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自治區公安廳、局:
為了加強公安消防隊消防器材裝備的管理、保養工作,適應保衛四化建設的需要,經征求有關部門和各地意見,對一九六三年頒發試行的《公安消防隊器材裝備管理暫行規定》作了修改補充。現將修改后的《公安消防隊消防器材裝備管理規定》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附:
公安消防隊消防器材裝備管理規定
一、為了加強公安消防隊消防器材裝備的管理、維修和保養工作,使其經常保持完整好用,隨時處于戰備狀態,適應撲救火災的需要,特制定本規定。
二、公安消防隊的消防器材裝備包括:消防車輛、消防船艇、機動泵浦、通訊設備、防毒面具、滅火器材、滅火藥劑、戰斗服裝等。上述器材裝備的管理、保養工作,必須列入公安消防隊的工作計劃,并認真組織實施。
三、消防器材裝備是公安消防隊進行滅火戰斗的重要武器,不得用于非消防方面。對于擅自將消防車輛、器材挪作它用的人,必須嚴肅處理,輕者批評教育,情節惡劣、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行政或法律責任。
四、對消防器材裝備必須統一登記,逐級負責,專人保管,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
(一)登記、清查制度:
1.建立大隊(或支、總隊)器材裝備登記冊,由大隊(或支、總隊)指定專人負責,每年對所有器材裝備進行一次清查。
2.建立中隊器材裝備登記冊,由中隊指定專人負責,每半年對全隊器材裝備進行一次清查。
3.建立庫存器材裝備登記冊,由庫房管理員負責,每三個月對庫存器材裝備進行一次清查。
4.建立隨車器材登記表,由班長負責,在調班時或從火場返隊前,組織全班戰士對各自分工管理的器材進行清查。清查中發現器材裝備丟失或損壞,應即登記造冊,查明原因,上報處理。
(二)使用、保管制度:
1.消防車輛應由大隊(或支、總隊)統一標號,并停放于防雨、防曬和防凍保溫的車庫內。
2.水帶、水槍、分水器、消防梯等隨車器材,應由中隊統一標號,并牢固地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3.戰斗服、消防靴、頭盔、安全帶等個人裝備,要標明使用人的隊別和代號,并疊放在指定地點。干警調動、退伍時一律收回不得帶走。
4.各種庫存的器材裝備應分類儲存,不得混雜堆放。消防梯、水槍、分水器和泡沫滅火器材等,要定期擦試上油;水帶、安全帶、戰斗服、消防靴和滅火藥劑等,要經常檢查或晾曬。
五、對于各種消防車輛,必須進行下列保養:
1.例行保養。每日調班前和每次出動后,必須進行以檢查、清潔為中心的例行保養。主要內容是:清潔全車,檢查發動機、泵浦、電氣設備、控制儀表、泡沫混合器,以及方向盤、制動器、輪胎、燈光、喇叭、雨刷等是否正常,油、水、電、氣和滅火藥劑是否充足,隨車器材是否丟損和放置牢固。發現問題,應及時解決,以保證消防車隨時出動。
2.一級保養。每隔三個月,或每次出動連續工作超過四小時以后,必須進行以潤滑、緊固為中心的一級保養。主要內容是:除執行例行保養的全部作業外,要檢查、緊固外露部位的螺栓、螺母;檢查、添注各總成潤滑油,潤滑各個潤滑點,清洗空氣濾清器等,以減少各活動結合部位的機械磨損,延長機械壽命。
3.二級保養。每隔六個月,必須進行一次以檢查調整為中心的二級保養。主要內容是:除執行一級保養的全部作業外,要對發動機、電氣設備、制動、轉向機構和離合器等進行檢查調整,清洗機油盤和機油濾清器。按實際需要進行輪胎換位,并檢查調整其它總成,以保證消防車各部機械完好,靈敏有效。
4.三級保養。由大隊(或支、總隊)根據車輛的實際情況和現有的技術力量統一安排,進行以總成解體、消除隱患為中心的三級保養。主要內容是:除執行二級保養的全部作業外,要拆洗檢驗發動機、泵浦和泡沫混合器,清除積炭、結膠和污垢;拆檢調整變速器、傳動軸、后橋、前軸,以及轉向、制動等機構;檢查車架、車身,必要時進行噴漆,以延長消防車的使用年限。
5.初駛保養。凡新車和大修車,在參加執勤備戰之前,必須進行初駛保養。主要內容是:對全車進行檢查、清潔、調整、緊固和潤滑,限速行駛一千公里,使各部機械磨合均勻,避免劇烈損傷。
6.停駛保養。對準備入庫存放一周以上的消防車,必須進行停駛保養。主要內容是:排除汽缸余氣,放盡車內存水,并對全車進行清潔潤滑、涂油防銹、解除負荷、密封孔口,必要時進行噴漆,以防各部機械腐蝕受損。對隨車器材的保養,應結合消防車輛的保養工作一道進行。
六、對于新購領的消防器材裝備,應根據國家或企業規定的產品質量標準進行嚴格檢驗,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或入庫備用。
對于正在執勤和備用的消防車輛和隨車器材應根據《消防車輛和隨車器材技術狀態良好的主要標準》(見附錄)進行定期檢驗。每年“五一”、“十一”前,中隊應對本隊車輛和隨車器材普檢一次;每年年終,大隊(或支、總隊)應對各中隊車輛和隨車器材普檢一次,平時還應組織不定期的抽檢。對于檢驗不合格的消防車輛和隨車器材,應及時修復。不能修復的,辦理報廢手續。
七、對于消防車輛、消防船艇、機動泵浦、通訊設備和防毒面具等重要器材裝備,應固定專人負責管理、保養和使用。要建立管理使用檔案,對其出廠年月、技術數據、使用情況、機械故障、維修保養、性能變化、主要問題、報廢日期等,進行詳細登記。以便綜合研究,不斷改進管理、保養工作。
八、對于消防器材裝備的管理,必須嚴格實行責任制。
1.大(支、總)隊長負責督促檢查各中隊做好器材裝備的管理、保養工作;
2.中隊長負責具體組織做好本中隊器材裝備的管理、保養工作;
3. 班長負責經常檢查本班執勤車輛、隨車器材和個人裝備的管理、保養情況;
4.駕駛員負責做好消防車輛的管理、保養工作;
5.通訊員負責做好通訊設備的管理、保養工作;
6.戰斗員負責管好各自分工的隨車器材和個人裝備;
7.倉庫管理員負責管好全部庫存器材裝備。并做到賬物相符。
九、對消防器材裝備管得好的單位和個人,應結合檢查評比,進行表揚獎勵,成績顯著者予以記功。如因管理不善、保養不好和違反操作規程而發生丟失、損壞和人身傷亡等事故,應及時查明原因和責任,嚴肅處理。
十、公安消防隊各級負責人應經常教育干警加強戰備觀念,養成愛護器材裝備的良好習慣,自覺遵守各項管理制度,提高工作責任心,切實做好消防器材裝備的管理工作。
附錄:消防車輛和隨車器材技術狀態良好的主要標準
一、車容整潔、后視鏡和五蓋(汽油箱、水箱、加注機油口、電瓶、輪胎氣門)齊全,門窗開關自如,各部連接緊固可靠,無漏氣、漏油、漏水、漏電現象。
二、發動機起動容易,機油壓力和溫度正常,高、中、低速運轉均勻、穩妥,動力性能和加速性能良好,無異常響聲。
三、離合器分離徹底,結合平穩、可靠,無異常響聲。
四、轉向裝置調整適當,操縱輕便、靈活、可靠。
五、手、腳制動調整適當,反應靈敏,作用良好,制動距離符合要求。
六、各齒輪箱和傳動機件無異常響聲,無過熱現象,工作可靠。
七、各種儀表、照明、信號、雨刷齊全,性能良好,全車線路整齊,連接、固定牢靠。
八、空氣濾清器、機油粗、細濾清器和汽油濾清器清潔完好。
九、全車各潤滑點潤滑充分。
十、輪胎裝配合理,氣壓正常。
十一、蓄電池清潔完整,固定牢靠,電解液比重和液面高度適當。
十二、鋼板彈簧和減震器性能良好。
十三、底盤各部調整適宜,車輛滑行性能良好。
十四、泵浦、云梯、泡沫混合器等固定滅火設備性能良好,各操縱機構靈活可靠。
十五、隨車滅火器材和藥劑齊全無損,性能良好,固定牢靠。
十六、維修保養工具及附件齊備完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名單(2010-6-25)
2010-06-25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失效]
1980-08-26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刑事案件辦案期限問題的決定
1981-09-10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失效]
1982-11-1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年三所列全國性法律增減的決定
1997-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2000修正)
2000-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1-0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1982-08-2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
1996-10-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0-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0-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
2004-08-28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7-16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電視節目管理辦法(2018修正)
2018-09-18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
2004-04-30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發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3年本)的通知
2013-12-02違規發放津貼補貼行為處分規定
2013-06-1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3年行動計劃的通知
2013-02-27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3-02-0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
2010-07-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2010-07-16國務院關于做好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意見
2010-05-2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湘潭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0-02-05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條例
2009-09-09國務院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
2009-03-22