營。大力培育重點龍頭企業,推廣“公司+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壯大中介流通等組織,拓寬農產品收購、加工、轉化、銷售渠道,促進產業化經營。?
東北平原地區要調減普通玉米品種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飼用、加工專用型玉米品種。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突出發展高油大豆生產。適當控制水稻發展規模,壓縮干旱缺水地區的水稻種植面積。建設肉牛產業帶和奶源基地。
黃淮海平原地區要穩定小麥生產總量,適度調減嚴重缺水地區的小麥種植面積,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擴大高蛋白、高油、高淀粉含量等加工專用玉米種植面積。加快飼料業、釀造業等的發展,促進玉米加工轉化。積極發展高蛋白大豆。搞好國家優質棉花基地縣建設,形成穩定的棉花集中產區。大力建設中原肉牛肉羊產業帶。
四川盆地及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要適當調減早稻面積,擴大優質稻、加工專用稻比重,適當發展優質雜糧、雜豆。改良品種,培育名牌,建設油菜、柑橘、蔬菜、花卉、中藥材、茶葉、蠶桑等經濟作物優勢產業帶(區)。鞏固生豬、家禽、水產品等傳統優勢產品,發展草食型畜牧業,提高規?;剑罅ε嘤忸惣庸堫^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ㄈ┐蟪鞘薪紖^
大城市郊區農業是我國農業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市場區位優勢明顯,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具有顯著的多功能特征。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以服務城市為中心,注重近郊區和遠郊區的合理分工,著力發展集生產、生態、文化、觀光、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都市農業。
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一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逐步擴大“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試點范圍,搞好農產品的分級、加工、包裝、貯藏和運輸,積極發展集中配送、連鎖經營等現代營銷方式。二是完善農產品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近郊區地處城鄉結合部,市場信息靈敏,應加強銷地批發市場和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流通服務設施,把近郊區建成農產品和市場信息集散中心,既可為城市居民提供豐富的農產品,又可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服務,引導遠郊區建設面向城市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三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引進推廣適宜設施栽培的優良品種和成套技術,加強農業生產標準化綜合示范區建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四是積極發展觀光生態農業。發揮農業在教育、觀光、生態等方面的功能,開展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采用現代農業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積極發展高科技農業,促進大城市觀光生態農業快速發展。重點加強遠郊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為市民提供“回歸自然”的良好生態環境,逐步建設成為大城市的綠色生態屏障。
(四)生態脆弱區
這類區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農業生產水平較低,但具備發展特色農產品、草地畜牧業和生態漁業的優勢。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結合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切實提高牧區畜牧業發展水平,把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與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
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一是加快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步伐。在搞好生態林建設的同時,發展有利于農民增收的經濟林和人工草場。保護和建設天然草地,實行劃區輪牧和舍飼圈養。保護漁業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二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加快發展優質棉花、糖料、水果、蔬菜、花卉、中藥材、牧草、煙葉、茶葉、蠶桑、脫毒種薯和名特優水產品等具有傳統優勢的產品生產,建設專業化、規?;奶厣r產品生產基地。三是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既要發展大規模的現代加工業,又要注重發展各種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傳統產業和作坊,把特色初級產品變為特色加工產品,形成區域經濟支柱和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體系。
黃土高原地區要結合退耕還林還草項目的實施,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推廣旱作農業技術,發展優質小雜糧和蘋果等優勢產品生產,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西北內陸地區要發展節水農業,加強優質高產的糖料、棉花、瓜果生產基地建設。重點發展葡萄、香梨、啤酒花、牧草、枸杞等特色農產品。調整畜群結構,加強品種改良,轉變養殖方式,積極推行舍飼圈養,加快草場建設,提高牧區畜牧業發展水平。西南高原地區要在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基礎上,抓好中低產田改造,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加強烤煙、茶葉、中藥材、熱帶亞熱帶水果、花卉、反季節蔬菜等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青藏高原區要調整農牧業結構,加強草原建設,發展特色無公害農產品,提高牧區畜牧業發展水平,實現農牧民增收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三、促進農業結構分區調整的主要措施
?。ㄒ唬┲贫ㄒ巹?,加強宏觀指導。調整和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是一項長期任務。我部將組織有關方面力量,研究制定全國農業區域布局規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根據所在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深入研究分析本地比較優勢,從實際出發,樹立全局觀念,著眼農業長遠發展,研究制定本地農業區域布局規劃和實施意見。農業各行業也要研究制定相應的規劃,加強指導。
(二)研究制定農業產業的區域發展政策,引導和扶持區域主導產業的發展。對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應研究制定包括優良品種引進、名牌產品開發、農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等一系列鼓勵的農產品出口創匯的政策,扶持外向型農業的發展。對大城市郊區,要加大對農業環境污染治理和監測方面的投入力度,扶持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對糧棉主產區,要研究制定促進糧棉等大宗農產品及畜產品加工轉化的扶持政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商品糧棉基地和良種工程建設力度。對生態脆弱區,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研究制定扶持特色農產品、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基地建設的政策。調整農業投資結構,加大對重點農產品、重點產業和重點地區的投資力度。
(三)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以優質水稻、優質專用小麥、加工專用玉米、優質大豆、棉花、“雙低”油菜、糖料、水果、牛羊肉、奶、水產品等為重點,采取一個產品制定一個規劃,確定一些重點生產區域,建立一批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選擇一批龍頭企業,推廣一系列配套技術,制定扶持政策,扶持發展壯大一批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產業區,引導和帶動農業區域布局的調整。
?。ㄋ模┘訌娰|量標準體系建設,引導農業標準化生產。適應加入WTO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要求,借鑒發達國家農業標準化工作經驗,特別是要針對農產品主要出口國農產品質量標準,加強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抓緊制定、修訂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完善國家和農業行業質量標準,制定生產技術規程,完善農產品檢測檢驗體系,引導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戶按標準組織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增強農產品競爭力。?
?。ㄎ澹┘訌娛袌鲶w系建設,搞好產銷銜接。調整布局和重點,建設一批有區域特色的產地批發市場和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集中有限的資金,重點抓好主產區批發市場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完善農產品供求和價格信息采集系統、農業環境和農產品質量信息系統,盡快健全轄區內縣級信息服務網絡系統,并向這些縣所屬的鄉鎮、農產品批發市場、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民專業協會和種養運銷大戶延伸。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區域特色、與農民利益緊密結合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戶調整結構、發展生產,提高區域內優勢產業和產品的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強產銷銜接,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競爭、統一、開放、有序的全國大市場的形成。?
(六)調整農業科技力量區域布局,有針對性地推廣成套農業技術。適應各區域重點產業和產品發展的需要,優化農業科技力量布局,調整科技研究與技術推廣的方向和重點,改革和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開展區域性重大科研攻關,有針對性地引進、培育和推廣一批符合區域特點與調整方向的優良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